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大明国策
作者:赴醉人   贞观无太子最新章节     
    午膳用过,大朝会继续。
    相较于早上,此时的众人一个个都明显神清气爽的。
    不过这也正常,一来吃饱喝足了,二来嘛,各个都得到了封赏,没理由耷拉着一张脸不是。
    李承乾看了看众人,笑道:“功劳也酬完了,接下来该说说正事了。”
    “殿下但有吩咐,臣等莫敢不从。”普西偌闻言,立马就站出来说道。
    如今他的愿望也算达成了,都一朝宰辅了,实在没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了。
    群臣闻言,一个个也是站出来齐声道:“殿下但有吩咐,臣等莫敢不从。”
    李承乾见状,点了点头。
    这就是他想要的效果。
    纵使大家都知道今早这般大封天下在礼节上有些不合,但如今的大明王廷,一来确实是一个草台班子,很多礼节上的东西,大家都弄不太懂。二来嘛,如今的大明王廷也确实是李承乾的一言堂,无人敢在他面前造次。
    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在大明王廷还没有人能出其右!
    所以,李承乾想怎么封赏,还真没人敢反对。
    “如今的大明王廷已经今非昔比。”李承乾说道,“较之两年前,我大明王廷也算步入了正轨,这也是为什么本王会在今日大封天下的原因。
    毕竟一个王朝,很多东西都得步入正轨。
    而且众卿随本王披荆斩棘,一路走到今天,这也是众卿应得的。”
    “臣等谢殿下隆恩。”群臣拱手。
    李承乾摆了摆手道:“既然大明王廷已经步入了正轨,那么,众卿对大明的未来怎么看?
    如今我大明虽然称雄于西域之地,但并不代表我大明上上下下就可以松懈。
    说内忧外患可能过了,但的确也存在诸多问题。
    众卿可曾看到这些问题?”
    “殿下所言极是。”普西偌一听李承乾这话,当即就站了出来,作为大明王廷的第一位宰辅,他也不想落个尸位素餐之名,早在之前,他就仔细琢磨过大明现存的问题,这会儿李承乾问起,他当即站出来说道,“如今我大明人口数百万计,但由于过往几年天灾连年,加之战火不断,虽然我大明从周边各国一直在收拢粮食,但这绝非长久之计。
    若是未来周边各国纷纷效仿大唐,禁绝粮食出境,这对我大明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
    “左仆射所言甚是。”王玄策当即也站了出来说道,“我大明如今虽然幅员辽阔,但微臣出使数次,沿途所见,却无良田几亩,如何自给自足才是我大明的当务之急。”
    一说到粮食问题,众人都是纷纷点头。
    这话真没错,以往这片土地上的人都以游牧为生,可这几年的天灾和战火,对畜牧业的打击颇为严重。
    要想在短时间内恢复到之前的水平,谈何容易。
    这也是没人提及这一点儿的原因,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民以食为天。”李承乾闻言点了点头,道,“解决粮食问题的确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不过王尚书说得也不错,虽然我大明幅员辽阔,但适合耕种之地确实少之又少,而畜牧业也因为连年的天灾和战祸损失惨重。
    若是不能解决老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怕是要不了多久,我大明就会被吐谷浑之后尘。”
    “殿下,我大明的耕地虽然有限,但我们可以从亩产上做文章啊。”长孙冲显然是提前做了功课的,当下便说道,“微臣还记得,当初殿下在浇河城宴请几位郡守的时候,曾教过他们一个沤肥的法子。
    我们何不将此法在全大明推行呢?
    虽然我大明的耕地有限,但也并非是没有耕地可种。”
    “长孙侍郎这话在理。”李承乾笑着点了点头,道,“既然耕地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就想办法提高每亩耕地的产量,嗯,当初本王交于高纯行几人的沤肥之法,也的确是时候在整个大明推行了。”
    长孙冲的职位虽然还是礼部侍郎,不过还是略有区别的。
    以前的长孙冲是礼部右侍郎,在礼部位居其三,如今迁任礼部左侍郎,也算升迁了。
    当然,之前也没人傻到称呼长孙右侍郎就是,这就跟后世的副职一样,没几个称呼某某局长的非得加个副字在前。
    “但这还是不够。”李承乾说完,补充道,“我大明王廷如今百姓数以百万计,虽不知准数,但如果仅仅依靠我们自己的那点儿土地,想要养活这么些人,哪怕就算勉强支撑了下来,但万一再遭遇灾荒又当如何?
