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十四个不吉年,天宝发生的那些事儿
作者:周公成子   屈尊归来最新章节     
    天宝元年起宛如一颗神秘而关键的星辰,高悬于大唐盛世的苍穹之上。彼时,大唐已在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下,尽享多年的繁华盛景。其疆域广袤无垠,如同一头威风凛凛的巨兽,横卧在东方大地,万邦来朝,四夷宾服。文化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绚烂绽放,诗歌如灵动的夜莺,在朝野间婉转啼鸣;音乐似潺潺溪流,淌过每一个角落;舞蹈若飘逸的彩蝶,于宫廷与民间翩翩起舞,艺术形式纷纷登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长安,这座宏伟壮丽的都城,仿若宇宙的中心,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城内人口众多,摩肩接踵,恰似繁星汇聚。商业繁荣昌盛,街道上,车水马龙如奔腾的江河,永不停息;店铺林立似茂密的森林,遮天蔽日。来自不同地域的商人和旅行者穿梭其中,他们带来了异域的珍宝,那些珍宝闪烁着神秘的光芒,仿佛是远方星辰的碎片;他们也带来了别样的文化,如同春风携来的新蕊,为长安增添了一抹奇异的色彩。

    而宫廷之内,唐玄宗李隆基沉醉于艺术与爱情的温柔乡。他对道教的崇尚,恰似一颗种子,在心田中生根发芽,日益茁壮。他渴望长生不老,那是一种超脱尘世的梦想,如同想要抓住天际的云霞,将其据为己有。这种心境,如同无形的丝线,在一定程度上悄然编织着朝廷的决策与官员的任用之网。

    在这繁华盛景的大背景下,从天宝年开始,诸多的事件,如同一阵阵震撼天地的惊雷,打破了看似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这一年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首先,天宝元年是唐玄宗改元的年份,标志着唐朝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年,唐玄宗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上的调整。例如,他置平卢节度使,由安禄山担任,治所在营州。此外,他还改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恢复了尚书左右丞相的原名?。

    此外,天宝元年还见证了唐玄宗对宗教的信仰和迷信。这一年,玄宗笃信灵符,例如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上言称在丹凤门之空中见到玄元皇帝(老子的封号),并告知他在函谷关尹喜台旁藏有灵符。玄宗依言找到灵符后,改年号为“天宝”?。天宝元年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标志着唐朝在政治、军事和文化信仰方面的重大变化。

    在军事方面,天宝元年正月,河西节度使王倕上奏大破吐蕃军队,擒生斩级,并虏获大量羊马,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一胜利显示了唐朝在天宝年间具备了较强的军事实力。

    同年,突厥残部余众共同拥立判阙特勒之子,使其成为乌苏米施可汗。唐玄宗李隆基旋即派遣使者前往,谕令乌苏米施可汗率部内附归降,然乌苏米施可汗心意决绝,拒不从命。

    同年,王忠嗣又兼任灵州(今宁夏灵武)部督,王忠嗣领受圣旨,率军出征。其麾下大军仿若汹涌澎湃之钢铁洪流,一路之上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径直抵达萨河内山。王忠嗣指挥若定,如雷霆万钧般发起猛击,指挥北伐,与奚人(源出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少数民族)大战于桑乾河,三战皆捷,以摧枯拉朽之势攻破突厥东部军事力量。最终,成功斩获乌苏米施可汗首级,并将其传至长安,彰显大唐军威。忠嗣召集漠北各少数民族首领聚会,要求维护祖国统一,把唐朝的国威远播塞北。他还献上“平戌十八策”,要求坚决镇压分裂祖国统一的叛乱活动。

    至此,往昔曾于北方称雄长达一百余年,令四方震颤的突厥汗国,在大唐的赫赫兵威之下,无奈地黯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岁月长河中一段渐趋尘封的过往,唯留后人于史书中遥想其昔日之雄风。

    天宝二载(公元743年)?正月,安禄山入朝,奏言说:去年营州(今辽宁朝阳)虫食禾苗,我焚香祝天云:“臣如果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如不负神灵,愿虫散去。即有群鸟从北飞来,食虫立尽。”并请宣付史馆,玄宗从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发生了以下主要事件?:

