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宋正文卷第0469章举朝哗然而后赵昀起身,在李萱的服侍下一番洗漱。
恒盛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垂拱殿,大朝会,百官上殿,君王临朝,共商国事。
百官见礼后,便有兵部尚书魏了翁出班上前,他道:“陛下,臣有本奏。”
赵昀看向魏了翁,道:“卿家何事启奏?”
魏了翁回道:“回陛下,而今陛下之新军,朝廷之官军,两军互不统属,调配不易,还请陛下早日梳理两军关系,以正法度军纪。”
大宋的军队架构是枢密院负责调兵,三衙四厢负责统兵,兵部负责后勤,三个部门各自独立,互不统属,谁也没有办法独自指挥一支大军,三部主官全部都要向皇帝负责。
三衙指的是殿前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侍卫亲军马军司。
四厢指的是捧日步军左,右厢。天武马军左,右厢。卫龙马军左,右厢。神卫步军左,右厢。
天下各州各路的兵马,基本都是出自这三衙四厢,而这些兵马被统称为官军。
枢密院,三衙四厢和兵部的互不统属,使得兵权得以三权分立,这一套成熟的指挥体系环环相扣,可以说是最严密的运作体系,自是没有任何问题。
但这套体系到现在已经两百多年了,各个官衙属吏臃肿庞大,什么人都往里面塞,最终使得有职无权者有之,有权无职者亦有之,*****多如牛毛,谁有权谁没权,谁具体负责什么,很多官员自己都说不清楚。
如此现象,使的各部办事拖沓,一道命令下去,到最底层开始执行,往往半年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赵昀当然无法忍受这样的效率,但是赵昀又无法短时间内,将这些部门的官员进行大裁撤。
所以赵昀在刚刚掌权的时候,为了摆脱朝廷兵权三权分立的那一套,便自己成立新军,独立于朝廷之外,归属自己一人指挥。
那新军,指的便是孟共,夏贵,江万载,彭义斌,曹友闻他们统领的大军。
魏了翁身为兵部尚书,虽然只管后勤,但他认事负责,事事都要分的明白。
他自然知道赵昀搞的新军这一套,有利于皇帝集权,赵昀英明,又正值壮年,这也没什么,毕竟整个天下都是赵昀的私产,赵昀怎么折腾都行。
但新军几乎架空了朝廷,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趁着现在没什么大事,魏了翁自然希望赵昀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以免以后新军变成怪胎,尾大不掉。
赵昀听了魏了翁的奏折,闭目思考。
赵昀自然也知道新军和官军存在的问题,各自都有弊端和优势,凭心而论,真要变法,真要改革,最先改革的就应该是军队。
军队各部官员臃肿庞大,导致指挥僵化,混吃等死之辈多不胜数,官员大多都是拿钱不干活的。
靖康年间,金国出兵北宋,金兵一路杀向开封,沿途几十万大宋官军还没接战就直接崩溃逃散,整个大宋百万大军,竟无人前来勤王,最后不过一两个月,堂堂富甲天下的北宋,就灭亡了。
一个富庶的王朝,在没有大的天灾,内部还算安稳的情况下,灭亡的速度竟然如此之快,只怕整个华夏历史也找不到第二个。
若是在军队之中搞改革,行变法,将无用之人全部剔除,无用之部门全部裁撤,那起码要节约一大半的军费,而且战斗力还能提高。
但军队牵扯到的事情往往是最敏感的,稍有不慎,那就是天下大乱,故而赵昀对军队没有动手,而是推行耕地到户法,义务授课法,通过这两个新法来积攒声望实力,至于军队,只能慢慢来。
赵昀缓缓睁开眼睛,对魏了翁道:“卿家所奏之事,朕知道了,然新军官军牵涉之事太多太杂,还需从长计议,朕心中有数,卿家不必担忧。”
魏了翁抬手,道:“陛下,此事关系我大宋江山之千秋万代,还请陛下谨慎处置。”
说完,魏了翁便退回本班。
而后其他朝臣也出班奏对,这些官员说的不过都是些寻常政事,没什么特殊,赵昀全部一一当庭处置了,直到那学部尚书陈隆之的奏本一出,让整个朝廷炸锅,人人惊骇。
只见陈隆之出班奏道:“陛下,臣奏请全国推行火葬,水葬,以节省土地,利于土地多样利用,还请陛下恩准。”
此言一出,朝廷百官人人惊骇,个个不可思议的看着陈隆之,神情严肃。
华夏子民,特别是汉家百姓,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大多便奉行入土为安的理念,这是根深蒂固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且合乎天道人伦,自是无可非议。
火葬虽然也古已有之,但却并不普遍,只在个别地区有,零星分散,远远没有形成规模。
后来随着北宋灭亡,宋廷南迁,人口增长,土地有限,故而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象便越发的突出,以至于许多活着的百姓没有土地耕种,而许多坟头却又占据着肥美的土地,因此,火葬的观念便开始发芽,孕育而出。
陈隆之也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一理念的人,早在赵构建立南宋时,便有官员上奏,言道土地贫瘠,人口却日渐增多,若行土葬,便无故占用大量土地,且一年多过一年,于国于民皆是两难,希望朝廷下旨推行火葬,以节省土地,利于耕种。
不过这样的观念委实是惊世骇俗,大多数人都难以接受,且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违背,如果强行推行,只怕要天下大乱,所以这样的建议便被搁浅,由百姓自愿选择,官府不加干涉。
现在陈隆之旧事重提,不知道他为什么提起此事,目的何为?也不知赵昀会如何处置?
百官肃然,纷纷将目光看向赵昀,期待他的回答。
赵昀对陈隆之的奏本也是有些惊讶,没想到他突然会上这样的折子。
赵昀对陈隆之问道:“卿家何故上这样的折子,可是有何难以解决之事?”
看\理宋\就\记\住\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