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雄心壮志
作者:奋斗地二头   乱世枭皇:柴荣最新章节     
    柴荣,这位风华正茂的年轻皇帝,自登基之日起,便以其旺盛的精力和无限的热情,让整个朝廷都感受到了他对于未来的热切憧憬。他的眼神中,那闪烁的坚定光芒,如同夜空中的北斗,为整个国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那份雄心壮志,犹如烈火燃烧,照亮了整个宫廷,让每一个臣子都为之振奋。

    柴荣的心中,时刻铭记着养父的遗愿。他知道,这份遗愿不仅是他个人的责任,更是整个国家的期望。他站在那广袤的国土之上,仿佛能够感受到每一寸土地都在呼唤着他,期待着他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一日,柴荣召见了朝中一位精通术数的左谏议大夫王朴。这位老者,白发苍苍,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智慧。柴荣向他提出了一个充满期待的问题:“朕当得几年?”他想知道,自己的统治能够持续多久,能否实现心中的那份抱负。

    王朴恭敬地回答道:“陛下,臣学识浅薄,只能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推测。然而,对于未来的事情,尤其是三十年后的事情,臣实在是无法预知。”王朴的话虽然含蓄,但却给了柴荣一个巨大的信心。他深知,一个能够预测三十年后的智者,必定有着非凡的见识和洞察力。

    柴荣听后,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他感慨地说道:“若如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扫平四方,让我国的疆域更加辽阔;再用十年养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富足的生活;最后十年,朕将致力于国家的和平与稳定,让这片土地真正达到太平盛世的境界。”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决心。他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奋斗,必定能够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为养父、为整个国家,书写出一篇辉煌的历史篇章。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柴荣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变革之旅。他首先对朝廷内部进行了一次大清洗,清除了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和贵族,选拔了一批忠诚、能干的人才担任重要职务。这些新上任的官员们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积极推动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

    柴荣深知,要想让国家强大起来,必须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鼓励他们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设施,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同时,他还大力扶持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放宽贸易限制,增加税收收入。

    在军事方面,柴荣也毫不含糊。他加大了对军队的投入,改善士兵的待遇,加强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他还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周边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共同抵御外敌入侵。

    经过几年的努力,柴荣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国家变得富强起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柴荣的名字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传说,他被尊称为“圣主”,受到万民敬仰。而他所开创的盛世,也被后人传颂不衰。

    柴荣深知,要实现长期的繁荣稳定,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因此,他大力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他设立学堂,选拔优秀学子进入朝廷为官,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同时,他还注重文化的发展繁荣,鼓励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为国家的文化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柴荣的领导下,国家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他的雄心和决心感染着每一个朝臣和百姓,激励着他们为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奋斗。柴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也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在显德元年,也就是公元954年,历史记载中浓墨重彩的一场战役——高平之战,正式拉开了帷幕。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后周的年轻君主柴荣以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决心,成功击败了对手,从而在整个国家中树立起了他的威信,也为他日后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之后,无论国家大小事务,柴荣都亲自决断,百官们只需执行他的命令,无需过多干预。

    在内政方面,柴荣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智慧。他深知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与人民的安居乐业息息相关。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首先,柴荣致力于解决流民问题。长期的战乱导致大量民众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不堪。柴荣下令对流民进行安抚,并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帮助他们重返故乡,重建家园。这不仅缓解了社会矛盾,还增加了农业劳动力,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其次,柴荣重视人才选拔和任用。他广纳贤才,不拘一格地选拔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担任重要职务。同时,他也注重培养和提升现有官员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治理水平和行政效率。

    此外,柴荣还大力倡导文化教育事业。他鼓励人们读书学习,推广儒家思想,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才。这些人才成为了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柴荣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柴荣强调法治建设。他制定并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司法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同时,他也注重廉政建设,严厉打击贪污腐败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综上所述,柴荣在内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政策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还增强了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力,使得后周逐渐走向繁荣富强之路。

    而在对外政策上,柴荣更是展现出了他的远见卓识和果敢决断。他深知,只有统一全国,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因此,他加快了对外统一步伐,决心将那些割据一方的势力一一收服。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典型的事件就是他令近臣起草的《平边策》。这是一篇深入研讨了唐代以来中原王朝疆土萎缩问题的文章,它不仅规划了对外用兵的方略,还详细讨论了用兵的时机和策略。

