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第三次战役(1)目标缩小能吃就吃
作者:行早的鱼   不能忘却的197653最新章节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三次战役持续了8天。

    志司已经意识到,这场战争很可能演变为一场持久战。尽管中国军队的精神力量和战斗意志十分强大,但由于国力极度贫弱,无法充分发挥。卓越的指挥才能,在美国强大的物质实力面前,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志愿军的各位将领在胜利面前,依然保持着对局势的清醒判断。作为其中一位代表,长期在前线奔波的“旋风司令”韩先楚,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的胜利源于敌军对我方虚实不明、轻敌冒进的弱点。然而,当敌军开始变得谨慎,甚至高估志愿军的实力时,志愿军绝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或头脑发热。

    前线上的韩先楚,亲眼目睹了美军强大的火力,和充足的物资供应,令他感到极大的冲击与震撼。对面的美军直升机频频飞来,不仅运来弹药、食物、睡袋和药品,还能迅速撤走伤员。而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饥肠辘辘,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中,在冰天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追击,在冻得坚硬如铁的堑壕中苦苦的坚守,战斗的时候,也只能在雪地上铺一条毯子,趴在上面射击……

    他们的脖子上挂着的一条长长的米袋子,维持日常的供给,而美军一个五公斤的铁盒打开,营养搭配得当,盒子里甚至还准备了香烟、火柴,甚至手纸。

    韩先楚称这是美军的“整体国家实力”。

    每一位曾经踏上朝鲜战场的中国军人,都深深感受到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的这种“整体国家实力”带来的巨大冲击。正因为亲身经历了朝鲜战争,归国后的将领们无不成为推动中国军队现代化的中坚力量。

    豪言壮语再难让他们失去理智,朝鲜战场让他们对物资与精神力量的对比,产生了深入骨髓的感悟。

    言归正传,志愿军入朝后连续发动了三个攻势战役。

    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都是以攻势对抗攻势的反攻行动;

    第三次战役则是针对已经做好防御准备的敌人展开的进攻,战役的主要行动形式是攻坚突破并向纵深推进。

    这场以疲惫之师对抗惊恐之敌的进攻战役就此拉开了序幕。

    第二次战役西线的主要战斗行动刚刚结束,志愿军总部便开始规划下一个战役的进攻方向和目标。

    12月8日13时,志司向西线的6个军发布了开进部署命令:

    “为挫败美伪军固守三八线的企图,首要任务是消灭伪一师、伪六师、美廿四师和美骑一师,要求在十六日拂晓前抵达战役攻击的准备位置,计划十七日展开战役进攻。”当时确定的攻击目标,直指平壤以南的中和、祥原、遂安一带的敌军。

    同日18时,志司向中央军委作出报告:

    “下一次战役预计可在十八九日展开,预计月底前结束。如果能按计划完成歼敌目标,则会越过三八线,伺机攻占汉城;如果未能实现目标,则将在三八线以北数十里处停止作战,待明年再战。”

    志司焦急地在君子里司令部等待中央的回电。

    12月13日,中央的回电终于到了,明确指出:从国际局势来看,必须粉碎美英利用三八线整顿军队、准备再战的阴谋,必须越过三八线!

    新的战役即将开始,志司将领们内心却充满矛盾:从军事角度来看,战争不宜打,但从政治层面而言却不得不打。在收到指示要越过三八线的电报后,首先表示赞同,随后大家讨论如何越过三八线。

    并提出第三次战役中的“稳进方针”——专门打南朝鲜军,目标缩小,能吃就吃,适时收兵。

    志司认为:“我们一定要慎重,做到适可而止。政治上要求我们突破三八线,我们就坚决突破三八线,之后采取‘稳进’方针。突破即是胜利,千万不要打得太远、太深,否则会有很多困难,对我们不利。歼敌,能歼多少算多少,歼多了更好,歼少了也无妨。总之,突破三八线后,根据情况适可而止。”

    12月19日深夜,志司一方面坚定了作战的决心,积极展开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再一次向中央提出建议。这个进谏不仅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

    在我看来,朝鲜战争依然将是一场相当漫长而艰苦的斗争。

    敌军已从进攻态势转为防御,战线缩短、兵力集中,正面战场范围缩小,增加了纵深优势,这对他们的联合兵种作战有利。我军目前仍应采取稳步推进的策略。

    要避免过度消耗部队的战斗力,尽管目前形势还未达到极限,但我军已经两个月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整,物资补给也未能及时到位,再加上气候寒冷,这些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在8日的电报中建议暂时不越过三八线作战。收到你13日的复电后,现已遵照指示越线作战。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发生,失败的可能性不大,但攻击受阻、胜利成果不显着的风险依然存在……

