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拆迁队出炉
作者:小云天狼   咱的国策,一天被篡改完了?最新章节     
    “其他线路暂且不要开设,先打通前往西北的线路!”

    “多段线路同时施工,不得有误!”

    朱高炽,接着说道。

    从百姓们,乡绅们能够聚众来到太子府,就足以看出来这其中不乏官员们的推波助澜。

    若不然,这些人怎么可能来到太子府闹事呢。

    单单靠官员们去执行,估摸着这铁路路线,猴年马月都建不起来,必须尽快打通一条线路,让周围的百姓们都见到真材实料的东西。

    让朝廷大员们,都见证铁路运输的奇迹。

    这样才能让大家都积极的去执行。

    西北方向未来的战事不会停下,南部,以及东边的战事,基本不会有了!

    至于关乎到了民生的铁路,暂且可以停一停。

    先保障后勤运输线,之后,再增开其他线路。

    “谨遵太子之令!”

    五部尚书,墨家弟子,巨子,齐声应道。

    “太子,微臣斗胆请问,若遇冥顽不灵者,一些老寿星出来阻挠,该当如何?”

    刑部尚书,杨靖小心翼翼的问道。

    这时代的老寿星,那可是没人敢惹啊!

    真给老寿星惹急眼了,那上来甩官员两个巴掌,官员都只能笑嘻嘻的挨揍。

    要知道,朱元璋以“孝”治天下,朱高炽上台后,这条政策可是未曾改动过。

    1.以孝侍亲,老朱制定了饮食适宜、遵循礼制、以礼法作为衡量父母指令的标准,哪怕是孩子长大后,也不能让父母为其烦忧,就算是继承父母的产业,也要努力把父母的事业发扬光大,不能让父母一生的心血付诸东流,虽然孝并没有具体的行为准则,朱元璋制定了明确的指标。

    2、以孝为忠,把对父母的孝上升到了社会层面,孝道被赋予了“政治”含义,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君王对国家统治的需要,孝也从个人行为上升到了社会层面。

    3、孝助教化,在思想上控制子民,用孝道延伸的品德标准来约束天下,实现统治的目的,孝的根本是对长辈的敬畏,关爱与服从,和统治者对于子民的行为要求基本是一致的。

    而且朱元璋还明确制定了各项制度:

    1、老人制度,通晓地方风俗的“耆民”群体可以协助地方管事者更好地解决很多属地化的问题,在服饰上,朱元璋让“耆民”和其他饱读诗书的儒士享受相同的规格。

    还赏赐马匹给“耆民”,用于解决他们行走不便等问题,这时代服装标准和出行的工具代表了他们的社会阶层和地位,由此可见朝廷的重视程度和决心。

    2、官员事亲,朱元璋提出了官员事亲的两种方式,一个是将父母接到自己的身边,方便照顾,另外一种是官员可以辞官回家照顾年迈的父母,等到父母生病痊愈或者去世后再回朝继续当官。

    3、养老政策,只要父母年龄达到70岁以上,可以准许一个孩子在家照顾,免除其各项赋税。如果是孤寡老人,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解决他们的老年问题,如果地方上没有执行朝廷制定的条款,必当受到严重的处罚。

    4、表扬孝行!

    朱元璋在效仿古代先行者实行孝道的同时,针对当朝的实际情况,定制了属于明朝的制度,让孝道超越了个人的伦理道德成为一种治理大明的手段。

    “由五师人员和你们商量决定,若是相持不下,以五师意见为主!其他官员负责善后,妥善安置百姓。”

    “以利为先,尽量用银子去解决,以分配其他地方的田产,房屋为主!”

    朱高炽,想了想,认真的说道。

    这事情很棘手,时代的冲击太过猛烈,当初时代剧烈的冲击,完全是被人家用大炮硬生生的打出来的。

    如今只能从内部完成变革。

    大明势必会引起一些动荡,这是不可避免的。

    把控住这个度即可,不要闹得朝野动荡即可。

    他倒是不用叮嘱五师人员,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唯独是这帮子官员一时半会思路还无法转变过来。

    “这……”

    “这……”

    “这岂不是鼓励百姓不劳而获吗?”

    “这成何体统!”

    “一间不值钱的祖屋,甚至是一块荒废的田地,都是成为了百姓的牟利的工具。”

    “长此以往,这社会风气不就大变动了吗?”

    “辛辛苦苦劳作的人,反而最后一无所获,混吃等死的人,反而一夜暴富!”

    “这……”

    户部尚书赵勉,嘴角都快抽到脖子后面了。

    这什么政策。

    他实在是接受不了。

    现在的大明虽然商业发达,但依旧是士农工商的等级排序,朱高炽再改革,这个等级制度是不会变得。

    赵勉同样认为,百姓们应该当脚踏实地的干活,要不然,商人的地位不可能那么低。

    就是因为很多商人牟取的暴利,造成了社会贫富悬殊变化太大,矛盾斗争激烈。

    所以才要再其他方面抑制商人的地位,这样让农民们,才能够有更好的社会地位,最起码心理是舒服的。

    可如此一来,岂不是发展歪了。

    财和德行不匹配,鬼才知道闹出来多少乱子。

    “这……”

    “太子三思啊!”

    “此举,简直是助养大明的蛀虫啊。”

    “有权有势的趁机谋取更大的利益,没权没势的,只怕是骨头都被埋了!”

    “只会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百姓,感叹命运不公,朝廷无道,甚至是揭竿而起。”

    “即便无人造反,也会引起百姓们极大不满,凭什么他们辛辛苦苦一辈子,赚的只够吃喝,别人却是因为一条线路建设,一夜暴富?”

    “本来田产兼并就异常严重,如此一来,田产兼并将会更加严重,这是任何都察院,任何刑部都监管不到的!”

    “到时只怕贫富悬殊更大,百姓怨言更大啊!”

    “太子三思啊!”

    五部尚书都急了。

    这举措,看似解决了铁路工程拆迁的问题,却是会引发更加可怕的问题。

    短期内,看不出来什么,时间维度一旦拉上去,那情况就不同了。

    他们想的是大明能够长治久安,千秋万世。

    而不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