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后周攻南唐之战八
作者:奋斗地二头   乱世枭皇:柴荣最新章节     
    吴越国参战

    吴越王钱弘俶,手捧周世宗那封密信,其重量似乎超越了纸墨,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夜色如墨,烛光摇曳中,他的脸庞在光影交错下显得格外凝重。信中言辞恳切而严厉,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吴越国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与紧迫要求,让钱弘俶的心湖泛起了层层涟漪。

    他闭目沉思,脑海中浮现出吴越国的山川河流,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以及那些年风雨飘摇、历经艰辛才换来的短暂和平。他知道,这份密令不仅仅是周世宗对他个人的考验,更是对吴越国能否在乱世中屹立不倒、守护一方安宁的终极挑战。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钱弘俶的眼神逐渐坚定起来。他深知,在这个波谲云诡的时代,唯有主动出击,方能求得生存与发展。于是,他秘密召集了国内最精锐的将领与谋士,于夜深人静之时,于吴越与南唐交界那片常年被云雾笼罩、地形复杂多变的边境之地,进行了一场悄无声息的军事部署。

    在这片被世人视为天堑的地带,钱弘俶的精锐之师迅速集结完毕。他们身着黑色战甲,宛如夜色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穿梭于密林与峭壁之间。每一名士兵都经过严格筛选与训练,他们不仅武艺高强,更对吴越王忠心耿耿,誓死扞卫国家的尊严与安全。

    在风景如画的姑苏城内,苏州营田指挥使陈满,一位不仅精通兵法,胸中更怀揣着恢宏壮志的杰出将领,于日常的操练与筹划之余,凭借着他那敏锐的军事洞察力,悄然捕捉到了稍纵即逝的战机。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唯有主动出击,方能抢占先机,稳固并扩大吴越国的疆域与声望。

    夜深人静之时,陈满独自一人,细细研读了南唐国近来的种种动向,特别是当得知国主李煜正深陷内政纷扰,无暇他顾,导致边境防线不经意间出现了难得的疏漏与空隙时,他的心中不禁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冲动与决心。他相信,这正是吴越国打破僵局,展现雄图大志的绝佳时机。

    于是,陈满决定秘密行动,他精心准备了一番言辞,言辞间既有对时局的深刻剖析,又饱含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他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机,私下里拜访了吴越国的丞相吴程,一位同样智谋过人、心怀天下的重臣。在吴程的府邸中,陈满以低沉而有力的声音,向丞相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构想:趁南唐内忧外患之际,吴越应迅速集结精锐,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捣常州,此举不仅能迅速扩大领土,更能极大地提振军民士气,彰显吴越之威名于四方。

    为了进一步坚定丞相的决心,陈满甚至不惜冒险,伪造了一份看似来自后周的诏书。这份诏书言辞恳切,字里行间透露出朝廷对吴越此次行动的支持与厚望,虽为伪造,却字字句句都直击人心,意在以此作为催化剂,加速决策的进程,同时也为即将出征的将士们注入一剂强心针,让他们相信,他们的背后有着强大的后盾与不可动摇的信念。

    吴程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惊异与赞赏,他深知陈满此举虽险,却也是目前形势下最为果敢与明智的选择。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吴程最终点头应允,一场针对南唐、旨在夺取常州、彰显吴越雄风的军事行动,便在两位智者的默契配合下,悄然拉开了序幕。

    吴程听闻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心海之中顿时翻涌起层层巨浪,每一个念头都如同狂风中的浪花,激烈而复杂。他深知此战对于吴越国的未来而言,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更是关乎国家兴衰、领土完整乃至民族尊严的重大抉择。胜利的果实诱人,但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挑战也同样让人心生畏惧。

