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古代武将4
作者:用户愤怒的狮子   我有一座时空之城最新章节     
    投影到万朝之中的光幕介绍完民族英雄秦良玉后,又开始介绍下一位名将,万朝之中所有武将都在猜测会出现在哪个朝代,后世对其评价又当如何?

    光幕:“他是隋唐英雄传,隋唐演义,说唐等评书中的英雄,也是唐朝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是历史比演义描述还牛逼的名将,他就是大唐名将薛仁贵。同时,在各类演义中他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应梦贤臣。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人,中国唐朝初年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

    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南祖房,但少时家境贫寒于贞观末年应募投军,随唐太宗征高丽,在安市城之战中身穿白衣,持戟悬弓,大呼冲阵,所向披靡。

    太宗嘉奖其勇猛,召拜其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后升右领军中郎将,镇守玄武门,后两度随击高丽并大破契丹于黑山。

    龙朔二年,随郑仁泰率军击九姓铁勒十余万人,于天山连发三箭,射杀铁勒骁骑三人,使铁勒军惊溃。他趁势追击,俘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后随李积攻高丽,攻拔重镇扶余城,与唐军主力合围平壤,高丽灭亡后率军留守平壤,进封平阳郡公。

    咸亨元年任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击吐蕃。但在大非川之战中战败,回朝后被免官为民,后一度被起复为鸡林道总管又因事获罪。晚年重新被起用,为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

    永淳元年大破突厥阿史那元珍部于云州,次年,去世,享年七十岁。册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

    薛仁贵作战二十余年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丽,击破突厥,功勋卓着。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典故,其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衍生出《薛仁贵衣锦还乡》《薛仁贵征东》等文学作品,另着有《周易新注本义》,今已佚。

    说到薛仁贵不得不提及与其有关的人,第一位是大唐名将张士贵,在正史中此人名声不显,史料记载有限,但后世之所以知道张士贵起因是一些演义,小说,评书,张士贯在演义中与李道宗都成了反派,张士贯更是被描述成心胸狭窄,忌贤妒能,陷害忠良处处与薛仁贵为敌的奸佞小人。不可否认艺术来源生活,当时参军的薛仁贵曾在张士贵手下当兵,也是张士贵发现薛仁贵的不凡。不幸的是张士贵成为被演义抹黑的又一位大唐将军。

    第二位影响薛仁贵的人是她的妻子,薛仁贵有一个懂他爱他的好妻子柳氏。便语重心长又激又劝地对他说:“夫有高世之才,要须遇时乃发,今天子自征辽东,求猛将,此难得之时,君盍图功名,以自显富贵还乡,葬未晚。”薛仁贵听从之,这才有了建功立业,名扬天下的机会。

    第三位是郭侍封,与薛仁贵征讨吐蕃失败有关。说到郭侍封,他并非是无能之辈,也是一代名将。薛仁贵和郭待封他俩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特点差别可大了,郭待封是名将的后代,他爸郭孝恪一辈子南征北战,武功相当厉害,死了之后被高宗追封成安西都护,阳翟郡公。郭待封既然是名将之后长大了也去当兵了。

    郭侍封参加了对高句丽的战争,遇到过粮草补给危机,也是导致其在吐蕃作战时犯下错误的原因所在。

    薛仁贵打仗的时候擅长出其不意,走些险棋,作战很是灵活;郭待封呢,做事就比较谨慎稳重,在高原打仗行军的时候粮草供应那可太重要了,重要到能直接左右战争的输赢。

    薛仁贵也很快就察觉到了这点,所以呢,一到大非川他就特意跟郭待封说大非岭这个地方很适合设置栅栏,能留两万人搭两个栅栏,粮草这些物资都放在栅栏里头,这就是让郭待封借助大非岭的好地势搭栅栏驻军,好保证粮草物资的安全。

    从这么细致的安排就能知道薛仁贵对粮草物资的安全问题可上心了,他让郭待封驻扎大非川保护粮草,自己带着兵往乌海去这个决定也说明薛仁贵特别明白他俩各自的优势,还特意根据郭待封谨慎稳重的性格让他负责粮草后勤的安全呢。

