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中国现代化基础在乡村,潜力在乡村。
作者:四时寒   种地吧:我们之间最新章节     
    比赛开始,赵一博一边戴手套,一边叙述:“我记得第一步,是王阿姨把西红柿拿出来。”

    赵小童挑了挑眉,随口道:“啊——找到王阿姨。”

    “我是王阿姨。”鹭卓夹着嗓子举手说。

    赵一博也非常不客气的说:“那王阿姨帮我们把西红柿切成十字。”

    准备好前面的几步工序,鹭卓撸起袖子撅着嘴,捏着手做了个痛失韩国市场的动作:“老师,细节。”

    而另一边的五人,到现在连手套都没戴好。蒋敦豪在导演组默认的态度下,拿着笔记本跑回电视机前重新记录制作步骤。

    在其他三人‘争’着试吃蔬菜时,王一珩毫无预兆的打碎了桌上唯一一个,装了白酒的玻璃瓶。

    赵小童看着隔壁手忙脚乱的样子,悠闲的倚在锅盖上:“咱们这边主打一个从容,还能监工。”

    “这咋碎的?”李耕耘听王一珩这么问,淡淡开口:“你刚才可能和二哥的灵魂交换了。”

    “哎呦?”鹭卓抬眼看了一眼王一珩,冲他笑了一下。王一珩也看了眼他,默默道:“丸辣。”

    赵一博笑着说:“今天一当二哥就出事。”

    又过了一会儿,猛男组的西红柿已经煮好了,也没见抄录过程的蒋敦豪带着‘希望’回来。

    看着桌上连水珠都没有蔬菜,余禾捂着脸说:“你们先把菜洗一洗切一切,等大哥来了直接做不就行了吗?”

    另一组正在‘邦邦邦’剁西红柿的卓沅,听到余禾明目张胆的提示他们,立即把何浩楠往外推:“不行不行,不能让禾姐提醒他们。你去捂她嘴去。”

    何浩楠刚迈出的一只脚,在蒋敦豪的一声:“去!站回去!”中,又默默撤了回来:“你赶紧做你的番茄酱吧。”

    “咋的,你不是这组的?你晚上不睡觉了?”鹭卓瞥了他一眼,反问道。

    何浩楠撅着嘴,一边嘟囔一边封瓶:“我也可以不争房子……”

    在李昊嘚吧嘚吧的‘套话’中,蒋大哥泡菜终~于制作结束。

    天色渐晚,听到要点评了。李昊自然的摘下手套握手,玩起了人情世故这一套:“哥,这是什么广东跟陕西联名的一个泡菜。”

    李昊撒手后,卓沅也顺势握了上去:“还有河南跟陕西。”

    最后,猛男组以十分之差完胜非猛男组。非猛男组看着眼前的泡菜坛,主意自然的打到了杨长岭身上,软磨硬泡一会儿,十个勤天进账18.8元。

    晚饭过后,杨长岭爽快的给每个人都发了房卡。领完房卡,何浩楠拉着余禾说:“你看我房间,你和我去看我房间。我床大,我那还有茶室。”

    余禾坐在床头,问道:“你床大才是重点吧?”

    被余禾拆穿后,何浩楠顺手锁了门:“不和你睡我做噩梦,来都来了,在我这里睡嘛。”

    而同样受邀参观房间、但姗姗来迟的李耕耘看着紧关的房间门,气的原地徘徊了几圈,恨不得直接拆了他的房间。

    最终理智占了上风,他又‘孤苦伶仃’的返回自己的节能房。

    晚上十二点左右,何浩楠又跟睡醒了一样,给李耕耘发了条信息:你可以住余老师房间,她东西都在我这。

    被提示音吵醒的李耕耘骂骂咧咧的踏着拖鞋往房间走,结果在床上看到了呼呼大睡的王一珩。他翻了个白眼,把王一珩往里面推了推,又从王一珩手中‘蛮横’的拽走一半被子。

    彻底进入梦乡前,李耕耘还在想:不早说有空调屋睡……

    而早上六点不到,一声男性惨叫声响彻整个四合院,紧接着是李耕耘的怒吼:“不睡滚出去!”

