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后周攻南唐之战十三
作者:奋斗地二头   乱世枭皇:柴荣最新章节     
    常州之战(二)

    在那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漫长岁月里,南唐的广袤疆土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云笼罩,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外族侵扰与内部动荡的双重威胁。长江以南,这片曾以繁华富庶着称的土地,此刻却如同风雨飘摇中的一叶扁舟,随时可能倾覆于历史的洪流之中。尤为讽刺的是,南唐的军事重心竟意外地偏离了最需要保护的腹地,分散于长江以北的辽阔战场,如同被命运无情地戏弄,使得这片本应固若金汤的富饶之地,不得不直面孤军奋战的绝望险境。

    柴克宏,这位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被推至前台的将领,他的身影在昏黄的烛光下显得格外坚毅。他深知自己肩上扛着的不仅是冰冷的兵器,更是南唐万千子民的希望与期盼。然而,命运似乎对他格外苛刻,他所能依靠的,不过是一支由年迈体衰、风霜满面的老兵组成的数千人队伍。他们的盔甲,在无数次战火的洗礼下,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泽,留下的只有岁月侵蚀的残破与锈迹斑斑,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今日的艰难,也似乎在无声地预示着即将来临的战役将是一场何等残酷与无望的较量。

    面对这几乎无法逆转的困境,柴克宏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畏惧与退缩。他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不灭的坚定与信念,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枢密使李征古府邸的道路。他心中怀揣着一个渺茫却又坚定的愿望——为这些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将士们争取到一线生机,哪怕这希望如同夜空中最微弱的星光,也足以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然而,当柴克宏踏入那金碧辉煌的殿堂,迎接他的却是李征古的冷漠与无情的谩骂。那些冰冷的话语,如同锋利的刀刃,企图割裂他心中的信念与希望。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样的待遇非但没有让柴克宏心生退意,反而像是一股不可遏制的火焰,在他胸中熊熊燃烧起来,最终化作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彻底点燃了将士们心中的愤慨与不屈。他们相互对视,从彼此的眼神中读出了同样的信息:此战,不仅仅是为了守护南唐的疆土与荣耀,更是为了证明他们这些被世人视为“羸弱老兵”的存在价值,用鲜血与生命洗刷掉那些不公的标签,书写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

    正当全军上下士气如虹,犹如晨曦初露时那第一缕阳光,穿透黑暗,带着不可一世的磅礴气势,准备一举击溃敌人,迎来决定性的胜利之际,一股不祥的阴霾悄然弥漫。李征古,这位深藏不露的权谋家,再次施展其阴险手段,如同夏日午后突现的乌云,迅速遮蔽了天空,将希望之光暂时掩盖。他的计划,竟是妄图以神卫统军朱匡业替换前线浴血奋战、屡建奇功的柴克宏将军。此举,不仅是对个人功绩的漠视,更是对全军上下用鲜血铸就的信任与信念的公然挑衅,无疑在将士们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仿佛即将触及的胜利果实瞬间变得遥不可及,军心动摇,士气受挫。

    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瞬间在军营中炸响,激起了层层波澜。士兵们面面相觑,眼中既有震惊也有愤怒,他们难以相信,在如此关键时刻,会有人做出如此短视且自私的决定。议论声、质疑声此起彼伏,整个军营笼罩在一片不安与愤慨之中。

    然而,在这风雨飘摇、千钧一发之际,南唐太子李弘冀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他身着战袍,目光如电,穿透重重迷雾,直视问题的核心。李弘冀深知,柴克宏不仅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更是全军将士心中的精神支柱,他的存在,是这场战役胜利不可或缺的关键。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用他那坚定而有力的声音,向全军宣告了自己的立场与决心。

    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详细阐述了柴克宏将军对国家的贡献以及当前战局的重要性,号召全军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绝不让任何阴谋得逞。在他的感召下,将士们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心中的疑惑与愤怒转化为了更加坚定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他们深知,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最终的胜利。而李弘冀,也在这场危机中展现出了他作为未来国君的非凡智慧与勇气,赢得了全军上下的尊敬与爱戴。

    李弘冀他亲自撰写奏章,言辞恳切,不仅详尽列举了柴克宏过往的辉煌战绩与卓越才略,更深刻剖析了常州局势的微妙与紧迫,强调更换统帅可能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后果。这份奏章如同锋利的剑刃,穿透了朝野上下的犹豫与偏见,最终成功说服了朝廷,保留了柴克宏的指挥权。这份来自最高层的信任与重托,如同甘露滋润了柴克宏的心田,让他的斗志更加昂扬,必胜的信念愈发坚定。

    于是,柴克宏率领着那支在外人看来或许稍显薄弱,实则蕴含着不屈意志与坚定信念的队伍,踏上了前往常州、决战疆场的征途。沿途之上,李征古的阴谋并未停歇,他屡次派遣使者,企图以种种理由阻挠甚至召回柴克宏,但每一次都被柴克宏以决绝的态度和无畏的勇气一一化解。柴克宏深知,此行不仅是为国家而战,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与能力,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此去常州,唯有胜利,方能不负朝廷重托,不负将士期许。面对生死未卜的前路,他没有任何犹豫与退缩,因为在他的心中,早已立下了不破常州誓不还的铮铮誓言。

    终于,在阳光明媚却暗藏杀机的5月8日,南唐名将柴克宏率领着精锐之师,悄无声息地逼近了常州城下。他们身着夜色般的战袍,与夜色融为一体,每一步都显得异常沉稳而决绝。为了此次突袭,柴克宏精心策划,巧妙地运用伪装之术,将庞大的战舰装扮成满载友好使节的华丽船只,船上悬挂着象征和平的旗帜,悠扬的音乐与欢笑声隐约可闻,完美地掩饰了即将到来的风暴。

