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高平之战三
作者:奋斗地二头   乱世枭皇:柴荣最新章节     
    在乙酉日的清晨,天空微亮,皇帝身骑高头大马,身披金甲,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踏上了通往大梁的道路。队伍中的旗帜在微风中飘扬,士兵们整齐划一的步伐在地面上回荡,发出沉闷的回响。虽然他们已经经过了数日的长途跋涉,但他们的眼神中仍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疲惫并未消磨他们的斗志。

    大军经过的每一个城镇,每一片田野,都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足迹。士兵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但他们的目光中却透露出一种不屈的坚毅。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这种渴望让他们忘却了疲惫,让他们勇往直前。

    在庚寅日的黄昏,皇帝率领的军队终于抵达了怀州。城市的轮廓在夕阳的余晖中若隐若现,皇帝望着前方,心中急切,他想要兼程前进,尽快达到他的目标。然而,就在这时,控鹤都指挥使真定的赵晁却走上前来,他私下找到通事舍人郑好谦,低声地表达了他的担忧。

    “郑舍人,你看那贼军,他们的势头正盛,我们不能轻举妄动。”赵晁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我们应当稳重行事,先稳住阵脚,挫其锐气,然后再寻机反击。”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话语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力量。

    郑好谦听后,点了点头,他深知赵晁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他们面对的是一支强大的敌军,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的是智慧和策略。于是,他们决定将这个消息传递给皇帝,希望他能慎重考虑。

    郑好谦,这个向来以稳重着称的朝廷重臣,今日在听完赵晁的陈述后,内心不禁泛起波澜。赵晁的话,虽然直白,却句句在理,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心中的迷雾。他深知,赵晁所言非虚,更知道此事的重要性,于是他决定将赵晁的意见,如实地转达给那位高坐龙椅的皇帝。

    郑好谦深吸一口冷气,缓缓步入那金碧辉煌的皇宫。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极为谨慎,仿佛在走过一段铺满荆棘的道路。他知道,一旦开口,就可能触及到某些敏感的神经,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

    然而,他还是鼓足了勇气,将赵晁的话一字不漏地复述给了皇帝。他本以为皇帝会深思熟虑,却没想到皇帝听后勃然大怒,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皇帝厉声质问郑好谦:“你怎敢说出这样的话来!必定是受了什么人的指使,你若说出是何人指使,我便饶你性命,否则,你必死无疑!”声音如同雷霆,在空旷的宫殿内回荡。

    郑好谦被这突如其来的质问惊得心中一颤,但他很快便恢复了镇定。他深知,此刻的慌乱只会让他陷入更深的困境。他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直视着皇帝的眼睛,如实回答道:“陛下,臣所言句句属实,并无半点虚假。臣并未受人指使,只是出于对朝廷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怀,才将赵晁的话转达给陛下。望陛下明察。”

    皇帝听后,脸色更加阴沉。他怒目圆睁,仿佛要将郑好谦生吞活剥。他大声喝道:“来人!将赵晁和郑好谦一并绑入州狱!待我查明真相,再作定夺!”

    很快,赵晁和郑好谦便被几名侍卫粗鲁地拖了出去。他们两人心中都清楚,这一次的牢狱之灾,恐怕是在所难免了。然而,他们都没有丝毫的后悔,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朝廷的繁荣和百姓的福祉。

    壬辰日,天边的晨曦刚刚洒下,皇帝率领的庞大军队已经踏过了泽州的边界。军队的行进声与马蹄声交织成一首壮丽的乐章,回荡在宽广的原野之上。他们井然有序地前行,最终在州城的东北处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地点,搭起了一座座营帐,准备在这里稍作休整。

    此时,北汉主却毫不知晓皇帝的大军已经悄然到达。他带领着自己的军队,途经潞州,却并未选择在此地发动攻击。他的目光更加坚定地望向南方,决意继续南进。他的军队士气高昂,仿佛能够感受到主帅的决心和信念,整齐地跟随着他的步伐,向南方进发。

    夜幕降临,北汉主的大军终于在高平之南找到了驻扎的地方。他们点燃了火把,照亮了周围的夜空。士兵们忙碌着搭建营帐,准备晚餐,而北汉主则站在高处,眺望着远方,思考着接下来的战略部署。尽管他并不知道皇帝的大军已经近在咫尺,但他的眼神中却充满了自信和决心。

