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梦中情工
作者:雨霖铃的新生活   抄家之后咸鱼翻身最新章节     
    张敏其实也不太明白铁子的想法,当流民有什么不好?不用交各种乱七杂八的赋税,也没人抓着去服徭役,多好的事啊。

    事实上这么做的人还真不少,甚至在江南某些地方整村的人都脱籍当了流民,然后再到织造作坊打个黑工啥的,不比苦哈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强吗?

    但铁子的想法她也能理解,人越是缺什么就越是想要什么。

    一般人都是缺钱,故而拼命去赚钱,张敏亦不能免俗,但在铁子心里,他最缺的就是家,毕竟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是过得够够的了。

    可要有家也不行,还得有田有地,娶个老婆,生几个孩子,再供养孩子读书,考科举当官,出入投地,最后立个祠堂,编个家谱啥的,这才是传统意义的家,不是搭个窝棚就叫家的。

    但问题来了,这田地从哪儿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理论上来说所有的山川树木都是有主的,可不能随便开荒,否则地开出来,朝廷也不认,多年的辛苦岂不是打了水漂。

    有些穷人死了连块葬身之地都没有,只能葬在北郊那片乱葬冈中,这也是为何街边时常出现有人卖身葬父的桥段,他们要买地买棺材安葬家人。

    像张家庄这一大片地,最早也是荒地,但却属于朝廷,后面皇上鼓励百姓开荒,祺国公才托人买下,专门安置伤残老兵及阵亡将士家属。

    别看现在这里牛羊成群,田连阡陌的样子,其实是花了大力气开荒十几年才有的结果。

    这片地以外虽说也是荒地,但铁子想要的话,得去问问牙人,若肯卖的话,便去衙门开地契。

    但这也是第一步,最难的便是如何开荒。

    张敏答应了铁子,次日便去找了王直,他们城南兵马司认识的牙人多,经常要查核他们的身份,平抑物价之类,这其中肯定专门做田地交易的。

    王直不敢怠慢,立时便舍了兄弟,找到一位黄姓牙人,他手里可有不少充公的田产,交易来的银钱,除了一部分提成,绝大部分还得上交国库。

    黄牙人看了看张敏,表情有些疑惑,“姑娘,好生面熟。”

    能不熟吗?以前张敏就曾找他买过房产,她行了礼道:“估计是有人长得跟奴家差不多吧。”

    黄牙人做这一行见过的形形色色的人多了,也没多想,“姑娘想买南郊的荒地?这是为何?我手上还有不少上好的良田,开春就能种上庄稼。”

    “这不是荒地便宜嘛,前几年不是还免赋税?”

    黄牙人摇摇头,“小姑娘,可不能这样想,虽然便宜但投入也大啊,保不济前几年种的粮食连种子钱都收不回。”

    黄牙人确实说得没错,当初张家庄开荒,很多士兵特地告假过来,只为帮战友开荒,朝廷这边按例也给了伤残士兵及家属,发放耕牛。

    可就算这样,他们还是用了好几年时间才整出这么一片土地。

    说出来可能没人信,那土里的石头和树根,多得都能堆成一座小山,而且杂草的生命力特别强,一下雨就蹿得老高,两三天没打理就茂密得找不到路。

    不仅杂草多,蛇虫鼠蚁也特别多,山里的黄鼠狼、野猪时常会下来祸害庄稼,还有可恶的各种鸟类,一赶就走,转身它们又飞回来,聪明得紧,扎稻草人啥的根本就没用。

    也就是张家庄村民多是军人出身,不怕苦、不怕累,这才有了如今模样。

    “多谢黄叔提醒,但咱反正不差钱,就想买到张家庄旁。”

    黄牙人叹气,“那好吧,咱们去看看究竟想买哪块地吧。”

    不多时,黄牙人和张敏来到张家庄,铁子听说要给他买地,高兴地手脚没处放。

    黄牙人看了图册,“这片地已经有主了,靠南边有一处山林,还带小河的怎么样?紧挨着张家庄,用水的话可能会有点麻烦。”

    若不是一个村的,往往上下游的村民都要争水浇田,斗得厉害的话,两村甚至能结成死仇,见面就掐,到了庄稼用水的高峰期,甚至会发生大规模械斗,死人都是常有的事。

    张敏倒没这个顾虑,反正铁子的户籍已经落在了张家庄,都是一个村的,没有利益关系,“这个无碍。”

    然后她看向铁子,见对方狠狠地点了点头,信心满满道:“那就这片了。”

    这架势,让黄牙人又深深地看了她一眼,印象中好像有这么一个人也是如此豪爽。

    黄牙人量了尺寸,在荒地四角插上标杆,意思这块地已经有主了,而后他也不啰嗦,自己找了中人,便带着张敏和铁子去衙门找书吏开了地契,而地契的名字叫张新生。

    张敏把地契还给了铁子,“原来你也姓张?”

    “我也不知道自己原来姓啥,本来打算以后跟着东家姓余的,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们落籍,”铁子拿着花几百两银子买下的地契,仔细看了又看,“以后我便姓张了。”

    以前的家谱他不记得,但从今日开始,他要自己另立一本张姓家谱,以后自己就是这一支的始祖,当然前提条件还得娶媳妇。

    张敏对他姓什么不太在意,反正张家庄姓啥的都有,大家平安无事的相处了这么多年,压根就没有对立情绪。

    铁子买了荒地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村里,李哲便给他在书坊附近划了一块宅基地,而后村里青壮自愿给他帮忙,将地夯实了,方便打地基。

    铁子请了工匠进村,工匠们原以为年前没生意,没想到竟然还能接到大单,便急急赶工,希望能多赚点钱回家过年。

    村里但凡有人建房子,很多人都会过来帮忙,铁子也毫不吝啬地买菜买肉,央村里厨艺好的大妈做了,给大伙管着一日三餐。

    李哲乐呵呵对张敏道:“这孩子是个感恩的,大白米饭和大肉片子管够,村里人都夸呢。”

    “其实他有手艺,到哪个村也会活得很好,”张敏觉得自己像捡了宝。

    不管啥时候,技术人员总是最吃香的,而且有他在,村里的书坊规模还能再扩大些,以后就成了村办作坊,可以安置不少人就业。

    福伯去问过了,之前安排去学徒的那几人,除了石牙仔外,其余人都打算干到年底便回到村里书坊。

    这样离家近的,又没人打骂的工作,这才是所有人的梦中情工啊。

    张敏索性趁热打铁又开始说书,将《三国演义》口述了一遍,至于《水浒传》这种从头到尾都造反的书,就算给她八百个脑袋也不敢印啊。

    文字狱这种东西从来就没在历史长河消失过。

    有了铁子这样的人才,张敏一直想做的小报也终于有希望开始了,但究竟刊登什么内容才能打响名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