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朱棣的大礼包
作者:青史尽成灰   我的姑父叫朱棣最新章节     
    我的姑父叫朱棣正文卷第一百三十章朱棣的大礼包朱棣两口子和一个亲儿子,三个干儿子在一起享用御膳。

    没错,徐景昌已经坐在了左手边第一的位置,三头猪都排在了他的后面。实在是没办法了,谁让他们都太蠢了,掺和不了这么重要的事情。

    朱棣越看徐景昌,越是满意。

    喜欢一个人的眼神,是隐藏不住的,那种温柔,兴奋,眼睛冒光,看得朱高炽都嫉妒了……他甚至怀疑,如果徐景昌说他想当太子,估计老爹都会毫不犹豫答应。

    实在是要命啊!

    朱棣也感觉到三个儿子异样的目光,他轻咳了一声。

    “既然都是自家人,有些话自然就可以说得明白些……朕靖难起兵,夺了建文的天下。说到底他还是皇考的孙子,朕的侄子,朱家人自相残杀,叔侄争斗,这事情本就不好交代。人言可畏,议论汹汹。自从进应天,登基称帝以来,虽然也有臣下谏言,帮着排忧解难。但唯独景昌贤侄,每一次出手,都恰到好处,保全皇家体面,照顾时下大局,用意深远,深得朕心,实在是让朕大为欣慰。”

    朱棣这话完全是发自肺腑的,徐景昌最初就是保住了徐辉祖的性命,没有大肆诛杀建文旧臣,算是稳住了朝局。

    随后借着廖家的案子,撼动了方孝孺等人的名节,等于是把他们往昏君奸臣上狠狠推了一把。

    这次又清查寺庙,杜绝建文的藏匿可能,算是不动声色剪除后患。

    大明朝堂,文武重臣,没有谁能做到这一步……别说接连拿出有效措施了,就连一条像样的建议都没有。

    诸如纪纲之流,只知道追查,抓人,谁都不放过……可问题是政治上的事情,需要细腻的手法,稳妥的布局。

    有些事需要大开大合,但是有些事必须点到为止,万万不可以胡来。

    大力不会出奇迹,只会掀桌砸锅,弄巧成拙。

    所以说,能把事情办到让朱棣都惊叹,徐景昌的功力着实不错。

    只是接下来该怎么办,还是个难题。

    朱棣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徐景昌。

    甚至徐皇后也笑道:“侄儿,你有什么话,就直说,用不着担心什么。”

    徐景昌点了点头,此时朱棣对自己算是无条件信任,或许能说出一些关键的事情了。他不觉得自己比那些人强多少,如果没有后世的见识,他甚至远不如郑赐等人机敏,没办法,这些人也都是从千千万万的人精中卷出来的,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但话说回来,自己毕竟还是有这些见识,看得也更清楚。

    “陛下,臣听说有人吹捧方孝孺,私下里收集他的诗词文章……臣斗胆言说,如果还是这样下去,吹捧同情建文的人,不会少的。”

    朱棣的脸沉下来了,“怎么,是朕做得还不够?”

    “不是!”徐景昌干脆道:“是有些人想要靠着建文谋求利益,他们所讲的建文朝,只是自己心中的建文朝,并非真正的建文朝。他们以此为借口,只是想拿到更多东西。”

    朱棣深吸口气,缓缓陷入沉思,徐皇后和三头猪也放下筷子,低着头,缓缓思忖,但很可惜,他们是想不通里面的道道,只能陪着。

    又过了一会儿,朱棣才缓缓道:“俺跟姚少师也聊过许多次。少师跟朕讲,建文身边聚集了一大群酸腐文人,他们反对皇考旧制,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怂恿皇考改制……而皇考诸多旧制当中,藩王又是最明显不合时宜的一项。所有才把矛头对准了削藩,也才有了朕的靖难!可笑建文,眼高手低,又轻信谗言,他不失败,天理不容!”

    徐景昌忙点头赞同,但却又道:“陛下,以太祖圣睿,尚且有人聚集在建文身边,妄图蚍蜉撼树,这群人并不会消失,他们只会改变策略继续鼓噪,将心思放在替建文招魂,质疑陛下国策上面……毕竟陛下是在延续太祖皇帝的策略。”

    朱棣脸色骤然一变,“你的意思朕大约懂了,他们明着怀念建文,实则是反对朕的国策,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徐景昌点头道:“陛下圣明。”

    朱棣沉吟片刻,突然无奈苦笑,“什么圣明?朕现在是一筹莫展啊!”