    说到底,我大明王廷如今的抗压能力太差。
    还是得多做几手准备才是。
    老话说,官者,百姓之父母也,本王却认为这话还不够,官者,更像一个大家族的族长,家族族长就有责任庇佑自己的族人。
    所以,本王认为,为官者,当居安思危,莫要到了灾难来了之时,才抱怨无应对之法。”
    “殿下所言极是。”普西偌当即说道,“殿下,微臣请奏。”
    李承乾点了点头。
    “微臣奏请殿下,再行当初大明王廷的户籍制度。”普西偌说道,“虽然我们如今预估了一番大明的具体人口,但具体的人口构成,我们却是都不知晓。
    想当初,大明王廷总计多少人口,男丁多少,妇人多少,老者多少,稚子多少,我们都是一清二楚的。
    当初微臣也在了解这个基础的情况下,才能在户部统筹各项事宜。
    有了这些详实的数据,臣等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哪怕是筹备粮草,都能更精确一些。”
    听普西偌这么说,李承乾点了点头,普西偌这是明显吃到了数据的福利。
    不过还别说,他这个主意,李承乾还是很认可的。
    的确,大明如今吞并了吐谷浑不说,还囊括了西突厥,也是时候再次推进户籍制度了。
    “微臣附议。”李勤俭也当即站了出来,说道,“如今我大明虽然步入了正轨,但在很多地方还是以部落族群而居。
    这些部落或大或小,大的有数万人之巨,小的也有数百人之多,这对于我大明的长治久安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隐患。
    若是再一次像当年在大明推行户籍制度一般,倒是能解决很多隐患。
    而且,没有一个完善的户籍制度,我大明未来的很多政策都难以推行。”
    “可如此一来,是不是会引起诸多部落的不理解?”阿史那泥孰说道,“虽然我们是好意,但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可能并不能理解这份好意吧?”
    阿史那泥孰虽然不知道这户籍制度具体的实施方针是什么,但一听这话,当即就明白这政策绝对是针对他们西突厥的。
    要知道,如今在大明王廷还有数万人的部落,那可就只有他们西突厥了。
    所以这个政策在他看来,就是针对他们西突厥的。
    他作为西突厥在朝堂上的代表,自然不会轻易让这种政策通过。
    “阿史那尚书有所不知。”普西偌当即就笑道,“所谓的户籍制度不过是统计人口,这不管是对于我们朝堂,还是地方官员而言,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不管出现任何变故,我们都可以根据手中的具体数据,做出最合理的安排。
    这一点儿,早在之前的赤水源上就已经得到过验证了。
    至于说那些大型部落,我们并没有去改变他们的意思,他们的族人完全可以归纳在他们族长名下。
    而且,这对于大明的老百姓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别的不说,我大明户部遵殿下手令,已经着手在大明五郡十三府着手开办了大明学堂四十有余,而想入大明学堂就学,先决条件就得有大明户籍。
    还有大明医院,昔日殿下便说过,大明医院对于持有大明的百姓,诊金一文,但这也只针对持有我大明户籍的百姓。
    而且,持有我大明户籍的好处何止这些?
    慢慢的,阿史那尚书就会明白老夫今日所言了。”
    他现在也是一个老奸巨猾之辈,话虽然这么说,但他肯定会效仿上次,以每户为一个单位,所有朝廷下发的福利按照每户走。
    以此鼓励那些大型部落的族人脱离部落自立门户。
    虽然在李承乾看来,户籍制度最大的益处便于了解国情,但在普西偌看来,户籍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分化这些部落。
    他就是部落出来的,自然知道这种部落制度对于一个国朝来说,到底存在着多大的隐患,如今,他身为大明宰辅,自然想解决这个问题。
    阿史那泥孰哪里不知道他的心思,就算他不担心族人会背弃部落自立门户,但统计人口本身也是他不能接受的。
    如此一来,西突厥的整体实力还不都暴露在了李承乾的眼下?
    多少男丁、多少妇人、多少老人、多少稚子……
    有了这样的数据,李承乾可以轻松的判别出西突厥有多少控弦之士,这可不是他想看到的结果。
    “可如此一来,必定劳民伤财。”阿史那泥孰说道,“毕竟这可是一项大工程,不动用上万人,耗费年余,岂能有个结果?”
