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大理段氏
作者:奋斗地二头   乱世枭皇:柴荣最新章节     
    陈安与韩令坤交流片刻,着重提及大理的状况,并适时地提醒他提前为可能与大理发生的交战做好充分准备。

    待诸事暂歇,陈安回到行宫之中。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大理那悠远的历史长河,试图从往昔的岁月里探寻出一些可供借鉴的蛛丝马迹。

    陈安对大理的最初印象与认知,很大程度上是源自金庸先生笔下那精彩纷呈的《天龙八部》。在这部武侠巨着的描绘中,大理段氏宛如一个神秘而独特的存在,他们的一阳指、六脉神剑等绝世武功,以及段氏子孙们在江湖中的爱恨情仇,都给陈安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陈安也深知,文学作品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感染力,但对于真实历史的呈现或许存在一定的偏差与演绎。

    于是,他转而借助百度搜索引擎,深入细致地查阅了大理段氏的详细历史资料。

    在众多的历史记载中,《南诏野史》清晰地记载着:大理皇族段氏一族,祖籍乃是河西四郡中的武威郡,也就是现今的甘肃武威人。其祖先段俭魏,曾是南诏国王阁罗凤麾下的得力战将。

    唐天宝年间,段俭魏在战场上力挽狂澜,大败唐兵,因其卓越战功而荣升清平官,获赐名忠国,并得以拜相。自他之后,家族历经六代传承,段思平应运而生,最终建立起了大理王朝。

    先来说说大理国皇室的命名特点。大理国的第一世皇帝是段思平,他的儿子叫段思英,孙子是段思聪等等。可以发现,他们父子名字中都有一个“思”字。这是因为段氏在云南生活了好几代之后,受到了当地父子联名这种习俗的影响。

    再讲讲段姓的起源与发展。段姓的受姓始祖是共叔段,他处于春秋时期,是郑武公的次子。郑国是由周朝姬姓衍生而来,从根源上讲属于黄帝的后代。有一支段氏家族迁移到了武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繁衍后代,家族日益壮大,逐渐成为了当地赫赫有名的望族,于是武威便成为了段氏的郡望之一。

    历史上从武威段氏家族中还走出了不少名人,比如段韶,他是南北朝时期北齐姑臧武威人,在仕途上一路高升,最后累官至左丞相,还被封为平原郡王,还有段延等。

    在古代,人们除了有姓、有名、有号之外,还有郡望这么一个称呼。郡望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家族最初开始发展的地方,或者是家族逐渐兴盛、成为名门望族的所在地。

    古人不像现在这样迁徙起来轻松便捷,他们大多世世代代都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就算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搬迁到了别的地方,也依然会把自己家族的郡望放在名字前面当作称呼。就像武威贾氏、凉州安氏、陇西李氏(凉州人)这些家族,即便他们离开了原来的籍贯地,还是会用原来的郡望来标识自己。所以,说大理皇族是武威人,这是确凿无疑、没有争议的事情。

    国关于国号“大理”的由来,主要存在两种说法。

    其一,段思平出生于喜洲,而喜洲也就是大厘城。他把“厘”字改成了“理”字,如此一来,“大理”便有了“大治”的含义。其中的“大”字,就和之前的“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中的“大”字是一样的用法。

    其二,“大理”与南诏后期曾使用过的“大礼”有着承袭的关联。据《新唐书·南诏传》记载:“南诏酋龙立,遂僭称皇帝,建元建极,自号大礼国。”

    南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提到:“大理国与唐史礼、理字异。”

    《元史·地理志》也记载:“至异牟寻又迁于喜郡史城,又徙居羊苴咩城,即今府治,改号大礼国。”这些史料都为“大理”国号与“大礼”的承袭关系提供了依据。

    在唐宋时期,于如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出身白蛮贵族的段思平在通海当上了通海节度使。

    公元937年段思平凭借着自身的雄才大略与家族的深厚底蕴,联合滇东三十七部推翻了大义宁国杨干贞的统治,建立大理国。

    段思平,就变成了大理国的开国皇帝。一直到1254年忽必烈攻下大理国都羊苴咩城、东都鄯阐城,俘获末代皇帝段兴智结束,有318年的时间。

    元世祖忽必烈来云南征服大理以后,大理国的国王这一支段氏家族就变成了总管。

    大理总管这一代逐步到了元代的末期,大理总管段姓的这一家族就分成了几个支系,一个支系就到了山西的雁门关,一个支系到了腾冲、保山一带。一个支系到了临安,就是建水、红河这一带。还有一个支系到云龙,另外一个支系就回到了剑川。

    段氏子孙在此地相继统治长达 318 年之久,从 937 年直至 1254年,这一段漫长的历史岁月,见证了大理王朝的兴衰荣辱,也铸就了段氏家族在西南地区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

    云南大理段氏后裔所编纂的《段氏宗谱》,同样对家族的起源有着明确的记载:段氏的先祖,系武威郡人士。其中有一位名叫俭魏的先辈,辅佐南诏国王阁逻凤功勋卓着,历经六代传承,至段思平时得以建国,定国号为大理,当时正值后晋天福二年。

    大理皇祖段俭魏出生在武威郡姑臧县,为西汉大将霍去病西击匈奴,汉武帝刘彻设河西四郡之武威郡,为西北首府。

    大理都城所在的武威郡,在古时便享有“天下要冲、国家蕃卫、梦幻凉州”的盛誉,其战略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此地山高皇帝远,在某种程度上为各方势力的崛起与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堪称是一个理想的发家之地。

    大理国时期佛教盛行,统治者大力推崇佛教,使得佛教在西南地区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佛教教义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各阶层的精神寄托,对大理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武威郡的姑臧,乃是古代佛教的神圣之地。单从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的鸠摩罗什曾在凉州潜心译经十七年这一史实,便足以彰显其在佛教界那至高无上、尊贵无比的地位。

    现存佛教建筑有: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国时期佛教建筑的杰出代表,主塔千寻塔高达 69.13 米,共 16 层,造型优美,与另外两座小塔相互映衬,气势恢宏。塔体结构精巧,建筑工艺高超,展现了当时大理国在建筑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剑川石钟山石窟:开凿于南诏、大理国时期,是云南古代佛教艺术的宝库。石窟内的佛像雕刻细腻、栩栩如生,融合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艺术风格,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大理国工匠们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

    而在当下这个时期,大理国的政权格局颇为特殊。此刻正值段正明在位执政,然而他却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傀儡君主,手中并无实质的权力。真正掌控着大理国朝政大权的,乃是权臣大理相国高升泰。

    高氏家族世代担任大理相国一职,在朝堂之上可谓是权倾朝野,一手遮天。

    据《滇史》记载,段正明曾无奈地叹息道:“正明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群臣请立鄯阐侯高升泰为君。”从这简短的话语之中,便足以清晰地看出高升泰所拥有的权力是何等之高,已然达到了足以左右大理国君主废立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