第10章 十里八村乡俗不同
作者:周言梓   我的乡村趣事最新章节     
    临家嬷嬷要嫁女儿了。这个消息一两个月前在村子里都已经传开了。她的女儿叫红红,小学没毕业就辍学打工去了。

    她先先后在羊肉馆做过服务员,在花炮厂做花炮每个月挣一百多块钱,嬷嬷给他介绍了一个邻村的男孩儿,他会开拖拉机。

    村子里人如果给女儿找对象,找个有手艺的,结婚后好有个依靠。找的这家人也老实本分,嬷嬷一家都挺满意。

    结婚前一个月嬷嬷就开始张罗给女儿置办嫁妆。每次集会都要到会上去扯背面儿。农村讲究的给女陪嫁陪八到十床被子。而且选被子的背面儿都是丝绸的,并且颜色不一。

    缝出来的被子,抬到车上,村人看到各种绚丽的色彩的背面儿,会夸赞娘家人好手艺。将要出嫁的女儿,会给自己买些化妆品,洗漱用品等。

    乡村集会品种有限,她们会到县城去购买质量好点的护肤品,女儿出嫁还要买三身衣服,她们到县城,找一些时尚的服装店帮自己置办。

    三件嫁衣三双鞋子。嬷嬷的女儿会做裁缝活,萌萌便给女儿陪嫁了一台缝纫机。

    八十年代一台缝纫机也是很昂贵的。条件好一点儿的家庭还会给女儿配电视机,录音机,自行车等等这些大件儿。

    嬷嬷家条件一般,就只给女儿陪嫁了个录音机,缝纫机和自行车。

    临近结婚的日子,嬷嬷叫了五六个村子里比较能干的妇女,并且他们都有儿子,叫上这几个妇女缝新被子。

    我们这边的讲究是结婚叫的帮忙的人都要命壮一些,有儿子的家庭条件好的,人缘好的,也预示着自己的孩子以后也是各方面都好。

    缝被子的时候,他们会给每个被子的角上都缝上一枚硬币,预示着财源滚滚来。嬷嬷一共给女儿缝了八床被子,那些被面儿的颜色搭配太漂亮了。

    金黄色的背面儿上一条龙一条凤在空中腾空而起,预示着龙凤呈祥,大红色的背面儿是国花牡丹,雍容华贵,还有紫色的,代表高雅,墨绿色的沉着稳重,鹅黄色的图案鱼儿在水中跳跃,代表着鲤鱼跳龙门……

    嬷嬷为了女儿的嫁妆也是煞费苦心。一床被子缝起来,摞在一起真是又高贵又典雅。

    嬷嬷女儿临出嫁的头一天晚上,乡亲们都要来送油花卷儿和鸡蛋,这是我们这儿的乡俗。女儿出嫁了,代表乡亲们的一点儿心意。

    嬷嬷会买来一些糖果,瓜子儿,招呼村民。村民们把嬷嬷给女儿置办好的嫁妆一一过目。嘴里边不不停的称赞着嬷嬷的好眼光。

    夸赞着他女儿嫁衣漂亮。晚上忙完也就到十一二点了,原来没有婚纱,新娘子盘头都是村里边儿叫上两个妇女来扶女。

    她们早早的过来,新娘里里外外换上崭新的衣服,嬷嬷给来帮忙的人打上几个荷包蛋,先简单吃个早饭就开始打扮新娘。

    八十年代新娘头上戴的花是一种假花。有粉色的和大红色的。花有五十公分长,上面一大朵一大朵的小玫瑰。

    从头的左边一直拉到头的右边,像个花环儿,原来化妆也只画个眉毛,抹个口红,其他的化妆品都没有。简简单单的新娘就打扮好了。

    时候也有早上八点多了。这会儿娘家的事情就忙完了,一会儿亲戚也会陆陆续续的过来送亲,等待男方过来接新娘。

    男方家里娶媳妇是最忙碌的。提前三天要请村子里边的乡长,也就是村子里边儿帮忙的男男男女女。提前几天就开始布置家里,杀猪宰羊,找接新娘子的轿子车。

    结婚当天早上起来准备去接新娘,他们会先找来一个男孩儿,这个男孩儿一般都是男方的至亲家的小孩儿,再找一只大公鸡,让男孩儿用篮子提着给公鸡腿上用红头绳绑上一个馍,这就叫打鸡娃儿。

    然后男方的长辈会和新郎一起去男方的坟地。去给祖先烧几柱香,告诉他们家里边要过喜事儿了,让他们也高兴高兴。

    接新娘子之前去吃的席,在八十年代是非常简单的。一碟咸黄豆,一碟儿麻叶,一碟咸菜,一碟红萝卜,就这简简单单的四个菜,每人再盛上一碗扁食和面,吃饱之后众人就开始忙了。