    在癸巳日正午。周军的前锋如一把锋利的剑,悄无声息地穿透了北汉军队的防线,两军如狂风骤雨般碰撞在一起。兵器相交,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战马嘶鸣,尘土飞扬,仿佛连天空都被这激烈的战斗所震撼。

    周军的士兵们勇猛无畏,他们如同下山猛虎,一次次地冲击着北汉军队的防线。而北汉的士兵们虽然顽强抵抗,但在周军猛烈的攻势下,渐渐力不从心,防线被一点点撕裂。终于,在周军一次猛烈的冲锋下,北汉军队被彻底击溃,败退而去。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没有让周军的皇帝放松警惕。他深知北汉军队虽然败退,但仍有卷土重来的可能。因此,他毫不犹豫地下令全军加速前进,务必要在北汉军队重新集结之前,将其彻底击溃。

    此时,北汉主已经率领中军,在巴公原上布下了严密的阵势。他亲自坐镇中军,指挥着整个战局。张元徽率领的军队如同铁壁一般,牢牢地守住了东面,而杨兖率领的军队则如同利箭,蓄势待发在西面。整个军队排列有序,气势如虹,仿佛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线。

    然而,周军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下。他们如同潮水一般,汹涌澎湃地向前推进。一场更为激烈的战斗,即将在巴公原上展开。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河阳节度使刘词所率领的后军却迟迟未能抵达战场,这使得周军的士兵们心中都弥漫起一种难以名状的不安。他们望着远方,期盼着援军的到来,但时间却仿佛停滞了一般,每一秒都显得如此漫长。在这紧张的氛围中,皇帝却显得愈发坚毅。他身披铠甲,目光如炬,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决心。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大声地命令道:“白重赞与侍卫马步都虞候李重进,你们二人率领左军驻守西面,严防敌人的侧击;樊爱能、何徽,你们率领右军驻守东面,确保我们的退路安全。向训、史彦超,你们二人率领我军的精锐骑兵,驻守中央,随时准备发起反击。”

    接着,皇帝又看向了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他深知张永德是忠诚且勇猛的将领,于是命令他率领禁军护卫自己。皇帝亲自跨上战马,手持长剑,站在了军队的最前沿。他的目光坚定,仿佛能穿透前方的重重迷雾,看到胜利的曙光。

    皇帝的身影在战场上显得如此高大,他的决心和勇气感染了整个军队。士兵们看到皇帝亲自督战,心中的不安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胜利的渴望和对皇帝的敬仰。他们齐声高呼,声音震天动地,仿佛能撼动山河。

    北汉主站在高台之上,远眺着远方逐渐接近的周军队伍。他的目光中透露出几分疑虑,因为那支周军的人数与他所预想的相差甚远,这让他开始反思自己先前的决策。他喃喃自语道:“原本以为周军会大举进攻,没想到人数却如此稀少。我是否过于谨慎,召来了契丹的军队?”

    他转身对周围的将领们说:“诸位,我深思熟虑过,若是我们只动用汉军的力量,凭借我们的勇猛与智慧,定能一举击败这寥寥无几的周军。我们为何要依赖契丹的力量呢?今日,我不仅要展现我们北汉的威风,击败周军,更要让那契丹军队心服口服,知道我们北汉的实力不容小觑。”将领们听后,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北汉主的决策。

    然而,在这群将领之中,有一位名叫杨兖的将领却与众不同。他策马而出,奔向周军的阵地,仔细观察了周军的布局和士气。当他回到北汉主的身边时,他面色凝重地说:“主公,周军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士兵个个精神饱满,装备精良,显然是一支劲敌。我们不能因为人数上的优势就轻举妄动,必须谨慎行事。”

    北汉主听后,眉头紧锁,胡须飞扬,他愤怒地反驳道:“杨兖,你怎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此时天赐良机,正是我们展现北汉威风的大好时机。你休要再言,且看我如何凭借这天赐良机,一举击败周军,让那契丹军队也对我北汉刮目相看!”杨兖听后,心中虽有不悦,但也只能默然不语,他知道此刻再说什么也无法改变北汉主的决定。

    此刻,东北风如同草原上的野马,奔腾不息,其势头之猛烈,仿佛要将整个战场都卷入其中。然而,就在这一刻,天空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撕裂,风向瞬间发生了逆转。原本猛烈的东北风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南风呼啸而来,其声势之浩大,犹如千军万马奔腾。

    北汉副枢密使王延嗣,这位久经沙场的将领,对风势的变化异常敏感。他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精光,立即转身对身旁的司天监李义下令:“李大人,你看这风向转变,天赐良机已到,我军可以借此发起攻击了!”李义闻言,立刻领命,准备将这一重要信息传达给北汉主。

    然而,就在这时,枢密直学士王得中却突然扣住了马缰,他神情严肃,语气坚定地对王延嗣说道:“王大人,且慢!李义应该被斩首!这样的风势转变,实在诡异,怎可能是助我们一臂之力呢?此中必有蹊跷,我们需谨慎行事!”

