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不通情理
作者:王常明   铁路职工最新章节     
    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校园的小径上,本应是宁静而美好的一天,然而一个电话打破了常宁的平静。电话那头,老师焦急的声音传来:“常涵爸爸,您赶紧来学校一趟,常涵在学校里被旁边的男生划了一道口子,在脸上。”常宁的心猛地一揪,匆忙放下手头的工作,心急如焚地往学校赶去。

    一进学校,常宁便直奔老师办公室。只见常涵瑟缩在角落里,脸上那道不长却格外刺眼的口子,让常宁的怒火瞬间燃起。他强压着内心的愤怒,询问事情的经过。这时,徐健的父母也到了,他们的态度却让常宁深感意外。徐健的父母不仅没有一丝歉意,反而满脸的不耐烦,一开口就把所有的错误都推到了常涵身上,振振有词地说:“肯定是你家孩子先招惹我们家徐健的,不然他怎么会动手。”常涵低着头,紧咬着嘴唇,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无助地抽泣着。

    这样剑拔弩张的气氛,让调解根本无法进行下去。常宁看着女儿委屈的模样,心疼不已,决定先带常涵去附近的诊所看看。一路上,常涵紧紧地拉着爸爸的手,身体还在微微颤抖。到了诊所,医生简单地处理了伤口,告知并无大碍,常宁这才稍稍放下心来。

    回到学校后,老师找到常宁,面露难色地说:“常涵爸爸,您看这事怎么处理呢?学校方面肯定会加强教育管理,但徐健父母这个态度,您这边有什么想法?需不需要他们作出一些补偿呢?”常宁皱了皱眉头,沉思片刻后说:“老师,我觉得孩子的事情还是尽量让他们自己去面对和解决。毕竟他们还要在一个班级里学习,要是我们家长之间关系闹僵了,对孩子们也不好。我本来是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

    然而,事情并没有朝着常宁期望的方向发展。徐倩的父母态度强硬,甚至逼着老师给两个孩子调座位,要求调得远远的,最好让他们老死不相往来。常宁看着徐健父母蛮不讲理的样子,心中无奈又叹息。他知道,这件事后续可能还会有更多的麻烦,但为了女儿,他必须冷静下来,寻找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既能保护常涵,又能让她在这个复杂的校园人际关系中学会成长和应对。

    常宁坐在诊所那有些冰冷的长椅上,双眼满是慈爱与疼惜地看着在一旁默默掉泪的女儿。诊所里常涵那泪痕交错的稚嫩脸庞上,让她看起来更加楚楚可怜。常宁满是心疼与无奈。他轻轻地伸出手,温柔地抚摸着王涵的头发,用尽可能轻柔且坚定的语气轻声安慰着:“宝贝,别怕,这只是个小伤口,就像不小心被小树枝划了一下,很快就会好起来的,不会留疤,爸爸保证。”常涵微微抬起头,那蓄满泪水的眼睛犹如一汪清泉,抽噎着点了点头,脸上的泪痕在她的动作下,又有新的泪水滑落,洇湿了衣领。

    回学校的路上,阳光斑驳地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光影交错的图案。常宁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透着深思。他深知这次的事情表面上只是孩子之间的一次小冲突,可徐健父母那蛮不讲理的态度,却让他敏锐地察觉到,这背后恐怕隐藏着更多的问题,绝不可能如此轻易地就画上句号。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先和女儿心平气和地好好聊聊,像朋友那样,深入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每一个细节和常涵内心真实的感受,之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做进一步妥善的打算。