    计划先集中四个军歼灭伪军第一师,然后伺机歼灭伪军第六师。如果战役进展顺利,再攻击春川的伪三军团;若形势不利,则适时收兵。

    12月21日,中央复电,明确表示完全赞同这个作战思路,指出当前美英军队集中在汉城一带,进攻条件不佳,我军应以伪军为主要打击目标。

    从总体战略来看,只要能够消灭全部或大部分伪军,美军将陷入孤立状态,无法在朝鲜长期驻留。如果能够歼灭美军几个师,朝鲜问题将更容易解决。关于此次战役,如果战局顺利并能找到足够的粮食,春川、加平、洪川一带可能会有机会歼灭更多的伪军。

    并指出,这次战役的主动权掌握在我方手中,因此可以从容不迫地展开战斗,避免让部队过度疲惫。对于适时收兵、适可而止的建议,表示认可,并强调:“如果战斗进展不顺利,就应当及时撤退,转移到合适的地点整顿休息,再伺机作战。这一意见也是正确的。”

    二人在战略和战役两个层面达成了对作战方针的共识。

    随后,志愿军领导人进行了商讨,并征求各部队的意见,最终敲定了具体的作战部署方案。与此同时,韩先楚受命前往前线指挥作战,他在对敌情和战场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后,形成了自己的判断。

    19日中午12时,他致电志司,提出以春川为中心建立基本战役布局的建议,核心在于尽可能多地歼灭布防在一线的韩军。对于集中在汉城方向的美英军主力,他的建议是先在其侧翼制造威胁,之后视情况再进行侧后方的攻击。

    李奇微当时认为,中国军队有可能将其最强的力量集中在第8集团军防线中心的西侧,而在东侧则可能进行次要攻击。

    韩先楚提出以春川为主要打击目标,这显然超出了李奇微的预期。

    稍后,志司正式发布了作战部署令:西线志愿军将6个军编组为2个突击集团,分别称为左纵队和右纵队。

    其中,右纵队由第38、第39、第40、第50军组成,配备了6个炮兵团,负责主攻任务。右纵队由韩先楚统一指挥,计划在永平以西30公里宽的战线进行突破,向议政府方向展开进攻。

    左纵队作为辅攻力量,由第42军和第66军组成,并配属了一个炮兵团。由第42军军长吴瑞林和政委周彪共同指挥,他们将在永平以东36公里的正面发起突破,进而向加平和春川方向展开进攻。

    志愿军六个军共23万人,以及人民军三个军团共7万余人,浩浩荡荡地向朝鲜南方进发。

    与此同时,在大后方,为了确保数十万大军的补给,全中国上下都已全面动员,号召大家务必完成炒面煮肉的生产任务。炒面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方便食品,由小麦、大豆、高粱米或玉米按照一定比例炒熟、磨碎并加盐制成。

    在打仗的时候,志愿军战士随身挎一根炒面袋,饿了就抓一把炒面塞进嘴里,再就上几口雪,便能继续战斗。这是当时中国军队能够获得的最佳野战食品。这种食用便捷的炒面伴随着战士们取得了无数胜利,大家感激的喊出了“为炒面立功”的口号。

    然而,炒面作为军队长期的主食是行不通的。负责志愿军后勤工作的洪学智回忆道,炒面的含水量很低,长期吃很容易上火,许多战士因此患上口角炎,甚至出现肚胀的情况。另外,炒面营养成分单一,也缺乏维生素,许多战士因为长期吃,甚至患上了夜盲症。

    面对这些问题,洪学智不得不集思广益,绞尽脑汁寻求解决方案。最终的办法虽然简单有效,却令人心酸:一是煮松树叶子喝;二是闭着眼喝活蹦乱跳的蝌蚪。

    由于国力的孱弱,虽然中国军队英勇善战、堪称举世无双,却依然遭受了诸多艰难困苦。

    一直想上前线的洪学智,没有得到批准,被命令把后勤的重任给承担起来。

    接连两次战役,都因为后勤问题而遭遇重创,部队中怨声载道。

    韩先楚所反映的部队困境更让洪学智寝食难安。他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改善志愿军的后勤保障,让前线的将士吃饱穿暖,打败美国人……”

    洪学智几乎被逼到了绝境,意识到若要打赢现代化战争,必须彻底改变那种“小米加步枪、仓库设在前方”的传统后勤模式,在他的脑海中,已开始酝酿一场关于中国军队后勤系统的重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