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魏元忠新朝获宠 则天忧武家儿郎
作者:雾都山人   做则天女皇的男宠最新章节     
    几天后,端扆殿内,朝会的气氛庄重而紧张。李显坐在龙椅上,他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宣布了一系列重要的人事任命。

    “授魏元忠卫尉卿,代理宰相兼兵部尚书,主管军国大事。”李显的话语落下,魏元忠出列领命,他的表情严肃。

    群臣一阵躁动,他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魏元忠身在岭南,这神龙之变才几日,他就回来了,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接着由魏元忠继续宣读陛下的任命:“相王李旦为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并加号安国相王。”李旦出列,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

    “张柬之出任宰相兼夏官(兵部尚书)。”张柬之的表情中带着一丝得意。

    “崔玄暐担任内史(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崔玄暐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桓彦范和敬晖成为纳言(门下省长官侍中),袁恕己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李多祚为辽阳郡王,食实封八百户,其子李承训为卫尉少卿。”李多祚的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神情。

    “李湛为右羽林大将军,进封赵国公,加实封五百户。”李湛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驸马王同皎为云麾将军、右千牛将军、琅邪郡公,食实封五百户。”王同皎的脸上带着一丝自豪。

    “张说从岭南召回,担任兵部员外郎,姚崇赐爵梁县侯,实封二百户。”姚崇的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神情,而张说还在回朝的路上。

    “宋璟升迁为朝散大夫、吏部侍郎兼谏议大夫。”宋璟的脸上带着一丝严肃。

    “李迥秀召回并授予将作少监。”

    …………

    接着,魏元忠宣布了一系列贬职的命令:“李峤贬为豫州刺史,苏味道贬眉州刺史。崔融贬为袁州刺史。杜审言贬岭南峰州别驾。沈佺期流放驩州。宋之问贬泷州参军,其弟宋之逊贬兖州司仓,崔神庆流放钦州……”

    在上阳宫的仙居殿内,武则天坐在一张紫檀木椅上,她没有化妆,面容显露出一个八十二岁老妪的真实模样。她的皮肤松弛,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眼角和嘴角的皱纹深刻,像是时间的印记。她的白发稀疏,随意地披散在肩上,显得有些凌乱。她的手,曾经掌握着帝国的命运,如今却显得干枯,青筋暴露,静静地搁在膝上。

    李春晖在一旁陪着她,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关切和同情。武则天轻声说道:“春晖,我好担心李显啊,他太忠厚,没有手段,朝中的大臣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我真替他担心!”

    李春晖轻声劝慰:“陛下,太子殿下虽然忠厚,但他也有智慧和决断,您不必过于担忧。”

    武则天叹了口气:“忠厚也是他的优点,我那时只是把他赶到了房陵,没有严惩他,也是忠厚救了他。唉。但是一国之君,光有忠厚是不行的,还要必须会驾驭全局啊。”

    李春晖再次劝她:“陛下,太子殿下身边有贤臣辅佐,他会学会如何驾驭全局的。”

    武则天和李春晖的对话中,透露出她对李显的担忧和对过去的回顾。这时,高公公进来通报:“陛下来了。”

    李显进到仙居殿内,见到武则天没有化妆的脸,不由得惊吓到了。因为武则天当女皇时,总是梳妆打扮,面部粉饰,看上去也就三四十岁的人。等到退位后,却不再梳妆打扮,面容憔悴。

    李显几十年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特别衰老的妈妈,他惊呆了。武则天哭泣道:“我从房陵把你接回神都,固然是要把天下托付于你,而张柬之他们这五贼却贪求事功,把我惊动到这里。”

    李显听后,悲泣不已,跪地“拜谢死罪”。武则天说:“你们急不可耐,你这么急着要当皇帝,可曾想过我的感受?有谁说不把皇位给你吗?武三思、武懿宗我都不给,只给你,你还这样对我,我好心伤啊!”

    李显跪地一直哭着认错。武则天说:“我不把皇位给武三思他们,他们也没有怨言,对你一直忠心耿耿,希望你不要辜负他们的一片心意!”

    李显说:“儿臣明白,儿臣知错了,儿臣绝不会忘记他们的友善。”

    武则天的眼中闪过一丝安慰,她知道,尽管自己已经退位,但她的影响力仍然存在。她希望李显能够理解她的苦心,也能够理解武三思、武懿宗等人的忠诚。

    东宫的藏书阁内,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古籍和卷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李显与魏元忠、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敬晖和袁恕己围坐在一张长桌旁,讨论着朝政大事。

    张柬之首先打破了沉默,他说:“要吸取前车之鉴,必须限制武氏族人的地位和官职。取消他们的爵位,可将他们降职迁往外地做官,这样既能保持朝廷的稳定,也能避免他们再次干预朝政。我们也要限制韦氏外戚在朝为官的数量和官阶。”

    其他人也纷纷表示赞同,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李显身上,等待着他的意见。

    李显的眉头微蹙,他的脑海里不时闪现出武则天哭泣的苍老的面容,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犹豫:“诸位大人的建议都有道理,但武氏族人中也有忠良之辈,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魏元忠见状,轻声提醒:“陛下,武氏族人在朝中的影响力不可小觑,若不加以限制,恐怕会再次引发动荡。”

    崔玄暐也附和道:“陛下,我们这也是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考虑。”

    李显沉吟片刻,然后含含糊糊地说:“朕明白诸位的担忧,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不可操之过急。”

    桓彦范见李显态度暧昧,有些焦急:“陛下,时不我待,若不早做决断,恐怕会错失良机。”

    敬晖也劝道:“陛下,我们都是为了大唐的未来着想,希望陛下能够明察。”

    袁恕己则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意见:“陛下,我们可以先从武氏族人中的一些关键人物开始,逐步限制他们的权力,同时也可以观察其他族人的反应。”

    李显听着众人的建议,心中虽然有所动摇,但仍然没有立即做出决定。他知道,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引起更大的麻烦。

    “朕会考虑诸位的意见,但此事还需慎重。”李显最终说道,他的声音虽然温和,但态度坚决。

    会议结束后,李显独自一人留在藏书阁内,他的目光在书架上的古籍上徘徊,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