    王延嗣闻言,眉头紧锁,他深知王得中虽是一介书生,但智慧过人,对兵法战策颇有研究。然而,此时战机已至,他怎能因一人之言而错失良机?于是,他断然拒绝了王得中的建议,转身对北汉主汇报了这一重要情况。

    北汉主听完王延嗣的汇报后,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之色。他深知此时战机难得,一旦错过,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怒斥王得中道:“王得中,你乃一介书生,岂能懂得战场上的瞬息万变?我已决定作战计划,你休要再胡言乱语!否则,我先斩了你!”说完,他挥动马鞭,命令东军率先发起攻击。

    随着北汉主的一声令下,东军如潮水般涌向周军阵地。张元徽率领的一千骑兵更是如同猛虎下山,向周军的右翼发起了猛烈的冲击。一时间,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动地,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相关人物介绍:

    人物1:张永德

    张永德(928年~1000年),字抱一,并州阳曲(今山西省阳曲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将,历任殿前都点检、侍中、东京内外都巡检使等职。

    张永德迎娶了郭威的第四位千金,即寿安公主,并随之投身郭威的起义大业,屡立赫赫战功。郭威登基为帝后,特封张永德为驸马都尉以示恩宠。至周世宗柴荣时代,张永德随军征讨北汉与南唐,于高平之役中与赵匡胤并肩作战,大败北汉,因功卓着而被擢升为殿前都点检。此后,他又率军抵御契丹入侵。然而,在班师回朝途中,柴荣却颁下诏令,解除了张永德的点检之职,转而将殿前禁军的统帅重任托付给了赵匡胤。在此期间,张永德与赵匡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不仅在经济上给予支持,还积极举荐其才。宋朝建立后,张永德深受宋太祖的敬重与礼遇,被加封为侍中。及至宋太宗登基,他依旧备受尊崇,被任命为左卫上将军。宋真宗统治时期,面对契丹的侵扰,张永德不仅被召入皇宫咨询对策,更被赋予了留守东京的重任。咸平三年,即公元1000年,张永德以七十三岁高龄辞世,北宋朝廷追赠其为中书令,以彰其生前之功勋与德望。

    人物2:李重进

    李重进,生卒年不详,卒于公元960年,以其肤色黝黑且勇猛善战着称,人称“黑大王”。他诞生于并州太原之地(今归属山西),虽为五代宋初时期沧州人士(古时沧州治所位于现今河北沧州东南部),却与周太祖有着甥舅之亲,是五代乱世中一位显赫的大臣。

    在后周时期,李重进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屡建奇功,逐步晋升为检校太尉、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及淮南节度使等要职。然而,随着宋朝的建立,他的权力有所变动,被免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之职,转授中书令,并调任青州镇守。

    当得知宋太祖赵匡胤登基的消息后,李重进心中生变,于建隆元年(960年)七月,在扬州毅然举起反宋大旗。对此,宋太祖亲自披挂上阵,率领大军前往征讨。同年十一月,扬州城破,李重进陷入绝境,最终选择携全家自焚,以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人物3:史彦超

    史彦超后周华州节度使

    史彦超,五代时期后周云州(今山西大同之地)的英勇将领。于后汉乾佑年间,郭威挥师而起,史彦超毅然率部相随,共赴国难。及至后周初建,他镇守晋州(即今临汾),多次抵御契丹铁骑,屡建奇功,敌锋为之顿挫。

    周世宗登基后,高平之战烽烟四起,史彦超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其勇猛之姿,令敌军胆寒。战后,世宗特授其华州节度使之职,以彰其功。

    当世宗挥师北汉,史彦超再次披挂上阵,与名将符彦卿并肩作战于忻口,与契丹大军展开激战。契丹败退之际,史彦超不顾个人安危,率前锋精锐穷追不舍,不幸脱离大军主力,误入契丹伏击圈。在此绝境之中,他孤身奋战,直至力竭身亡,英勇捐躯,连尸骨都未能寻回。后周朝廷闻讯,悲痛之余,追赠其为太师,以缅怀其不朽功勋与忠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