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民路
作者:柳公居士   城一代的奋斗史最新章节     
    人民路,不是一条寻常的路。

    这条路,承载了ZZ市民的殷殷寄托。

    可是就是这样一条路,却有一段500米的路段30年没有打通,成为一条“断头路”。

    听说这段“断头路”今年9月份终于打通了,比照“深圳速度”,创造了“郑州速度”。

    李勃觉得好奇,决定趁星期天去打探一番,看究竟是怎样一段路,能够阻断30年的沧桑岁月。

    9路公交车原本是从人民路南头右拐,经过太康路去往二七广场的。人民路南段打通,道路取直了,9路车也不再绕弯,从人民路直通过去了。

    李勃在二七广场站下车,没有心思多看一眼二七塔的风姿,转回头直奔新修通的人民路南段。

    风沙故意嬉闹,撕扯着他的头发,抽打他的脸,迷住他的双眼。

    李勃很想诅咒这恼人的风沙,但如果畏惧风沙,不敢出门,不敢睁眼,甚至大骂一通,可又有什么益处呢?

    他抬头看了看西边的工地,望一眼正在兴建的高楼,绝对不会再怨天尤人、懊恼风沙了。

    接近12月的天,已经很冷了。早晨见水就可结冰,到八点钟还不能完全融化。我们的建筑工人,却已经登上了高高的脚手架,用钢筋、红砖、水泥、楼板糅合在一起,使他们凝固成楼房的主体。

    他们不拍冷吗?爬得越高可是越冷啊!

    他们不怕风吗?越往上风可是越大呀!

    在高耸入云的楼顶挥舞青锋瓦刀,没有胆量能拿得牢吗?

    天寒地冻束缚不住勇士的血脉,捆不住创造着的手脚。

    高楼在向天上的白云深处生长,建设者在与寒冷搏斗,拼速度,抢时间,提高质量与效益是他们的口号,也是他们行动的指南。

    作为一个奋斗者,何惧寒风狂沙!

    李勃抖擞精神,面对风沙,勇敢地往前走去。

    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对接上原来的人民路。路东是新建的阿拉伯风格的回民住宅小区、商场,路西是粮油食品厂在建的高楼工地。路两侧的路灯杆高高耸立,只可惜绿化带里还差一点绿色。

    从南头走到北头,李勃跨过十字路口,走进东北角的商城遗址公园。

    在一个商代气息的青铜柱状雕塑下,他碰到一位满头银丝的老人,好像是一位退休的老干部,觉得便于打交道,就走上前请教。

    “老同志,我叫李勃,是在郑州求学的一名中专生。请问一下,您是本地人吗?”

    “呵呵,你算问对人了。我叫廉工运,市政府退休干部。我生在郑州,长在郑州,工作在郑州,前年刚退休,还生活在郑州。”老人一头白发,红光满面,说话非常健谈。

    “我算问对人了。廉老,听说这条人民路,30年没打通,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李勃很高兴恰好问到一位老郑州,正好打听一下人民路的前世今生。

    “说来话长。小伙子,咱俩可以边走边聊。我可以给你细细地讲。”廉工运满脸的兴奋,劲头十足。

    “好的,老人家,晚辈求之不得,我陪你散步,您给我讲历史。”李勃跟在廉工运旁边,在公园的步道上散步聊天。

    廉工运老人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李勃成了一名忠实的听众,根本插不上嘴。

    “说起这条人民路,可是咱省城郑州一条引人注目、有历史纪念意义的重要街道,它记载着当时‘老郑州人’的青春年华和劳动汗水,又是省会迁郑前夕苏联专家为郑州设计城市,规划的一条通往火车站的主干路。后被否定,唯一留下来的一条‘歪打正着’的路。

    人民路在解放前的老郑州地图上是找不到的。它的位置原是老市区天成路北边一片荒凉废墟。省会迁郑的决定传出后,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出现一支支义务劳动大军,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哪。当时的干部都很年轻,市高官、市长也不过30来岁,劳动起来都唯恐落于人后,到处呈现出欢声笑语、热火朝天的场面。

    在专业市政建设技术人员指导下,经过无数义务劳动大军的辛勤劳动,不久,一条崭新宽广的定名为‘人民路’的柏油马路出现了。但人们在欢呼之余却发现,人民路竟然是一条没有按照‘经’、‘纬’方向设计的‘邪’路。这使当时参加人民路的基础建设者和广大市民都摸不着头脑喽!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专家穆欣为郑州设计的城市规划是以火车站为大门,以人民路为轴线,就像太阳的光芒射向四方。这样看起来好像很壮观,但周边的道路和建筑物走向,按照中国传统说法就变成‘邪’的了。

    1953年春,领导潘复生来郑州视察建设中的省直机关工地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说,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把采光好、坐北朝南的房子称为堂屋、正屋,其他朝向的则视为次要的房屋。如果把整个建筑群和街道都建成斜的,就会导致大多数的房屋冬季向阳时间短、采光差,同时不好辨认方向,不利于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潘复生领导还说:学习苏联的经验要与中国的国情、民情相结合,不能生搬硬套、盲目模仿。最后他要求立即停止施工,重新规划,改‘邪’归‘正’。这才有了行政区‘经’、‘纬’分明的街道和棋盘式的建筑。

    1956年省会迁郑后,人民路的基本建设发展很快,柏油路面还未全部完工,hEN省博物馆和省新华书店,还有省中医学院、风雨球场、郑州电池厂、郑州公共汽车公司、工人新村、第十一中学等先后落成。

    因为规划调整,人民路修到太康路就停工了,由此成了一条断头路。

    但人民群众不方便呀,从这去二七广场,就得绕一大圈。汽车也得调头、拐弯,经常发生事故。

    为打通这条断头路,人民群众整天呼吁,人大代表也多次提出议案,要求市政府解决问题。

    市政府也难呀!你看这一段路,住户密集,需要大规模拆迁安置,还牵涉民族关系融合,资金需求大,工作难做啊!

    今年市政府下了决心,一定要打通人民路,给周边群众一条通畅的人民路。

    你看,这条由市城建总公司具体组织施工的新路不是建成了吗?

    这条路6月6号动迁,12天内,50户居民,49个单位,1500间房屋全部拆迁完毕,2.6万立方米的垃圾运出现场,长500米,宽30米的宽阔路面,包括基础配套设施50天完工。

    不得不佩服这帮年轻人,能干,郑州速度,堪比深圳速度。”

    “是啊!不容易,这条路是郑州人民奋斗的结晶啊,不愧为称作人民路!”李勃终于可以说上一句话了。

    “哈哈!我老头子是不是说的太多了?”廉工运像个孩子一样,无拘无束地笑起来。

    “谢谢廉老,晚辈受教不浅!我一定努力奋斗,不辜负前辈的希望,学好本领,为人民修各式各样的‘人民路’。”李勃充满感激地说。

    “好啊!年轻人,只有奋斗,才有前途!”廉工运又鼓励一句。

    李勃告别廉工运老人,走在人民路高大的法桐下面,突然想起白居易的诗句“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

    这些法桐树,都有着30多年的岁数,一直默默地守候在人民路上,为郑州人遮风挡雨。

    1985年,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ZZ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25%,人均绿地面积4.12平方米,位居国务院公布的全国317个大中城市之首,“绿城”的美誉由此而来。

    和脚下的人民路一样,这是郑州人民奋斗的丰收成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