    ……

    新的一天,新的开始,阳光明媚的日子最适合——农业学习。

    大巴车上,杨长岭介绍道:“咱们开车20分钟,就能到三元朱村。”

    鹭卓点了点头:“三元村。”

    余禾试图纠正:“是三元朱村。”

    “朱村。”听到鹭卓这么说,余禾转身朝他翻了个白眼,压低帽子继续靠在玻璃上补觉。

    蒋敦豪则是笑着说:“你就不能连起来读吗?”

    鹭卓‘嘿嘿’一笑,重新道:“三元朱村。”

    话音一转,他又朝前面的余禾喊:“早晨起来,拥抱太阳!让身体充满,灿烂的阳光!满满的正能量!别睡!禾姐,跟我一起拥抱太阳!”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余禾摘了帽猛的转身看了他一眼,咬着牙对杨长岭说:“杨导,给鹭卓开天窗,让他好、好、拥抱太阳。”

    鹭卓撅着嘴,‘小心翼翼’的拎起余禾的帽子问:“咋啦?你咋啦?”

    见她不理他,他又往前倾了下身子,继续问:“咋啦?你到底咋啦?是不是何浩楠惹你了?你告诉哥哥,哥哥们帮你揍他。”

    坐在最前面的何浩楠一听,立刻道:“我又咋了?我没有!她只是有点儿累而已!”余禾深深叹了口气,仅剩的一丝睡意,也让鹭卓的‘太阳’晒跑了。

    杨长岭见快到目的地了,也开始给少年们介绍三元朱村的历史。下了车,少年们见到‘中国蔬菜大棚之父’、三元朱村的书记——王乐义后,也纷纷乖巧的打招呼。

    王爷爷领着少年们进入大厅,指着墙上的标语,讲述了十九大会议里的三农理论,。

    紧接着又给少年们介绍了三元朱村的大棚发展史,赵小童看见第六代蔬菜大棚下的介绍,小声道:“每亩年收入十二到十四万…比咱高。”

    陈少熙听到后,也小声道:“比咱高太多了。”

    临走前,王爷爷对十一人道:“不管在哪里工作,都应该因地制宜。千万不能死搬硬套。”

    逛完展厅,十一人又跟着讲解员去看第六代蔬菜大棚。刚进入大棚,少年们就被其面积、整洁度惊的说不出来话。

    蒋敦豪感叹道:“你看人家大棚,里面铺了地砖。”说完还使劲踩了踩。

    余禾对一旁的卓沅道:“这个咱搭不了,咱真搞不来这个。”

    赵一博笑着说:“这些东西我们搞得来就不叫种地吧了。”

    卓沅点了点头,补充道:“那就叫科研吧。”

    何浩楠直奔主题,问道:“姐姐,搭一个这样的大棚要多少钱?”

    讲解员:“这个成本高一些,要六七十万块钱。”

    空气陷入诡异的沉默,趁着蒋敦豪和讲解员讲话的过程中,何浩楠小声问鹭卓:“那个多少钱来着?”

    鹭卓一边走,一边学村口大爷揉肚子:“一万块……”

    突然,李昊激动的拍拍鹭卓,然后指着面前的一堵墙道:“人脉,全是人脉。”

    还在参观的几人听到这话,纷纷朝李昊指的方向看过去:墙上写满了各种养殖类、种植类的专家姓名,以及他们的联系方式。

    “还有养殖!快快,拍照,快。”余禾反应迅速的掏出手机,对着墙就是一顿咔嚓咔嚓。

    “拍了,拍了。”鹭卓也疯狂点按快门键。

    讲解员见两人如此“疯狂”,笑着说:“三元朱村每年都会派出技术人员,往全国各地传授大棚种植技术。”

    词穷的陈少熙嘴巴咕噜了半天,最后憋出一句:“真的太牛了,水平都上了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