    踏入学校的大门,常宁径直朝着老师的办公室走去。他的步伐沉稳而坚定,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气场。见到老师后,常宁微微欠身,礼貌地打了招呼,然后神色诚恳且严肃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老师,我仔细考虑过了,我还是由衷地希望孩子们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这件事。您看,如果直接给他们调座位,这可能会让他们之间的矛盾在心里扎得更深,也不利于孩子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我打算先引导常涵和徐健坦诚地沟通交流,看看能不能找到矛盾的根源,进而化解他们之间的误会。毕竟他们以后还要一起学习、成长,逃避不是办法。”老师专注地听着常宁的话,眼中闪过一丝担忧,轻轻咬了咬嘴唇,似乎在权衡利弊,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尊重常宁的想法,说道:“常先生,我理解您的苦心,那就先按您说的办吧,不过我也会持续关注两个孩子的情况。”

    在这之后的日子里,每当夕阳的余晖洒进屋子,常宁都会拉着常涵坐在窗前,耐心地和她谈心。他会绘声绘色地给王涵讲述自己小时候在学校里遇到类似情况的故事,用那些亲身经历教导她在面对他人的不友好时,如何巧妙地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又该如何友善、真诚地与同学们相处,怎样去理解和包容他人的小缺点。而王涵也在父亲那如春风化雨般的鼓励和教导下,一天天地变得坚强起来。她不再轻易掉眼泪,眼神中多了一份自信和勇敢。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轻柔地洒在屋内的地板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常宁静静地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双眼凝视着在不远处角落里专心摆弄着玩具的女儿,眼神中满是慈爱与疼惜。然而,渐渐地,他的思绪却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不由自主地飘远,脑海中缓缓浮现出自己侄子常茂盛那活泼好动的身影。

    这姐弟俩的性格和在学校的表现,简直有着天壤之别,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也毫不为过。常茂生的儿子尽管还只是个懵懵懂懂的小孩子,可在幼儿园里却已然是“声名远扬”的“小霸王”。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有新的消息传来,说他又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了冲突,不是抢了别人的玩具,就是在游戏中推搡打闹。每当听到这些消息,常宁的心里便会涌起一阵无奈和忧虑。

    而每次幼儿园召开家长会,更是让整个家庭都陷入了一场小小的“困境”。家里人为此常常发愁,不知道究竟该由谁出面去参加。大多数时候,常宁只能无奈地叹口气,然后硬着头皮前往学校。他坐在那些年轻父母中间,心中难免有些不自在,但为了侄子,他还是努力挺直脊背,认真聆听老师的每一句话。偶尔,单勇的爱人毛宁也会抽出时间来代替出席,她总是穿着得体,面带微笑,但眼底的疲惫却难以掩饰。而在实在找不到其他人选的时候,常宁也只能狠下心来,暂时放下手中繁忙得如同乱麻一般的工作,心急火燎地赶过去。

    这样频繁更换的家长会“代表”,自然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和疑惑。在一次家长会结束后,老师特意留住了常宁,用一种委婉且略带困惑的语气询问道:“常先生,我发现这几次家长会来的家长都不太一样,是有什么特殊原因吗?”常宁听到这句话,心里猛地一紧,脸上却还努力维持着镇定的笑容。他张了张嘴,想要解释,却又不知从何说起。那些复杂而难以言说的家庭情况,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

    他们满心担忧,既害怕一旦向老师诉说了家里的真实情况,会给孩子那幼小而脆弱的心灵带来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让他在学校里过早地察觉到自己与其他小朋友的不同之处,从而产生自卑或者叛逆的心理;又担心老师和同学们知道后,会对这个孩子另眼相看,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异样目光或者言语,都会使他在这个本应充满欢声笑语、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里,蒙上一层灰暗的阴影。

    在这个看似平常无奇的午后,温暖的阳光依旧静静地洒在每一个角落,但常宁的内心却早已被这两个孩子的事情搅得波澜起伏。一边是乖巧懂事、惹人怜爱的女儿,却无端在学校受了委屈;一边是调皮捣蛋、让人头疼不已的侄子,仿佛浑身充满了使不完的精力,总是状况百出。

