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玉,杨固之与宇文素之子,生于大隋建业初年,杨固之登基半年之后。
他排行第三,大哥杨文博,二哥杨文广。
杨文玉身长八尺不足,七尺有余,高于常人,却不及自己的父兄,在他看来,这完全是因为自己没有机会经历真正的军营生活导致的。
和他生于军营,长于行伍的兄长不一样,杨文玉从小生活在宫城之内,虽然也习武,却无法像父兄一样经历真正的生死相搏。最为激烈的搏斗也只有小时候父母兄长,以及杨固之的玄甲卫在校场上围殴他。
说是围殴,其实就是游戏,他戴着头盔,穿着日渐加重的沙袋衣,而其他人则手拿长短不一的棍子,大家在校场上追逐打闹。
沙袋衣是缝满口袋的训练服,按照需要装上沙袋,一来可以加重,二来可以防止误伤。
很小的时候,他只当是玩耍,后来长大了,众人下手越来越重,跑起来也越来越吃力,他也渐渐明白,众人是在教他保命的本事。
虽然杨文玉没有机会去经历生死相搏,但是从小的习武却让他非常善于忍耐,善于坚持。在十几个人的围殴中找出逃生的路,又让他善于思考,善于随机应变。
他能像杨固之一样天马行空的思考问题,也能像宇文素一样思维缜密,两种不一样的特质却能在他的身上完美融合,虽然有失败的时候,但是大部分情况下,他还是能做到两者兼顾。
杨文玉皮肤白皙,相貌英俊,继承了来自西域的宇文家的隆鼻深目,眉毛和眼睛的距离很近。他头发乌黑浓密,胡子却是杨家的传统,只有嘴唇和下巴上有,不像二哥长着一副络腮胡子。
他的嘴唇厚薄适中,线条分明,常常紧闭,只有在跟父母兄弟一起时,才会难得的露出自己洁白整齐的牙齿。
也正因为长在深宫之中,不像父兄一样,忙于行军打仗,所以杨文玉从小就在学世家子弟应该学会的风雅。
例如书法,画画,围棋,茶道,吟诗等等,小时候他在老师的教导和母亲的督促下,学会了这些文人必备的技能,等到长大有了自己的主意,杨文玉却开始嫌弃这些技能不够男人,更喜欢在校场上舞刀弄枪。
在刀术上,杨文玉已经可以和父兄打得有来有往,但是马槊却始终拼不过他的两个兄长。
在这一点上,杨文玉归结于宫中侍卫不愿与他过招,杨文广却不以为然:“你是我们家的智多星,何必学什么马槊,有二哥在,你还能有机会上阵冲锋吗?真到了要你亲自动手的时候,那敌人都杀到眼前了,马槊早没用了。”
之所以杨文广会说杨文玉是智多星,是因为杨文玉十二岁的时候,就在庙堂之上,参与谋划了灭国之战。
当时的中原还有四国,晋国独占江南,秦占关中陇西,魏占河北幽燕,隋占山东江左一带。天下四分,秦隋强于魏晋,巴蜀之地首鼠两端,在秦晋之间摇摆不定。魏国处于两强之间,惶惶不可终日,与晋国联盟,共同抵御隋秦。
秦国励精图治,终于在大隋建业十二年时积累了足够的兵力粮草,邀请隋国伐魏。
当时隋国庙堂之上,大部分朝臣都认为应该纵容秦国伐魏,大隋坐山观虎斗,坐收渔利便可,一部分朝臣却认为秦国既然敢发动灭国之战,必然准备充分,如果不乘机出兵,说不定只能分到点残羹剩炙。
朝议一日之后,杨固之留下了最核心的七位大臣,打算最终商定个结果。这时,宇文素带着杨文玉来给杨固之送饭,杨文玉在旁边听了一会之后,却提出了自己看法——助魏抗秦。
具体的细节,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虽然杨文玉未必筹划了全局,但是他提出的这个战略方向让隋国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耗尽秦国国力,而魏国无法自处与隋秦之间。最终,隋国用了最小的代价,吞并了魏国,还博得了一个好名声。
杨文玉和父兄一样,不喜欢繁复的东西。他们的屋子里,都只有最简单的家具,无论是书案还是书架,又或床榻,都没有雕花,甚至连杨文玉的香炉盖子,都是最简单的形状。
同样,杨家这几位都喜欢穿胡服,不爱穿宽袍大袖,这点宇文素倒是非常赞成。
惟一和父兄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杨文玉还挺喜欢研究吃食,听说了什么新鲜的吃法,总要买来尝尝,或者自己尝试做。有时候,杨文玉还真能做出特别的味道,引得众人经常去他那里吃饭。
暂时就先这些,之后想起来再加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