    锣鼓队也就到了。我们这儿的风俗是前边儿锣鼓队开路,紧接着压钱马车,随后就是新娘子的车。我们这儿婚车分了好几种,穷人家的就是用骡子子套个架子车,上面搭个席棚,铺一个席子,这样就把新娘子接回去了。

    家庭情况稍微好一点儿的家庭,他们用的是马车,再条件好一点儿的,就借的别人的手扶四轮车。在八十年代手扶四轮车已经是很高配的了。

    这家家庭条件一般,他们就叫了个马车,马车里边儿装的帘子,铺的草席。压钱马里新郎的叔叔背了一袋子糖喜糖,因为到女方之后村子里村民有闹新郎的,要给喜糖。

    男方的车队很快就到了女方家。锣鼓刚进村,新娘子的车就被挡在了村口,村民用绳拉着挡着新郎车不让过,那边人就抓几把喜糖,村民就把绳撤了。

    就这样从村口到新娘家里,足足能拴几十条绳。就这到家门口,更离谱。他们给马车轱辘下边儿放的茶杯,给马车上栓的红头绳,每一根绳子都要给糖,喜事儿还是要闹腾的,闹腾了才热闹。

    新郎家的人会一一的把这些人给打发走。这下新郎进去接新娘子。新郎一进房间就让新娘子这边的亲戚押住把鞋脱了,让新郎拿钱赎回鞋,最后也都是女方出面,把鞋就要回来了。

    在我们那块儿新娘子出嫁,男方还要给女方父母离娘钱。八十年代都给的很少,所有的事情办完之后,新娘子也就要启程了,要赶在十二点之前进新郎家门。

    在新娘子上车之前,新娘子的父亲先要用秸秆点着火,洒点白灰。顺着车一圈儿边点着秸秆边放炮, 意味着今天以后一顺百顺。

    新娘子上轿,父亲母亲是最难受的。只见新娘子头戴头盖头被两个妇女的搀扶着。新娘的母亲不送女出门儿,女儿走后,新娘的母亲大声在家哭。都说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出了娘家门儿以后来了就是亲戚。

    父母肯定心里很难过。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女儿就这样白白给了人家,过的好了心里好受,过的不好,心里更难受。父亲一般会去男方家,母亲则留在家里看门。

    到第二天新娘回门的时候,母亲会去接女儿回来。男方接到新娘子之后会大摆宴席。新娘子到男方家下车的时候,有两个嫂嫂级别的,端着盘子,酒壶迎接新娘下车。

    吃席第一轮儿定是娘家人先吃,吃完之后,先把娘家人送回去,这个时候新娘子心里是最失落的。在陌生的家里,自己的亲戚都走了,留下她一个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难免难过。

    在吃席期间,新娘子和新郎会给亲戚朋友们敬酒。亲戚朋友也会给新娘子钱,这也是认人。有的媳妇结婚几年都把亲戚认不完。

    到了下午所有的亲戚也都回家了,新娘子又要开始拜村,这时候村子里的人都搬个凳子坐到自家门口,三五成群,新媳妇会有一个村子里边比较熟的人领着,见了人和人家打招呼,有的人特别要求就去给人家磕头。

    这就是我们这儿的风俗。下午拜完村,男方家庭会给乡亲们准备一个流水席,让乡亲们免费来吃,一直到很晚。新郎的朋友们这下就过来了,准备闹洞房。

    那个年代闹洞房那是真的闹,用绳子把新新郎新娘捆绑起来,用竹竿打新郎的屁股,偶尔也打新娘。把他们捆在一起,给别人磕头。

    那定是不好磕呀,所以他们就会打。打了新郎,打新娘,打新娘的时候有新郎护着,就这样把新郎打的鼻青脸肿屁股蛋子也很肿。

    第二天新娘子回娘家也叫回门,娘家人早早的过来,把新娘子接回去。在娘家吃一顿饭,到中午又送回去,这样连接三天。一件婚事就这样圆满的完成了。

    渭北农村结婚,相比现实中比我写的更要热闹。村子里一家有个喜事儿,一段时间村子里都是热闹的。刚过门的新娘在新郎家都比较生疏,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娘家度过。

    只有到过年过节才会回去,原来结婚彩礼钱非常少,几百块钱就可以。像现在都十几万的彩礼,一个家庭要是有几个儿子,媳妇都娶不起。

    庄稼人一年下来也攒不了几个钱,有些穷人家娶个媳妇儿,还会背一些账,孩子结婚了之后慢慢还。

    八十年代整个中国农村还相对比较落后,能娶个媳妇儿都不错了。只有剩下的光棍儿,没有剩下的女子,人们都是盼望着给儿子娶了媳妇之后,第二年就家里添丁,繁衍子嗣壮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