    那么为什么薛仁贵与郭侍封会在大非川战役中失败?薛仁贵一生征战,大非川战役是其唯一一次失败,也因此战失败而被踢出了武庙。

    **大非川之战败因考析**

    自古战事之成败,常与诸多因素紧密相连。就大非川之战而言,大唐占战神将薛仁贵虽以骁勇善战闻名于世,然而此役却未能尽显其威,败因众多,当逐一剖析。

    一、非天时地利之利

    大非川之地,地势险峻,高原反应显着。彼时唐军未充分考虑到高原气候对士兵体力的影响,以致战力大减。加之吐蕃名将的精妙布局,利用地形之利设伏兵,使唐军在战斗之初便处于不利地位。古人言:“天时不如地利”,此言诚然。

    二、指挥失当之过

    郭侍封之决策,乃此战败因中关键一环。其未死守营寨,反留粮草而携补给前进,此举实为兵家之大忌。粮草乃三军之根本,若粮道被断,则军心必乱。郭侍封此举,不仅使军队补给线暴露于敌军眼前,更导致营寨空虚,难以抵挡敌军之攻击。此举不仅疏忽了敌军的伏兵,亦未能充分利用兵力进行持久战或设伏战术以耗敌锐气。此为将领之重大失误也。

    三、军事战术之误

    战争不仅是体力和武器的对抗,更是智慧和谋略的角逐。在此战中,薛仁贵和唐军或许因过度依赖兵力优势和薛仁贵之威名而忽视了对战术的研究和运用。吐蕃名将之所以能以少胜多,关键在于其巧妙的战术和精确的指挥。而唐军在战术上未能有效应对敌军之战术,也未能够利用地形、天气等有利条件以形成战斗上的优势。

    四、兵力配置不当

    大非川之战中,唐军兵力虽众,但若兵力未能得到合理配置和运用,亦难以发挥其最大战斗力。唐军未能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地形等因素合理分配兵力,以致在关键时刻无法形成有效的集中优势或分散防御。

    五、士兵素质与士气之挫

    战事中,士兵的素质和士气对战斗结果至关重要。唐军虽然装备精良、人数众多,但若士兵未受过严格训练或缺乏斗志,则战斗力必然大打折扣。高原反应使得唐军士兵体力受损、士气低落,加上对高原气候的不适应以及连日作战的疲劳,进一步削弱了唐军的战斗力。

    六、缺乏细致之侦查与情报收集

    在古代战争中,侦查与情报收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了解敌军动向、地形优势等重要情报,才能做出更为精准的决策和制定出更有效的战略战术。此战中唐军或许因疏忽而未做好详尽的侦查工作或未能及时获取重要情报,导致在战斗中处于被动地位。

    综上所述,大非川之战唐军失败之因众多,既有天时地利之不利、指挥失误、战术不当等军事因素,亦有人员配置不当、士兵素质与士气之挫以及缺乏细致侦查与情报收集等非军事因素。然古人云:“胜败乃兵家常事”,此战虽败,却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唐高宗李治盲目自信,周边都被征服,大唐疆域扩大,顶峰时期达1200万平方公里。加上吐蕃不断侵犯,严重威胁大唐安全,用兵征讨是必须的。

    不论从政治角度,军事战略乃至民族未来,吐蕃地区都具有战略意义,甚至关乎华夏民族生死存亡,这是从地形角度上来看问题,纳入华夏版图对华夏民族非常重要,一旦失去这处高原平障,华夏危矣。严重的将面临亡国灭种,攻打吐蕃纳入华夏版图是非常正确的,非常必要的。

    事实证明元朝将吐蕃纳入华夏版图无比正确,正因为如此,元明清都对其掌握在手中,近代史西方企图分裂华夏,其中英国就曾入侵,结果失败,从而粉碎西方分裂华夏图谋,为日后华夏崛起提供了安全保障。”

    光幕视频将地形图与分析展示给万朝古人们,懂得其价值的各朝帝王将相们看后也都吓了一跳,西域和西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都高度重视起来,也开始寻问如何解决高原反应问题,文洛阳也作出了解释并给出答案,万朝之中那些雄才大略的帝王们开始整活了,开疆扩土之心大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