    在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温暖的那一天,袁丽终于顺利地办理了出院手续,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她的脸上虽仍带着些许病后的疲惫,但眼中闪烁着回归正常生活的欣喜与坚定。随着袁丽的康复,家中的日常节奏似乎也逐渐回到了正轨,毛宁也结束了那段每日帮忙照顾两个孩子的忙碌日子,生活暂时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与安宁。

    常宁这边,除了每天在工作之余趁着短暂的休息时间,匆忙赶到医院去照料还在病床上的张宁和常江外,家里的康复治疗也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或许是病情已经逐渐稳定,又或许是大家都已经适应了这样的生活节奏,那些繁琐的康复事宜,如今处理起来也不再像最初那般令人手忙脚乱、心力交瘁,日子渐渐变得不是那么特别紧张和局促了。

    而这难得的相对轻松的生活状态,让常宁拥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谋划一些更为重要的事情。每当夜深人静,家人都已入睡,常宁便独自坐在书桌前,打开那台有些陈旧的电脑,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仔细地搜索着有关“两梁老七”的点点滴滴。

    转天,学校里却再度掀起了一阵令人揪心的波澜。那个全校皆知的调皮捣蛋鬼徐健,仿佛不知悔改一般,又去招惹那乖巧懂事的常涵。

    课间休息时,同学们都在各自玩耍,常涵像往常一样,将纸盒装的牛奶放在课桌上,准备待会儿喝,然后便专注地整理着书包。就在这时,徐健蹑手蹑脚地走了过来,趁着常涵毫无防备,他那只手猛地伸出,一把夺过牛奶,脸上还带着一丝得意的坏笑。紧接着,他毫不留情地将牛奶狠狠地倾倒进常涵的书包里,牛奶瞬间如决堤的洪水般涌了进去。洁白的纸张刹那间被浸湿,原本清晰整洁的书本字迹,此刻也变得模糊不清,像是被泪水晕染过一般。可徐健并未就此罢休,他的目光又盯上了常涵的作业本,像是被恶魔驱使着,他双手用力地抓住作业本,疯狂地撕扯起来,伴随着“刺啦刺啦”的声响,纸张的碎屑如同雪花般纷纷散落一地,那场景,就如同常涵此刻破碎的心情,无助而绝望。

    不过这次,老师没有像上次那样急忙拨通常宁的电话,也许是经过深思熟虑,想要尝试换一种更为委婉、合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于是,等到放学的铃声敲响,同学们都陆续走出校园,老师特意在校车停放处找到了负责送学生乘坐校车的老师,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详细地、一字不漏地交代给她,神色中满是担忧与关切,再三叮嘱一定要准确无误地代为转达给常宁。

    常宁得知此事后,望着眼前这个受尽委屈、眼睛哭得红肿如同熟透的桃子一般的女儿,是疼惜和无奈。他的眉头紧紧地皱在了一起,脑海中不停地思索着到底该如何是好,仿佛有千万个念头在脑海中飞速旋转,却又难以理出一个清晰的头绪。片刻之后,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像是下了某种决心,从手机通讯录里缓缓翻出了徐健父亲的电话号码,手指停留在拨号键上,微微颤抖着,最终还是按下了拨通键。

    电话那头很快就接通了,几乎是瞬间,就传来了徐健父亲那有些粗犷且带着明显不耐烦的声音,好似对这通电话充满了抵触。常宁紧紧地握着手机,强忍着内心如潮水般涌来的不悦,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平和、诚恳,他缓缓开口说道:“徐健爸爸,您好。我是常涵的父亲,今天孩子们在学校里又发生了一点小摩擦。您看啊,咱们两家的孩子能在同一个班级,成为同学,这是多么难得的缘分啊,这缘分让他们相聚在一起,共同度过这宝贵的校园时光,这本该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同学之间,在这样纯真的年纪,本应互相帮助、互相友爱,要是一直这样闹矛盾,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成长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咱们做家长的,辛辛苦苦不就是为了孩子好,希望他们能在一个和谐、友爱的环境里快乐地学习和成长吗?您说是吧?”

