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混文艺圈就要作死
作者:江郎有才   我做导演那些年最新章节     
    从分类上来说,《饥饿站台》是一部恐怖片。

    故事并不复杂,在一个模糊了政治、国家背景的地方,有一座垂直监狱,意思就是这座监狱仿佛深井一样,是中间中空的垂直构造。

    监狱每一层高6米,可以保证几乎不可能从下面攀爬到上面,同时每层关押两名犯人。

    没人知道监狱有多少层,只知道每天固定时间,会有一桌丰盛食物,沿着监狱中空的部位,从最高的1层缓缓下降。

    那是这个不知多深的监狱里,所有囚犯的食物!

    这部别出心裁的恐怖片,通过垂直监狱的构造,提出一项很有意思的看点——食物从1层开始降落,显然楼层越高,享用的食物越丰富。

    而按照监狱的规定,那一桌食物足够所有囚犯食用。

    那么,上层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只取用自己需要的,以保证所有人都能吃到东西吗?

    影片的答案是,不会!

    当楼层开始划分,食物从1层开始下降的规则诞生的时候,“阶级”就产生了。

    是的,这部片子隐喻的就是现实社会的阶级,甚至是赤裸裸的明喻!

    现实社会确实像那座监狱,位于上层的人,心安理得对着丰盛的、品类多样、予取予求的食物挑挑拣拣,选择自己喜欢的,丢弃自己不要的,他们不在乎浪费,因为他们总是第一个享受,浪费也影响不到他们。

    中层只能吃到上层吃剩的残羹冷炙,但在饥饿面前,他们没有挑拣的资格,甚至为了避免上层下一顿浪费更严重,他们还会拼命把残渣塞进嘴里,以免下次饿肚子。

    轮到底层的时候,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桌的厨余垃圾。

    底层还不能反抗,因为他们在下面,威胁不到上面,如果妄图威胁上层,下一次送餐下来,伴随着厨余垃圾的,可能还有排泄物!

    “这部片子,现在肯定是拍不了的……”

    林麦冬对着字迹吹了几口气,把墨水吹干,随后手指摩挲着字迹遗留的印痕,默默思索:“不过,我把它写出来,本就不是要拍它,而是利用它给我立人设——一个才华横溢,有着深厚人文思考,观点辛辣犀利的天才导演!”

    之所以立这样的人设,是他准备尽快强化自己在学院各位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强化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才华”和思想深度。

    甚至,这个打算早在短片的时候就开始了。

    短片《雇佣人生》算是引子,它揭示阶级问题还比较简略,也符合林麦冬新人导演的身份。

    等到拍完短片,就不需要再藏着掖着,拍摄短片的经历可以视为成长,视为催化。

    总之,他林麦冬“觉醒”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这个年代的文人,普遍比较“叛逆”,也欣赏叛逆。

    80年代流行的伤痕文学虽然被很多人诟病,但其实那个时候,赞扬的仍然是人性纯美,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太大区分的。

    到90年代,这个趋势就变了。

    宣扬人性纯美不再见于纸端,此时流行的文学风潮,叫城市文学,他们已经抛弃曾经的,人与人没有界限的“乡土”思维,将目光瞄准开放后城市的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性和阶级性的问题。

    探讨“阶级”,探讨社会,是此时文艺圈的政治正确。

    不光作家们如此,影视圈更是如此。

    “不知道这个剧本撂出来,会不会把他们吓坏。”

    林麦冬有些恶趣味,至于写这个题材敏感的剧本出来,会不会上黑名单,他倒不担心。

    别说他背靠北电,算是朝里有人,即便没人,只要他不妄想把片子拍出来,也没谁会拿他怎么样。

    相反,这本子拿出来,还会为他塑造一层悲情色彩——林麦冬林导演太惨了,呕心沥血写出的剧本,因为敏感了点,连审核都不敢递交,害怕被禁导,扼杀人才啊!

    嗯,好像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喜欢对遭到不公对待的人报以同情。

    至于那个人是否真的遭遇不公……俺们不管!

    三部影片,除了《饥饿站台》必须拿出来,用以给领导们一个小小震撼之外,另外两个,林麦冬实在不好做取舍。

    从选题和内容上看,《我们俩》是最适合电视电影拍摄模式的,低成本,剧情简单,拍摄难度低。

    缺点是对林麦冬个人名声塑造没什么帮助,毕竟这部片子以情动人,没什么艺术性和思想性。

    林麦冬拍它,拿的也是电影频道的死工资,几乎没什么收益……

    咦?不对!

    正在记忆里到处乱翻的林麦冬,隐约记得这部片子,好像拿过什么奖……东京国际电影节?

    唔……

    “好像小日子是比较喜欢这种催泪题材……嗯,再加一个√!”

    “可是《狩猎》也很棒啊……”

    毫无疑问,《狩猎》有触雷的点,但这种搞敏感题材,在审查刀尖游走作死的感觉,真的太刺激了!

    有那么一瞬间,林麦冬甚至想把自己早早pASS的《寄生虫》也拿出来,加上《饥饿站台》,组一个作死三部曲……

    这年头,不作死,不把大剪刀气得七窍生烟,怎么好意思叫自己艺术家?

    他突然有些理解未来姜纹为什么那么做了,因为作死真的上瘾啊……

    开个玩笑!

    《寄生虫》当然不可能拿出来,那部片子的地域风格比较浓烈,除了财阀一手遮天的思密达,别的国家和地区还真拍不出那味儿。

    胡思乱想间,又犹豫良久,林麦冬干脆心一横——

    全写出来!

    不就是肝嘛,想当年,他初入编剧行,跟组那个导演被架空的烂剧剧组,演员、经纪人、制片人……人人把他当码字机器,演员和经纪人拼命要他加戏,男女主角加完,三番四番也要加,没办法,他们都是投资方的人。

    为片子愁白头的制片人,也拼命让他加塞所谓“流行元素”,病急乱投医。

    可怜他三十岁,人到中年,一天还要敲2万字台本。

    但最后不还是肝下来了?

    30岁都有如此强肝,没道理18岁的身体扛不住造。

    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