    他独自徘徊于营帐之内,烛光摇曳,映照出他紧锁的眉头和深邃的眼眸。一方面,他忧虑重重,害怕自己若轻率行事,可能会让麾下将士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毕竟战场之上,瞬息万变,任何一步不慎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这份谨慎,源自于他对士兵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然而,另一方面,陈满那焦急万分的神情与那份所谓后周“假诏”的出现,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他心中的阴霾,照亮了一条看似光明却又布满荆棘的道路。这份“假诏”虽为伪造,却巧妙地利用了时局的混乱与后周对吴越的潜在威胁,为吴越国提供了一个似乎可以逆转乾坤的契机。吴程意识到,若能借此机会,不仅能够增强吴越在乱世中的地位,更有可能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心理挣扎与权衡利弊之后,吴程最终做出了决定。他未及细细核查那份诏书的真伪,便怀揣着满腔的热情与一丝不安,急匆匆地踏入了吴越王钱弘俶的宫殿。面对君主,他言辞恳切,眼中闪烁着坚定与期待的光芒,详细陈述了陈满的计策,并将那份伪造的诏书恭敬地呈上。他力劝吴越王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即刻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利用后周内部的混乱与这份“天赐良机”,实现吴越国的崛起与扩张。

    然而,在那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空气却并非如装饰般和谐宁静,而是暗流涌动,异彩纷呈。丞相元德昭,一位以深谋远虑、行事稳健而闻名的智者,面对着即将展开的军事行动,毅然站了出来,他的面容凝重,眼中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坚决。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如同山涧溪流汇聚成河,穿石裂壁,直击人心。

    元德昭详细剖析了当前局势,他指出,后周大军虽雄踞一方,但其支持若隐若现,难以成为吴越深入敌境的坚实后盾。他比喻道,此举无异于只身闯入虎穴,试图从猛虎口中夺取利齿,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他的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回荡在朝堂之上,让众人不禁为之动容。

    然而,元德昭的肺腑之言,却未能如他所愿,动摇主战派将领吴程那颗已然下定决心的心。吴程,一位以勇猛果敢着称的将领,他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前方那看似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他深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认为此刻正是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的最佳时机。他站出身来,以激昂的言辞反驳元德昭的担忧,他历数出兵之利,从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到民心士气的鼓舞,再到对周边势力的震慑,每一条都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令人难以反驳。

    在吴程慷慨陈词之下,朝堂上的气氛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持观望态度的朝臣们开始动摇,不少人被吴程的豪情壮志所感染,纷纷点头赞同。最终,在吴程的不懈努力之下,他成功地说服了吴越国君钱弘俶,使得出兵的决定尘埃落定。尽管元德昭的忧虑依旧萦绕心头,但大局已定,吴越的军队在不久之后,便踏上了那条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征途。

    决定一经颁布,吴越王钱弘俶便雷厉风行地展开了战略部署,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决与深邃的筹谋。他深知此战的重要性,不仅关乎疆土扩张,更是国家威望与士气的试金石。于是,他精心挑选了智勇双全的将领吴程,赋予其监军的重任,令其全权负责此次征伐的军事监督与协调。

    吴程领命后,迅速整合兵力,他亲自挑选了衢州刺史鲍修让,此人以治军严谨、作战勇猛着称;同时,他还邀请了中直都指挥使罗晟加入指挥团队,罗晟不仅武艺高强,更擅长兵法策略,三人的联手无疑为这场战役增添了几分胜算。

    出征的前夜,月色如水,军营中灯火通明,将士们整装待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又期待的气息。吴程立于高台之上,面对着整装列队的士兵,他的声音在夜风中回荡,慷慨激昂:“将士们,我们即将踏上征途,面对的是一场关乎荣耀与信念的战斗!有人,比如元德昭大人,他或许对我们的决定持有异议,认为此路艰难,风险重重。但我要告诉你们,正是这些挑战,铸就了我们的坚韧与不屈!我们要让世人看到,吴越的儿郎,从不畏惧艰难,更不会向任何质疑低头!”