    夜色如墨,轻洒于江面之上,银白的月光仿佛是大自然最温柔的伪装,为这片水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吴越军的巡逻队,身着暗色铠甲,骑着沉稳的战马,沿着既定的路线悄然行进,马蹄声被特意放缓,以免惊扰了这宁静的夜。他们的身影在月光的照耀下,时隐时现,如同夜色中的幽灵,执行着守护疆土的无声使命。

    巡逻队的将士们,眼神锐利却又不失谨慎,他们穿梭于波光粼粼的水面旁,不时地扫视着周围的一切。就在这时,几艘看似普通无奇的船只静静地停泊在不远处的河湾里,船上灯火昏黄,随风轻轻摇曳,与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显得格外和谐而宁静。这些船只外表朴素,没有任何张扬之处,却意外地吸引了巡逻队员们的注意。他们或许以为这只是些渔舟晚归,或是商贾歇息的景象,心中并未生出过多的疑虑。

    然而,在这份表面的平静之下,却暗藏着南唐精心策划的阴谋。那些看似无害的船只,实则是南唐布下的重重机关与陷阱,每一艘都承载着南唐将士的智谋与决心,它们静静地等待着,如同一张巨大的网,只待时机成熟,便将一切猎物一网打尽。

    随着巡逻队逐渐远去,直至消失在夜色的尽头,一个身影从河岸的暗处缓缓走出,那是南唐名将柴克宏。他身着便装,却难掩其一身的英气与沉稳。月光下,他的嘴角勾起一抹冷冽而自信的笑意,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智慧与决绝。他知道,自己精心布置的这一局,已经悄然间改变了战场的格局。胜利的天平,在这一刻,无声无息地向南唐倾斜,而吴越军,却还浑然不觉,正一步步踏入他们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

    随着一声低沉的号角,南唐舰队瞬间撕去伪装,露出狰狞的面目,如同从深海中跃出的巨兽,直扑吴越军营。战鼓雷动,喊杀声震天,南唐军如神兵天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罗晟所部,因长期以来的轻敌与内部管理的松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顿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与恐慌之中。

    火光冲天,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吴越军的防线如同纸糊一般,被南唐军的铁蹄无情践踏。罗晟部下的将士们,在惊慌失措中四散奔逃,有的试图组织反击,却终因缺乏统一指挥而显得苍白无力。在这场混乱的屠杀中,吴程凭借过人的机敏与运气,侥幸从乱军中杀出一条血路,仓皇逃遁,但他的部队却在这场战役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上万名英勇的将士永远地倒在了这片沙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也见证了这场战役的惨烈与悲壮。

    柴克宏站在高处,望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对战争的深深反思。他知道,这场胜利的背后,是无数生命的消逝与家庭的破碎,而战争,永远是最残酷的选择。然而,在这乱世之中,为了国家的安宁与人民的福祉,他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前行,用铁与血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战后,夕阳如血,洒满了通往南唐军行营的蜿蜒小路,朱匡业踏着沉重的步伐,心中五味杂陈。这场战役的硝烟虽已散去,但胜利的欢呼与失败的哀嚎仍在耳畔回响,尤其是面对那位在战场上以智勇双全、策略无双着称的柴克宏,他的心情更是复杂难言。柴克宏的名字,如今在南唐军中已如雷贯耳,他不仅是战场上的战神,更是无数将士心中的灯塔。朱匡业深知,尽管过去两人或许有所龃龉,但在这一刻,他必须放下个人的成见与恩怨,以最诚挚的心,向这位同行表达出自己由衷的敬意。这份敬意,不仅仅是对柴克宏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胜利者的尊重,以及对和平与希望的渴望。

    而另一边,战败的阴霾笼罩着吴程,他独自一人,步履蹒跚地踏上归途,回到了钱塘。这里,曾是他权倾一时的舞台,如今却成了他失意与落寞的起点。迎接他的,不是安慰与理解,而是来自钱弘俶那冰冷无情的罢免令。这一纸命令,不仅剥夺了他的官职与权力,更将他曾经的荣耀与辉煌一并埋葬。吴程望着熟悉而又陌生的钱塘城,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慨与无奈。他意识到,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成就与地位,在现实的残酷面前,竟是如此脆弱不堪,如同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只留下一片荒芜与空寂。

    然而,这场战役的深远影响远不止于此。它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散了南唐军民心中的阴霾,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与曙光的到来。柴克宏的卓越军事才能与非凡领导力,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南唐的未来之路。在逆境中,南唐军民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用更加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共同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他们用鲜血与汗水浇灌出的胜利之花,在风雨中傲然绽放,向世人证明了团结与勇气的力量,也预示着一个更加辉煌时代的到来。

    相关人物介绍:

    李弘冀(?—959年),南唐文献太子,南唐元宗李璟长子,后主李煜长兄,李煜在《即位上宋太祖表》中称之为“从冀”。曾任吴王,历东宫,后被废。他为人猜忌严刻,却颇有军事才能。当时元宗李璟将政务交由皇太弟齐王李景遂全权处理,李弘冀遂与李景遂爆发皇储之争,萧俨、孙晟等人坚持立李弘冀为太子。李弘冀入主东宫后毒杀叔父李景遂,元宗李璟以其残害亲叔叔而废除其太子之位。李弘冀死于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九月,谥为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