    当王朴献上这篇《平边策》时,柴荣被其深刻的见解和精妙的规划所深深吸引。他赞叹不已,认为这篇奇文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未来战略的精准规划。在柴荣的领导下,后周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和统一,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在深思熟虑的对外用兵策略与征讨顺序上,王朴展现出了非凡的远见与决断。他坚定地认为,“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这句话不仅是战略上的指导原则,更是他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他敏锐地洞察到后周与南唐之间漫长的边境线,尤其是那沿淮河绵延近二千里的地带,最易成为战火的焦点,也最易被搅乱。

    王朴的目光如同鹰隼般锐利,他主张应从南唐的江北地带开始行动,那里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理位置,犹如门户一般,一旦夺下,便可直捣南唐的心脏地带。他深信,只要成功占据江北,南唐的江南一带就如同失去了屏障,平定起来将易如反掌。

    王朴的战略眼光并不仅限于此,他更有着深远的布局。他设想,一旦南唐被灭,岭南的南汉与巴蜀的后蜀,将不再需要动用大规模的武力,只需一纸檄文,便可令他们望风而降。这种策略不仅避免了无谓的流血牺牲,更展现了他对时局与人心的深刻洞察。

    当南方平定之后,王朴更是预见到幽燕之地将望风归附,那里的百姓与将领将不再抵抗,而是选择顺应大势。最后,他提出河东的北汉可作为最后一步来处置,等待天下大势已定,再一举降服,从而实现国家的统一与和平。

    王朴的这一系列战略构想,不仅展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更体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深刻思考与责任担当。他的这些主张,无疑为后周的对外扩张与统一战争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与借鉴。

    在深入解析《平边策》的用兵策略时,我们不难发现,其核心原则可被概括为“先易后难、先南后北”。这一策略在军事上体现了一种深思熟虑的智慧,即优先攻克那些防御薄弱、易于攻取的地区,进而为后续的征战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先南后北的顺序也体现了对地理、政治和军事形势的深刻洞察,确保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能够稳定地扩大势力范围。

    这一策略的制定,充分说明了柴荣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并非简单地依靠勇气和决心,而是具备了一整揽子统筹策划的深谋远虑。他并非盲目地想到哪里就打到哪里,而是根据《平边策》的指导,制定了清晰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柴荣在实际对外用兵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生搬硬套《平边策》的策略。相反,他根据平天下的实际进程,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战略部署。这种灵活性和应变能力,正是他作为一位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的体现。他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准确地把握时机,果断地做出决策,确保自己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这种策略的调整和优化,不仅体现了柴荣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也体现了他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刻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深知,平定天下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长期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因此,他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战略部署,以确保自己能够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相关人物介绍:

    王朴(906年-959年4月25日 [1]),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五代时后汉、后周名臣。

    王朴幼时颖悟,好学擅文。后汉乾佑三年(950年),登进士第,拜秘书郎,依附枢密使杨邠。其后见政局日乱,便审势东归,避乱免难。广顺元年(951年),担任镇宁节度使柴荣(后周世宗)的节度掌书记。柴荣即位后,王朴累官至枢密使、检校太保。他首先献《平边策》,主张“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先取江淮,再逐一消灭南方割据势力,最后平定北汉。这一策略对后来宋太祖的统一计划有较大的影响。后主持规划开封城的扩建,还负责修订历法、考证雅乐,深受柴荣重用。 二人相知相得,被后世推为五代君臣之首 [29]。甚至有说法认为“天欲祚宋,必先亡朴” 。

    显德六年(959年),王朴猝逝,年五十四。柴荣闻讯后,悲恸不已,追赠其为侍中。其作品多已散佚,《全唐文》录有其文。

    《平边策》

    作者:王朴

    原文:

    臣闻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术。当失之时,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僭。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平之之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时使薄敛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即与天意同。

    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矣。凡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

    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攻虚击弱之法,不必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南人懦怯,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可乘虚而取利。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若其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州亦望风而至。惟并州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然彼自高平之败,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

    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臣书生也,不足以讲大事,至于不达大体,不合机变,惟陛下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