    ?李白辞职?:由于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四十四岁的李白被唐玄宗李隆基解除官职,赐金放还。这一事件在大唐媒体圈和社交圈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名人纷纷发声,表达对李白的支持和关注?。

    ?贺知章去世?:贺知章在天宝三年返回山阴老家,不久后去世,享年八十四岁。他的去世在当时引起了文化界的广泛关注,满朝文武皆献诗致敬?。

    ?安禄山升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在这一年升任范阳节度使,成为天宝朝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尽管他赢得了朝廷的信任,但这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李隆基纳杨玉环为妃?:在这一年,李隆基正式纳杨玉环为贵妃,从此君妃相得,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杨贵妃与杨国忠,他们之间的关联,恰似一场迷雾,笼罩在岁月的深处,无人能洞悉其中的全部奥秘。杨贵妃,那倾国倾城的女子,史料表明她似无政治野心,亦未曾涉足朝堂之事,然她却在无意之中,成为杨国忠为首的腐朽官僚集团势力崛起的助力。为了稳固自己于内宫那独宠的地位,仿若柔弱藤蔓需依傍粗壮枝干,她借助杨国忠这一外围势力。而杨国忠的发迹,恰似为她在政治的风雨中撑起了一把伞,成为她的靠山,他们相互依存,杨国忠权势愈盛,此关系便愈紧密,如双生花在宫廷的土壤中共同生长。

    ?李泌离开长安?:靖安司作为临时官署被解散后,李泌上书请辞,离开长安开始仙山求道之旅。尽管中途曾回返长安,但在杨国忠等人的逼迫下,再度离开?。

    ?李林甫的权谋?:李林甫在这一年继续巩固自己的权力,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排除异己,为后来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这些事件不仅在当时的唐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发生了多个重要事件:

    突厥可汗被杀,回纥汗国建立:突厥曾是大唐北方最大的敌人,但经过长期战争,突厥逐渐没落。在骨力裴罗的领导下,回纥进攻并杀死了突厥最后一代可汗白眉,建立了回纥汗国。回纥将白眉可汗的人头奉献给大唐以示臣服,大唐北方的烽燧再无敌人入侵的警报,北方边境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唐玄宗李隆基册封骨力裴罗为奉义王。

    吐蕃与大唐的战争:天宝四年,吐蕃在石堡城(青海日月山附近)打败了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打死了其副将诸葛利。此前,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曾在天宝元年和天宝二年多次与吐蕃交战,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天宝四年这一战,吐蕃取得了胜利。

    政治斗争与人事变动:?左相李适之与右相李林甫的斗争?:天宝四年,大唐中央政府内部存在政治斗争,主要是左相李适之和右相李林甫之间的斗争。李林甫利用手下酷吏吉温制造冤案,打击李适之。

    ?韦坚事件?:韦坚因运转江淮租税进关中深得唐玄宗赏识,且为皇亲国戚,有进入宰相班子的希望。但李林甫采用明升暗降的手段罢免了韦坚的职务,导致韦坚转向太子李亨的阵营。这为后来的政治风波埋下了伏笔。

    契丹与大唐的冲突:天宝四年,刚刚结婚四个月的契丹可汗与大唐公主之间爆发了严重的家庭暴力事件,契丹可汗杀害了大唐公主。这一事件引发了契丹与大唐之间的冲突。契丹人声称大唐嫁过来的是“假公主”,并以此为由反抗大唐的统治,投奔了新崛起的回纥汗国。

    ?杜甫与李白的分别?:天宝四年秋,杜甫决定西去长安谋求官职,而李白则准备南下江东,两人在兖州分手,此后竟无缘再见。这一时期的南北游历大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为他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天宝四年是大唐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期,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事件。

    ?天宝五载(公元746年)发生了几件重要事件,其中最着名的是李林甫诬陷韦坚等人的案件?。这一年,李林甫利用手中的权力,制造了一系列阴谋,导致韦坚、皇甫惟明等朝廷重臣被贬谪或处死,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诬陷韦坚等人的背景和经过:李林甫是当时的权相,他并不希望唐玄宗李隆基立忠王为太子,因为这会影响到他的权力。李林甫与太子妃兄韦坚关系不和,尤其是韦坚与皇甫惟明交往密切,这引起了李林甫的警觉。天宝五年正月十五日,太子出游时与韦坚、皇甫惟明会面,被李林甫的密探发现并报告。李林甫借此机会诬告韦坚与皇甫惟明密谋拥立太子,导致二人被捕入狱。经过一系列的审理和调查,韦坚被贬为括州刺史,皇甫惟明被贬为播州刺史。最终,韦坚被贬至岭南,并被杀害,其家族成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

