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计要成,关键在于三点。\"郑国竖起手指,
\"其一,要让秦王相信这个计划确实能让秦国受益。所以在下需要充分准备数据,证明水渠修成后能增加多少良田,提高多少产量。\"
\"其二,要让他们觉得这个工程虽大,但能在可控范围内完成。否则若觉得太过浩大,反而会生疑。\"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 动机。\"郑国目光锐利,\"秦王必定会怀疑,我一个韩国人,为何要献上这等利国利民的计策?\"
韩王思索道:\"这确实是个问题。\"
\"所以在下打算以游说天下、建功立业为由。\"郑国胸有成竹,\"表面上是为了实现抱负,实则暗中为韩国分忧。\"
\"妙计!\"韩王拍案而起,\"如此一来,秦王必定不会生疑。\"
\"不过还需要一些准备工作。\"郑国说道,
\"在下需要先了解秦国目前的具体情况,包括人力物力、工程进度等。这样才能让计划更有说服力。\"
\"这个好办。\"韩王立即吩咐左右,\"速去调阅秦国的相关情报。\"
很快,大量情报送到郑国手中。他开始细致地研究每一份资料,不时在图纸上标注要点。
三日后,郑国再次求见韩王,已经拟定了详细方案。
\"大王请看。\"他展开一卷崭新的图纸,
\"这是根据秦国情况修改后的水利图。每一处设计都经过精心计算,既要显得可行,又要确保工程量足够大。\"
韩王仔细观看,只见图上不仅有水渠走向,还标注了详细的数据。
\"光是这些数据,就足以打动秦王了。\"韩王赞叹道。
\"正是。\"郑国微笑,\"在下已经准备妥当,随时可以启程赴秦。\"
\"不过还有一事。\"郑国神色突然严肃,
\"若计策成功,秦国必定会征调大量民夫。届时边境守备可能空虚,还请大王早做准备。\"
韩王郑重点头:\"先生放心。这些善后之事,寡人自有安排。\"
就这样,郑国带着精心准备的图纸和方案,踏上了前往秦国的路途。
深秋的咸阳城,一片繁华景象。
街道上人声鼎沸,车马往来不绝。新修的官道上,一队队商旅正缓缓驶入城中。
\"咸阳当真今非昔比。\"郑国站在驿馆窗前,目光扫过街市。
三日前他抵达咸阳,就被眼前的繁荣景象震撼。
街道宽阔整洁,店铺林立。尤其是那些铁器铺子,门庭若市。
\"先生可要用饭?\"驿卒在门外恭敬问道。
\"不必了。\"郑国挥挥手,\"你且去打听打听,吕不韦相邦何时有空?\"
这几日他一直在等待见吕不韦的机会。作为秦国宰相,吕不韦是他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回先生,吕相今日下午在府中休息,应该能见客。\"
\"好。\"郑国从案几上取出一卷图纸,\"你去通报一声,就说汝南郑国求见。\"
片刻后,郑国来到相府。
\"郑先生远道而来,有失远迎。\"吕不韦亲自出门相迎,显得很是客气。
郑国拱手还礼。
\"相邦客气。在下慕秦国之盛,特来献策。\"
\"哦?\"吕不韦眼前一亮,\"不知先生有何高见?\"
郑国并未立即回答,而是问道:\"听闻贵国近来大兴土木,修建官道?\"
\"正是。\"吕不韦点头,\"此乃陛下励精图治的表现。\"
\"在下途经渑池,亲眼看到了新修的官道。\"郑国赞叹道,
\"不得不说,贵国工匠的技艺着实精湛。这等路基,可保百年无虞。\"
吕不韦听出他语气中的赞叹不似作伪,态度也软化了几分。
\"先生见识广博。不知此番到访,所为何事?\"
\"说来惭愧。\"郑国从怀中取出图纸,
\"在下近年研究水利,设计了一套引水灌田的方案。原本想献于韩国,可惜......\"
他故意叹了口气,欲言又止。
吕不韦心中一动,\"先生请说下去。\"
\"韩国财小力薄,根本无力实施如此大工程。\"郑国摇头,
\"反倒是贵国,有此气魄,有此实力。所以在下才不远千里而来。\"
吕不韦接过图纸,仔细翻看。
只见上面详细标注着渠道走向、水闸设计,处处显示出精妙的构思。
\"此计若成,可使良田增加数十万亩!\"郑国补充道,\"而且这些新增农田大多在关中平原,正是贵国的核心区域。\"
吕不韦眼中精光闪动,\"此事重大,容我禀报陛下。先生且在驿馆安歇,择日面圣。\"
送走郑国后,吕不韦立即入宫求见。
秦天正在查看各地工程进度报告,听说此事,也来了兴趣。
\"此人可靠吗?\"秦天问道。
\"臣已派人查过,此人确有水利专长,在汝南颇有声望。\"吕不韦回答,\"而且他说的也有道理,韩国确实无力承担这等工程。\"
\"传他明日早朝面圣。\"秦天思索片刻后说道,\"朕倒要看看,这个郑国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回到驿馆,郑国长出一口气。
计划的第一步,已经成功了。
次日清晨,郑国着一袭素色长袍,立于殿中。
虽是第一次面圣,却显得从容不迫。
\"听说你有治水良策?\"秦天坐于王座之上,目光如炬。
\"正是。\"郑国从容答道,\"在下观秦国地势,发现一处绝佳的引水之地。若能修建水渠,可使数十万亩良田得利。\"
说着,他展开图纸,详细讲解起来。
\"此渠起于渭水上游,经关中平原,直通咸阳。沿途设水闸三十六处,支渠百余道。\"
\"建成之后,不仅可灌溉农田,还能调节水量,防止水患。\"
秦天听得认真,不时点头。
\"此计确实不错。\"秦天说道,\"但工程浩大,耗费必然惊人。你可曾考虑过这些?\"
\"回陛下,在下已有详细计算。\"郑国胸有成竹,
\"若以现有的工匠团队为基础,再加上各地民夫,三年可成。
虽然前期投入巨大,但建成后每年可增产粮食数十万石,十年之内便可回本。\"
\"而且......\"郑国话锋一转,
\"陛下已在全国推广新式铁器,又修建了官道。这些都为水利工程打下了基础。
有了这些工具和交通便利,工程难度将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