    岂止是朱棣,就算晚年的朱元璋都感慨,他已经穷尽手段,但是官员贪墨,前赴后继,杀也杀不完……

    其实这事情站在后世的角度看,可以看得很清楚。

    朱元璋执行了一套最大限度,照顾底层百姓的策略……而朱棣则是秉承最大限度,有利大明的策略。

    这一对父子都没有惯着士大夫。

    可偏偏士绅官吏,他们把持士林清议,左右人们的想法。而且他们盘根错节,高度团结,行动能力超强,不会放过任何反扑的机会。

    所以说讲洪武朝滥杀无辜也好,说朱棣叔夺侄位也罢……归结起来,都是先把皇帝置于犯错的位置上,然后再想办法推翻旧制,重新确立对士大夫更有利的国策。

    纵观三百年的大明朝历史,不得不说,士绅官吏,还是笑到了最后,成功送走了朱明王朝。

    “陛下,臣在这里,斗胆说一句吧,陛下不要试图改变这些人的想法,他们并不会因为陛下做得多好,就会幡然悔悟。他们只会感叹自己失去了高高在上的地位,不能予取予求……面对这些人,陛下只有一个办法!”

    “什么办法?”朱棣追问道。

    “就是彻底取代他们!”

    “怎么取代?”朱棣再度追问。

    徐景昌看了眼朱高煦和朱高燧,这兄弟俩下意识挺直了腰杆,低头静听。

    “陛下早就定下了下西洋的策略……借此培养作坊,让纺织大兴,工商发展。商贾从中获利,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反对士绅的那套说辞。而且他们会把陛下当成开启工商业纪元的那个明君圣主,拼命捍卫陛下的名声。”

    “再有,兴办学堂,利用邸报,影响城市百姓的想法,这些人也会站在陛下这边,只有如此,才能釜底抽薪,瓦解士大夫的那一套。还请陛下三思。”

    朱棣想了想,突然沉声道:“商贾贪财好利,只怕不是什么好事吧!”

    他的话音刚落,朱老二不干了,“父皇,孩儿以为商贾只是贪财好利,文人才是名利兼收,远比商贾可恶万倍!”

    朱棣一怔,朱老三也跟着道:“父皇,你看那些士大夫,口不言利,根本不愿意做事,只想受人供养,白吃白喝,还要指手画脚。孩儿的作坊想要找点工匠,都要从表弟那边雇佣新人。学堂出来的人,他们没有那些士大夫的臭毛病,只要给够了工钱,都愿意卖力干活,实在是难得的人才。”

    这俩兄弟异口同声,很显然,他们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徐景昌笑道:“陛下,士绅地主只是霸占土地,然后把田产租出去,自己什么都不干,只管收租。臣也实在是想不通,这样的人,怎么还有脸自诩仁义?”

    徐景昌又看了看朱高煦两兄弟,认真道:“陛下请想,汉王和赵王,他们是靠着手下工匠赚钱,自然要对他们好一点,至少能让工人吃饱。而且他们也需要朝廷打开航路,下西洋,赚到财富。所以他们才愿意向朝廷缴纳税赋,富国养兵。但是到了士绅头上,他们赖以生存的就是手里的土地,这是他们的根本。佃农死了就死了,反正还有新的,朝廷换了也就换了,只要新来的主子依旧承认他们的土地,他们就心满意足……”

    “不要说了!”

    朱棣突然出言,打断了徐景昌的话。

    按照徐景昌和两个儿子的观点,士绅官吏就十恶不赦了。

    但是伱要问蹇义和夏原吉等人,他们还觉得商贾才是乱源,一定要重农抑商,不许商贾做大。

    这就是自说自话的问题,全看你要站在哪一边?

    如果是按照宗法规矩,自然继位的太平天子,实在是没有必要给自己添麻烦。

    凑巧的是,朱棣偏偏是靠着靖难起家的,他有着改变一切的强烈冲动……徐景昌已经给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两个儿子都迈步进去了,他也没必要在外面徘徊。

    只不过一切还不能乱来,毕竟商贾的力量还是太弱小了,一旦操之过急,弄得天下大乱,可就得不偿失了。

    毕竟朱允炆犯过的错误,不能再走一遍。

    “朕记下了你们的话……这一次清查京中奴仆,查出来多少人?”朱棣随口道。

    徐景昌道:“根据上元县的估算,至少有十万之数。如果能把所有寺庙藏匿的人释放出来,也有万数之多。”

    朱棣深吸口气,脸色很不好看。

    京城百万人口,藏匿的隐户就这么多,放眼整个大明,又是多少?

    徐景昌讲士绅不事生产,坐享其成,还真有道理。

    “这样,所有查出来的奴仆隐户,包括庙里的僧人,悉数交给你们,朕要他们为国做事,你们明白吗?”

    徐景昌用力点头,“臣明白……臣这就安排,将他们送入学堂,进行培训,随后分批交给作坊,充作工人。”

    朱高煦和朱高燧一听,大喜过望,一起道:“父皇圣明,如此一来,孩儿们的产业必定飞速发展,也能给父皇贡献更多的财税,充实国库,助父皇成就永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