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弘农王登基承大统,汉天子大赏封功臣
作者:耳机喜欢打   三国:刘备辅翼,助他再造大汉最新章节     
    公元190年,四月二十六日。

    身为弘农王的刘辩,与先帝的皇后何氏,同乘一辆马车,自临淄皇宫之中开出,直奔淄水边上的高台。马车六匹纯白骏马齐驾,青罗伞盖,旌旗飘扬,无一处不合乎天子銮舆的规制。

    而以刘备为首,他麾下的谋臣武将以及各诸侯派来的使节,都护卫在天子车驾的两侧。

    只见十七岁的刘辩挺起已经颇为成熟的身躯,双手扶住车辕,眼神扫过四周的百姓。只见街道两侧,百姓纷纷跪倒,看起来恭敬而又畏服。

    天子车驾一路开出临淄的南门,直奔淄水河边的高台。

    不等车驾行至淄水河畔,那座雄伟的高台已赫然眼前。高台台阶高耸,宛如通天的大路。高台顶端,四周似有云雾缭绕,更添几分莫名的神秘与庄严。

    车驾缓缓停在台下,马车停稳。刘辩深吸一口气,挺起胸膛,缓缓地步下马车。只见刘辩身穿龙袍,头戴皇冠,十二道冕旒轻轻摇动,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庄重。太后何氏,雍容华贵,仪态万方。她身着凤袍,款款扭动娇躯,跟随在刘辩之后。

    高台之下,跟来的百姓与护卫们纷纷跪倒,山呼万岁,声音震耳欲聋。

    刘辩朝向西南,也就是旧都洛阳的方向,深鞠三躬,焚香告祭诸位先帝。他随即拿出先帝刘宏血书的遗诏,大声宣读,念到终了,刘辩已经泪流满面。

    待到刘辩宣读先帝遗诏,告祭完大汉历代先帝之后,随即看向下面的刘备。只见刘备大步跨上,将早就准备好的登基诏书,递在刘辩手中,而他自己则持剑守备在刘辩身旁。

    “天命所归,皇道昌明。”

    “朕,乃先帝嫡长,承先祖之遗德,蒙天地之厚恩。即位之初,有贼臣董卓,妄行伊霍之事,社稷濒危。幸有宗亲,皇叔刘备,鼎力相助,忠贞不渝,智勇双全,扶危定倾,复继大统,以安天下。”

    “今朕即位,奉先帝皇后何氏为皇太后,以昭明德。与朕共谋国是,期在安宁四海,匡扶汉室。”

    “新朝方定,百事待兴,朕当与群臣共勉,剿除乱贼,以治天下。望朕汉室臣民,一体同心。”

    “今朕即位,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公元190年,四月二十六日。在被董卓废黜的近一年时间之后,弘农王刘辩,于临淄城外告祭天地祖先,复位为帝,年号昭宁。

    ……

    皇宫,大殿。

    只见皇帝刘辩与太后何氏并列而坐,下方是以刘备为首的百官。

    武官一列,仍旧是刘备麾下关羽、张飞众人。而文官一列,则以司徒王允、卢植、孔融、蔡邕、郑玄为首。这几个老学究虽然无有官职在身,然而众人无不敬重。

    “朕初即位,念及众卿长安护驾之功,当行封赏。”

    “皇叔刘备,功勋卓着,忠孝两全,朕心甚慰。更兼先帝遗诏有言,兹擢其为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假节钺,赐封安汉侯,仍兼上柱国,加食邑一万户。”

    “皇叔刘彦,智谋超群,算无遗策。朕之不被董卓加害,多赖皇叔出力谋划。擢刘彦为青州刺史,增食邑五千户。”

    对刘彦的封赏,众人并不惊讶。刘彦本身的车骑将军职,已经位比三公,不好再升。青州刺史此职,正是刘备这个青州牧的下级。

    虽然当初刘焉废史立牧,但实际上并没把刺史完全废除。孔伷、刘岱等刺史,多是董卓入京之后,为稳定地方才派去。如果细分地方州部的官职,仍然是州牧最大,刺史其次,郡守、国相再次。

    然而,在刘备、刘彦之后,所有人都以为刘辩接下来要封赏的,应当是司徒王允、卢植等人。

    “虎威将军赵云,护卫朕及太后、公主有功,封为真定侯,食邑二千户。又兼公主倾心,朕特赐婚公主于将军,加驸马都尉。着择吉日举行大婚。”

    虽然刘备集团之内,并没有什么鄙视链一类的东西。但在其他人看来,也就是其他诸侯派来的那些人看来,赵云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皇亲国戚,身份可以与刘备、刘彦这两个皇叔并列了。

    赵云行礼谢恩完毕,回到席位之上,只见周围众将如张飞者,都露出衷心为赵云高兴的表情。

    至于刘彦的岳父,司徒王允。由于司徒本身已经是三公之列,王允这个司徒又是董卓所擢升,故而仍复原职。

    卢植素有声望,乃是儒学大家,又通兵法,是汉末三国时期儒将的代表。于是刘辩封卢植为太尉,总督军事。

    同为三公的司空,则由文学大家蔡邕担任。

    虽然封赏如此,不过只是一个名头而已。真正的大权还在刘备、刘彦手中。而且真正大头的重磅事情,还在后头。

    “朕读古书,听闻战国之时,齐国国都临淄,有稷下学宫一座,乃天下交流学问之地,儒家大儒荀况,曾任学宫令,可谓盛况无比。”

    “朕复位于临淄,如今又有郑玄、卢植、蔡邕等大家在此,岂非天意?依朕之意,倒不如重设学宫。就以大儒郑玄为学宫令,位同三公。孔北海乃圣人之后,又是儒学大家,便以孔北海为郑玄之副,设置学宫副令,位同九卿。”

    刘辩这话,实际上是刘彦所安排。此话一出,下面众诸侯的使节纷纷喧闹起来。曹操所派荀彧荀文若,脸色尤其阴沉。

    知识这个东西,都是掌握在贵族手中的。这条定理,几乎贯穿了整个古代的集权社会。春秋战国时代,之所以被称为礼崩乐坏,也是由于既定的规则被打破,原本被掌握在贵族手中的知识,得以下行。才有孔子这种圣哲出现,才有百家争鸣的盛况。

    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都是在思想上掌控百姓。倘若刘彦这个想法能够顺利实施,第一个利益受损的,一定是天底下这一帮世家。

    同样,在这条政策实施的同时,刘备掌控下的地盘,万千的百姓可以借此跨越阶层,读书识字。虽然未必真能筛选出几个大才,但一定可以充实刘备麾下的底层官吏。也会让刘备众人,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水涨船高。

    而弊病,则是一定程度上,会促进阶级的分化和产生。但这些,却是避免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