    李林甫诬陷韦坚等人的影响:这一事件不仅导致了韦坚等人的悲惨结局,还引发了朝廷内部的政治动荡。李林甫通过这次事件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而韦坚等人的家族和追随者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此外,这一事件也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阴谋,对唐朝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亦在这一年,王忠嗣仿若一颗耀眼星辰,同时兼任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节度使,彼时,天下的劲旅强兵、能征善战之良将,以及那至关重要的边塞战略要地,皆如众星拱月般尽在其掌控与指挥之下。他宛如一位绝世战神,亲率大军出征青海、积石(今青海贵德)等地,在与吐蕃的交锋中,如利刃破竹,大获全胜,战功赫赫。继而挥师北征奚族,西讨吐谷浑,其军事谋略犹如一张精妙织网,巧妙利用西突厥各部贵族之间的矛盾纠葛,逐步削弱其实力,仿若抽丝剥茧,王忠嗣其指挥大军犹如猛虎出山,大破吐蕃北线主力,攻势如潮,势不可挡。随后,他乘胜追击,于积石会战之中,以雷霆万钧之力全歼吐蕃残部,更是斩获两吐蕃王子首级,彰显赫赫战功。此外,还俘虏了八千名依附吐蕃的吐谷浑军,成功迫使吐谷浑归降大唐。使得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进一步巩固与蓬勃发展,其功绩如同巍峨高山,屹立于大唐的历史长河之中。

    自此以后,吐蕃于青海地带面对唐朝,其战略态势由往昔的主动进攻被迫转为被动防御,其对河西地带长久以来的威胁亦基本得以解除。王忠嗣继而马不停蹄,千里奔驰,挥师迎战吐蕃、大食联军。其军威所至,仿若秋风扫落叶,竟吓得大食从此惶惶如丧家之犬,连夜遁逃,自此之后,再也不敢轻易前来招惹唐军。

    王忠嗣虽功名赫赫,似那闪耀于天际的骄阳,光芒万丈,然而他却心性淡泊,并不贪恋权势的繁华。他仿若一只高洁的鸿鹄,主动提出让出朔方、河东节度大使二职,其洒脱之举犹如一阵清风,拂过那充斥着权力欲望的朝堂。而他的请求,亦如洪钟之声,得到了朝廷的应允批准。此后,他便似一位忠诚的卫士,将全部的心血与精力,毫无保留地投入到扞卫西北边防的神圣使命之中,犹如一棵苍松,坚定地扎根于边疆大地,守护着大唐的万里河山。

    这一辉煌时期,大唐国威远播,威震八方,令四海之内诸邦皆心怀敬畏,纷纷臣服。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发生了以下重要事件?:

    ?安禄山的权势和地位提升?:安禄山以平卢、范阳节度使兼摄朝廷的御史大夫,他奉召入朝的次数增多,对唐玄宗李隆基的巴结谄媚也日渐升级。有一次,安禄山在觐见玄宗时,视若无睹太子,只拜皇帝,不拜太子,甚至装作不懂朝中礼仪,以此讨好玄宗?。

    ?王忠嗣获罪下狱?:王忠嗣因反对唐玄宗李隆基攻打吐蕃所占领的石堡城而被捕下狱。唐玄宗对王忠嗣的反对感到不悦,而李林甫则趁机诬告王忠嗣有谋反之心,导致王忠嗣被交付御史台、中书省与门下省共同审问?。

    同年,唐将高仙芝仿若一把出鞘的利剑,勇猛地攻破小勃律国,随后设归仁军,驻兵三千镇守。自此,唐与西域诸国之间的往来仿若畅通无阻的江河,商贸繁荣,文化交融。论钦陵曾对郭元振喟叹道:“所有邻国皆被唐所降服,吐蕃犹能存续至今,不过是靠我兄弟数人殚精竭虑,小心相保。青海地势险要,仿若一道天然的屏障,唐必不能从这一路轻易深入,而五弩失毕部地近吐蕃,犹如芒刺在背,极易来侵,所以我恳请唐撤四镇守兵,分十姓土地。”吐蕃为求自身安全,与唐激烈争夺西域,其用心似可理解,犹如困兽犹斗,只为守护巢穴。而唐在安史之乱前乃是强大之国,为保自身安全,决然不会退出西域,此决心恰似磐石,坚定不移,亦有其充分且正当之理由。