    电话那头的徐健父亲冷哼了一声,那声音透过听筒清晰地传入常宁的耳中,充满了不屑与质疑,刚要开口反驳,常宁似乎早有预料,紧接着又耐心地说道:“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孩子之间的事情有时候确实让咱们大人也很头疼,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烦恼。但咱们静下心来想想,我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地引导他们,让他们学会正确地处理彼此的关系,说不定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呢。您也不希望孩子在学校里总是惹是生非,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吧?”

    常宁就这样耐着性子,一句一句地和徐健父亲沟通着,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关切和理性,不急不躁,有条不紊。或许是被常宁那如春风化雨般的执着和诚恳所打动,徐健父亲的态度逐渐有了转变,从一开始的蛮不讲理、抵触厌烦,变得沉默不语,电话那头只能听到他偶尔的呼吸声,似乎在认真地思考着常宁的话,内心在做着激烈的挣扎。

    终于,徐健父亲在电话那头轻轻地叹了口气,那声叹息仿佛带着一丝妥协和醒悟,说道:“行,我知道了,这次是我家孩子不对,我会好好管管徐健这小子的。”

    挂断电话后,徐健父亲阴沉着脸把徐健叫到了跟前,看着眼前这个调皮捣蛋却又让自己操碎了心的儿子,一脸严肃地将他在学校里的所作所为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每说一件事,语气就加重一分。最后,严厉地批评了他,目光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告诫他要尊重同学,不能再这样肆意妄为,否则将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从那以后,徐健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收敛了许多,不再去招惹常涵。而常涵也在父亲的鼓励和开导下,慢慢地放下了心中的芥蒂,脸上重新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学习中,两个孩子的校园生活也终于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就像那被暴风雨洗礼后的天空,重新变得湛蓝而澄澈。

    常宁略显疲惫却又透着一丝欣慰的脸上,他小心翼翼地提着精心准备的饭菜,脚步轻快地朝着医院走去。这是他足足休息了一个月之后。

    在这过去的一个月里,常宁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照料张宁上。他不辞辛劳地为张宁准备营养丰富又合口味的饭菜,每天变着花样地烹饪,从鲜嫩的蔬菜到滋补的炖汤,每一道菜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张宁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之前受伤的部位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精神头也越来越好,脸上渐渐有了红润的气色。

    回想起刚受伤那会儿,常宁心急如焚地想要早点回到工作岗位上,他担心工作上的事情积压太多,给同事们增添麻烦。然而,领导却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常宁啊,你不用着急,工作这边我们都安排好了,你先把张宁伺候好了再说,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你的照顾。”领导的关心和理解让常宁心里暖暖的,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照顾好张宁的决心。

    说来也奇怪,张宁和主任私下里还特意提到,在这康复的期间,只希望由他的师傅常宁来帮忙照顾。张宁笑着说:“师父和师娘做的饭特别好吃,我现在都离不开这口味了,而且师父照顾我特别细心,起居方面也多亏了他。”或许,在张宁心里,常宁早已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师傅,更像是亲人一般的存在。

    而在这些日子里,还有一件事让常宁觉得有些蹊跷。张宁的父母仅仅露了一面,匆匆忙忙地给常宁扔下了 15万。 往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仿佛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牵绊住了他们。就连张宁的姐姐,也没有再来医院探望过。常宁心里虽然有些疑惑,但他也没有过多地去追问,只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张宁的康复上,他想着,只要张宁能快点好起来,其他的事情或许都不重要了。

    到了医院病房,常宁轻轻地推开门,脸上挂着温暖的笑容,说道:“张宁,我来看你了,今天给你带了你最爱吃的菜。”张宁正坐在床上看着书,听到常宁的声音,立刻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师父,您来了!我都快想吃您做的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