    说到这里,吴程故意停顿,目光如炬地扫视着每一个人,仿佛要将这份决心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我们要用行动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的勇气是无敌的!攻克常州,不仅是为了疆域的扩张,更是为了证明我们吴越铁军的威名,为了证明每一个站在这里的你,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这番话,如同烈火烹油,瞬间点燃了将士们心中的斗志与愤怒。他们紧握兵器,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纷纷高呼:“誓要攻克常州,扬我军威!”“让元德昭的质疑成为我们胜利的垫脚石!”更有激进的士兵,誓要取元德昭首级以彰显战功,虽然这更多是出于一时的激愤与士气的高涨,但无疑也展现了他们对于胜利的渴望与决心。

    夜,更深了,但军营中的士气却愈发高涨。钱弘俶的决策,在吴程的巧妙动员下,已化作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即将在常州城下掀起一场惊天动地的风暴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整个吴越国都笼罩在一片不安的阴云之下,钱弘俶,这位睿智而沉稳的君主,内心虽波涛汹涌,表面却异常冷静。他迅速召集心腹谋士,于密室之中紧急商讨对策,最终决定采取一系列周密而隐蔽的行动。他亲自下令,将忠诚且有才干的元德昭秘密转移至自己府邸最隐秘的院落,不仅加派了重兵守护,还亲自过问其饮食起居,确保万无一失。同时,他派遣了多位心腹亲信,化装成商贾、旅人,潜入市井巷陌,暗中监视那些散布谣言、扬言要行凶的势力,搜集情报,以备不时之需。

    夜深了,万籁俱寂,只有远处的更鼓声偶尔打破这沉寂。钱弘俶独自步入书房,烛光摇曳,映照在他坚毅而略显疲惫的面容上。他轻轻推开窗棂,一阵夜风拂面,带着几分凉意,却也似乎吹散了些许心头的忧虑。窗外,夜空如墨,星辰稀疏,偶尔有几声夜鸟的啼鸣,更添了几分孤寂与深邃。他凝视着这片幽深的夜空,心中思绪万千,既有对家国命运的忧虑,也有对未知挑战的坚定。

    他深知,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不仅仅是两国之间领土与权力的争夺,更是对民心、士气乃至整个国家意志的严峻考验。在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每一寸山河都承载着吴越子民的希望与梦想,而此刻,这些梦想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他回想起自己登基以来的点点滴滴,从初掌政权的青涩到如今面对危局的从容,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此非吉兆,”他喃喃自语,语气中既有无奈也有决绝,“但吴越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坚韧不拔、勇于抗争之地。我钱弘俶虽不才,但誓与国民共进退,誓要守护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安宁与繁荣。”他闭上眼睛,双手合十,默默祈祷:“愿上天垂怜,佑我吴越,让我们能够平安度过此劫,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这一刻,钱弘俶的身影在烛光下拉长,显得既孤独又伟岸,仿佛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守护着吴越的安宁与希望。

    相关人物介绍:

    钱俶(929年-988年),字文德,初名钱弘俶,入宋后避讳,改称俶,小字虎子,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武肃王钱镠孙,文穆王钱元瓘第九子,中国五代十国吴越国国君。

    后晋天福四年(939 年),钱俶担任内牙诸军指挥使、检校司空。钱弘倧在位时,钱俶参与主持相府工作。后汉天福十二年(947 年)12 月,钱俶被拥立为吴越国王。在位期间,他实行休养生息、奖励耕垦的政策,同时继续奉行侍奉中原朝廷、保境安民的策略。显德三年(956 年),他征讨南唐,攻克常州,夺取太湖,大获全胜而归。北宋建立后,他对北宋源源不断地供奉,并配合宋军攻打南唐。太平兴国三年(978 年),他将吴越国的 13 各州、1 个军、86 个县献给宋朝,削去吴越国号,被宋封为邓王。端拱元年(988 年)去世,终年 60 岁。

    钱俶在吴越时,曾招募百姓开垦荒地,不收他们的赋税,因此境内的农业较为发达。此外,他还重视商业和海上贸易,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钱俶一生崇信佛教,主持雕刻了多种佛经。在吴越国境内,他广种福田,建造了无数佛塔。着名的六和塔、保俶塔就是其中的代表。除了建造佛塔外,他还以私人名义刊刻了大量的佛经。1917 年天宁寺改建时,发现了《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数卷,扉页上印有“天下都元帅吴越国王钱弘俶印《宝箧尼经》八万四千卷,在宝塔内供养”的字样。1924 年雷峰塔倒掉,在塔内发现的《宝箧尼经》,也是钱俶所刻。此外,他还雕造过《应现观音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