    ?天宝七载(公元748年)发生了以下主要事件?:

    ?高力士晋升?:同年四月二日,左监门大将军、知内侍省事高力士被加封为骠骑大将军。高力士深受唐玄宗李隆基信任,中外皆敬畏之,太子称其为兄,诸王公称其为翁,驸马称其为爷。李林甫、安禄山等人皆因高力士而成为将相?。

    ?同年六月五日,度支郎中兼侍御史杨钊迁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恩幸日隆。杨钊善于窥探玄宗爱恶而迎奉之,以聚敛财赋而飞黄腾达?。

    ?同年十一月十七日,皇帝封杨贵妃的姐姐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这三人势倾天下,恃宠纳赂,府第奢华无比?。

    ?这一年,僧人鉴真第五次东渡,途中遭遇风浪飘至海南岛?。此外,云南王皮逻阁去世,其子阁罗凤继位?。

    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唐朝的政治和社会状况,特别是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地方势力的崛起。

    ?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发生的主要事件,包括府兵制的崩溃。?由于折冲府无兵可交,导致停上下鱼书(指敕书、木契、铜鱼,系征发兵马的征物),府兵制逐渐瓦解?。此外,天宝战争也在这一年发生。?天宝战争发生在750年至751年,由南诏王阁罗凤发动的反唐战争?。战争的起因是唐朝云南太守张虔陀对南诏的残暴统治,张虔陀不仅奸淫了阁罗凤的妻子与孩子,还多次向阁罗凤索取财物,最终导致阁罗凤发兵反攻,杀死了张虔陀?。

    同年,王忠嗣仿若一颗划破苍穹的璀璨流星,遽然暴卒,年仅四十五岁。正值英年,本应是宏图大展、意气风发之时,却似被命运无情的巨手陡然截断,生命戛然而止。他的离去,仿若一曲激昂澎湃却戛然而止、未能终了的宏伟华章,空留无尽的遗憾与怅惘,令人痛心疾首,那惋惜之情汹涌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奔涌不息。后世之人也唯有在泛黄的史书中,去追溯、去缅怀他那震古烁今的赫赫功绩与飒爽卓绝的无双风采,在历史的尘埃里感叹命运那变幻莫测、难以捉摸的无常捉弄,徒留一声幽长的叹息在岁月的长河中回荡。遥想若大唐彼时由他坐镇四镇节度使之位,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与卓异的领导风范,拥兵二十六万虎贲之士,或许那一场令大唐盛世急转直下、元气大伤的安史之乱便不会发生。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无“如果”可言,徒留后人在无尽的遐想与喟叹中,思索那冥冥之中仿佛老天肆意拨弄、与苍生开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悲叹玩笑的命运轨迹。

    ?天宝九载(公元750年)发生了多起重要事件,主要包括南诏战争、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军事行动以及唐玄宗李隆基的诏书颁布等。?

    首先,?南诏战争?是这一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天宝九年(公元750年)至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唐朝与南诏之间发生了战争。唐朝的云南太守张虔陀和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对南诏残暴统治,导致南诏反叛。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鲜于仲通、李宓等人率军进攻南诏,均遭遇失败。战后,南诏归顺吐蕃?。

    南诏王阁罗凤因被云南太守张虔陀侮辱和欺压,最终在天宝九载(公元750年)发兵反攻,杀死了张虔陀,引发了唐与南诏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导致了南诏的势力扩张,并最终投靠了吐蕃,形成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新对抗局面?。

    其次,?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在这一年也有重要军事行动。他俘虏了羯师的国王,并改立其王兄为王,这一事件显示了唐朝在西域的军事影响力?。

    此外,?唐玄宗?李隆基在这一年颁布了一项重要的诏书,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这是唐朝历史上首次将节度使封为王爵,标志着唐朝军事和政治结构的重要变化?。