    “阿史那尚书说笑了,户籍制度曾经在我大明王廷推行过。”李勤俭闻言笑道,“当时我大明不过蜗居于赤水源,统计下来人口三十余万,男丁、妇人等皆有详数,用时也不过旬日而已。
    此番就算重新制定大明的户籍制度,本官有信心,不出两月,定有详数,而且不用朝廷另行委派官员,只需殿下一道手令即可。”
    对于这一点儿,李勤俭很有信心。
    他是真的看重那份人口数据,毕竟他如今刚刚迁任户部尚书,自然想做些成绩出来,要是有了各城的详细数据,那他能做的就多了。
    而且,就算遇到什么事儿,他能斡旋的余地也更大,更多。
    不过他这话倒是把阿史那泥孰说得无话可说了,他想阻止,但他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借口阻止。
    李承乾见状,笑道:“制定户籍制度,的确也是当务之急,那就依李尚书所言,此事儿便交由户部。不过户部倒是可以顺手厘定一下我大明王廷具体有多少可耕之地,说起来,本王到现在都不清楚大明王廷具体有多少亩地。”
    “微臣领命。”李勤俭当即便躬身说道。
    阿史那泥孰却是不再言语,他知道,自己终究没能阻止,一来是他没有阻止的理由,二来是他在朝中连个帮手都没。
    “不过这还是没能解决粮食问题,左仆射,下朝之后你可与户部再商议一番。”李承乾又说道。
    的确,说到底,粮食问题至今都没有得到解决。
    待普西偌领了旨意后,李承乾又问道:“工部呢?工部今年有什么计划?”
    李承乾本来是准备让伊原锡迁任尚书令的,不过工部不比户部,实在找不到放心的人接手。
    “回殿下的话。”伊原锡说道,“微臣之前盘算过,今年大明的百姓想要靠牛羊或者庄稼养活一家老小怕是极为不易,所以微臣还是打算尽可能的给他们多的提供一些能养家糊口的岗位。
    不过工坊可能用不到这么多人,哪怕是加上矿山也用不上这么多人,所以微臣想着借此机会是不是将五郡十三府往返的驰道给修了。
    如此一来的话,老百姓既有了养家糊口的生计,而我大明各郡各府的驰道也能早早提上日程,这对于未来不管是哪方面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作为工部尚书,他很清楚,各郡各府的驰道必定是他工部的任务,如果不趁着现在这个阶段解决这个问题的话。
    等未来老百姓的生活真的缓过来后,要想再找这么多人修建驰道,可就没那么容易了,除非征调民夫。
    可征调民夫不说李承乾同意与否,就算李承乾同意,那到时候也是个得罪人的活。
    所以,如果能趁着现在将驰道给修了,一来他有功,二来解决了老百姓生计的问题,三来避免了未来的一些麻烦。
    换句话说,这个问题他是真的深思熟虑过的。
    听他这么说,李承乾也是极为认可地点了点头,道:“这就是本王为什么还需伊尚书坐镇工部的原因,有伊尚书坐镇工部,本王甚是放心。
    的确,今年注定不是一个丰年,未雨绸缪是对的,在特殊时期,老百姓如果没有自己养活自己的手段,那么我们就得努力想办法制造机会让老百姓有养活自己的能力。
    以工代赈,总比直接赈灾要好得多吧?”
    就今年而言,大明王廷的确还要再过一个灾年,这是没办法的事。
    畜牧业短期恢复不了,而指望在地里刨食,那更是痴人说梦,所以伊原锡此举,倒是甚合李承乾的心意。
    “殿下说得是。”伊原锡当即说道,“我大明的百姓本就勤劳,只要给他们一份安身立命的活计,他们就能把日子过得很好。”
    李承乾点了点头,不管是以工代赈,还是修建驰道,这都是李承乾的既定方针。
    在后世有句话,要想富,先修路。
    对于这句话的威力,李承乾是相当认可的。
    “驰道一事,伊尚书还得多上心。”李承乾问道,“兵部何在。”
    ps:巧了不是,去年的今天,是这本书刚刚上传的第一天,时至今日,这本书也算满岁了!
    嗯,写了整整一年,214万字,平均日更6000,不算太勤奋,但至少不算懒,多多少少也算给了大家一个交代。
    谢谢大家了,等身体好点儿了,日万酬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