    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天宝九年的历史背景,也预示了唐朝后期的政治和军事动荡。

    ?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发生了多起重要事件,包括怛罗斯之战、南诏之战和契丹之战。?同年,是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下的一场遭遇战。唐将高仙芝率领唐军与阿拉伯将领齐亚德·萨里展开激战,最终唐军在盟友葛逻禄的背叛下被前后夹击,大败而归,两万多唐军成为阿拉伯军队的俘虏。这场战役不仅导致了唐军在西北方向的重大失败,还使得唐朝在中亚的影响力大幅下降?。

    同年,唐将鲜于仲通率军进攻南诏,结果大败于洱海边。鲜于仲通再次率军进攻,又被南诏和吐蕃的埋伏击败。这场战役导致了唐朝在西南方向的重大失败,南诏最终归顺了吐蕃?。

    这一年,唐将安禄山率军进攻契丹,虽然初战告捷,但最终因契丹人的顽强抵抗而失败。安禄山在战斗中几乎全军覆没,仅以身免。这场战役显示了唐朝在东北方向的军事劣势,进一步加剧了安禄山的野心?。

    这些事件不仅导致了唐朝在多个方向的军事失败,还坚定了安禄山叛乱的决心,预示着唐朝盛世的终结。

    ?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发生了多个重要事件,主要包括安史之乱的背景事件和天门岭之战。?

    ?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唐朝宰相李林甫去世。李林甫在位期间,对安禄山有很强的制约作用,他的去世使得安禄山的权力不再受到有效制约,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随着李林甫的去世,安禄山的权力逐渐膨胀,他开始为造反做准备,私自蓄养战马、制造兵器、与胡人贸易等,积累了大量的军费和兵力?。

    同年,安禄山为了消灭契丹国,统帅幽州、平卢、河东三道十万兵马,远赴千里,直抵敌方大营讨伐契丹。然而,由于安禄山的自负和唐军的疲惫,最终导致全军覆没?。

    ?安禄山率领大军日行百里,疲惫不堪地到达契丹营地。由于大雨导致弓箭失灵,唐军只能依靠肉搏作战。尽管唐军攻势凶猛,但由于契丹人的顽强抵抗和安禄山的轻敌,最终唐军陷入僵局,安禄山本人也中箭受伤?。

    ?安禄山在战役中受伤,逃到师州后将战败责任推给左贤王哥解和河东兵马使鱼承仙,并处决了这两人。这次战役是改变唐朝盛衰的三大边境失败战争之一?。

    这些事件不仅揭示了安史之乱的背景和原因,也展示了唐朝在面对边疆危机时的应对策略和结果。

    ?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发生了以下重要事件?:

    太子李亨世子广平王李俶与沈珍珠的相识与初遇?:在这一年,广平王李俶与沈珍珠在醉仙楼相识,这是他们故事的开始?。

    ?虽然天宝十二年本身没有直接爆发安史之乱,但这一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紧张局势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崛起以及唐朝内部的腐败和边疆压力为未来的叛乱埋下了伏笔?。

    ?在这一年,六十六岁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第六次尝试后成功赴日,这标志着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事件?。

    同年,按旧制,兵部与吏部尚书知政事者,选事悉委侍郎以下,三注三唱,仍由门下省审。自春至夏,选事才毕。及杨国忠以宰相领文部尚书,想要显示自己的精敏,乃遣令史先于己之私第密定选人之名。

    同年正月三十日,杨国忠召左相陈希烈及给事中诸司长官皆集于尚书都堂,唱注选人,一日而毕。并说:“现在左相与给事中都在座,已过门下省。”所选之人资格差缪甚众,但没有人敢于申说。于是门下省不再过官,侍郎只掌试判。

    杨国忠使人说安禄山,诬李林甫与阿布思共同谋反,禄山就派阿布思部落所降者至朝廷,诬告李林甫与阿布思曾约为父子。玄宗信之,派吏按问,林甫婿谏议大夫杨齐宣惧国忠威势,怕被连累,遂附国忠意而证其事。时李林甫还未下葬。

    同年二月十一日,玄宗下制削林甫官爵,子孙有官者都除名,流于岭南及黔中。仅给随身衣服及粮食,其余财产并没官。林甫近亲及党与坐贬者五十余人。又剖林甫棺木,抉取其口中所含珠,褫夺其金紫衣,更以小棺如庶人之礼葬之。可见奸臣一生害人无数,死后没有好报,殃及后人。

    二月二十七日,赐陈希烈许国公爵,杨国忠魏国公爵,奖赏二人奏成林甫之狱。

    同年五月,突厥阿布思被回纥兵所破,安禄山乘机诱降其部落,由是禄山精兵,天下无敌。

    九月,北庭都护程千里追阿布思至碛西(今新疆库车),写信告葛逻禄,使其接应。阿布思被迫归降葛逻禄,葛逻禄叶护执其妻子以及部下数千人送程千里。九月十六日,唐加葛逻禄叶护顿毗伽,开府仪同三司,赐爵金山王。天宝十三载三月,程千里执阿布思献于朝廷,阿布思被杀。三月二十八日,以程千里为金吾大将军。

    安禄山以李林甫狡猾逾己,故畏服之。林甫死后,杨国忠为相,禄山卑视之,于是二人有隙。国忠屡在玄宗前言禄山有反心,玄宗不听。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击吐蕃,拔其洪济、大漠门(皆今青海共和东南)等城,收九曲部落。杨国忠知哥舒翰与安禄山有矛盾,就想厚结翰共排安禄山,遂奏以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同年八月三十日,唐玄宗李隆基又赐翰西平郡王爵。

    同年十月十一日,唐玄宗李隆基幸华清宫。杨贵妃姊三人随从车驾,先会于杨国忠宅第。杨氏五家,队各为一色衣裳以相区别,五家合队,灿烂如云锦。车马仆从,充满数坊之地,锦绣珠玉,鲜艳夺目。国忠仍以剑南旌节引于队前。

    杨国忠子杨暄应明经试,因其学业荒陋,考试不及格。礼部侍郎达奚珣害怕国忠的权势,遂使其子昭应县尉达奚抚先告国忠。抚对国忠说:“我家大人云:郎君所试不及格,然亦未敢让落第。”国忠听后大怒说:“我的儿子何愁不富贵,还用得着你们这些鼠辈来卖好吗!”遂策马不顾而去。达奚抚害怕,遂写信告其父说:“杨国忠以权势相要挟,实在令人难忍,但怎能与此人论是非曲直呢!”达奚珣不得已,遂置杨暄于上第。

    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击大勃律,至菩萨劳城,前锋屡次大捷,常清乘胜追击。这时斥候府果毅段秀实对常清说:大勃律兵屡次败北,是引诱我军,请派兵搜左右山林,定有伏兵。常清遂派兵搜之,果捕获其伏兵,遂大败之,受降而返。

    诗人张继进士及第。张继鹏,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曾游吴越,与皇甫冉、刘长卿等友善。其诗多旅游题咏之作,游苏州时所作《枫桥夜泊》是历代传诵的名作。《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共四十七首。

    这些事件在天宝十二年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格局,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发生了以下主要事件?:

    ?在这一年六月,唐派剑南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发兵七万击南诏。南诏王阁罗凤引唐军深入,至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诏兵坚壁不战。唐军后继不给,粮食吃尽,士卒又多染瘴疫,大部分死亡,乃帅兵退却,南诏乘机追击,李宓被擒,全军覆没。而杨国忠却谎报军情,隐其败状,以捷上奏,更发兵讨之,前后死者近二十万人。但慑于杨国忠的威权,无人敢以实情上闻。玄宗曾对高力士说:我现在年老,把朝事付给宰相,边事付于诸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高力士听后说:“我听说云南兵多次败唐军,边将又拥兵太重,不知陛下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局势将不可收拾,不可说无忧。”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大唐发生了安史之乱?。这一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与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的反叛,唐内部大混乱,陇右、河西两镇精兵内调,边防空虚,吐蕃陆续攻取两镇所属诸州,第二年,吐蕃攻取石堡城(青海西宁市西南),进取唐青海乐部县、分三路大军,一路欲挥师北上取成都活促大唐皇帝、占领川西平原,第二路由青海湖下陇右、河西走廊,直逼长安,第三路南下与南诏军会师。

    这场叛乱持续了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浩劫。唐朝的国势由此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