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良这样的意气风发,鲁肃并不觉得难以接受。反而是非常的欣赏他。少年人的意气风发总让人感觉朝气蓬勃,只要不是过分的狂妄,所有人都会怀念自己的青春。鲁肃也在董良身上找到了自己前几年的影子。或者说,所有热烈的人,在意气风发的青年面前,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只是鲁肃没有董良那么幸运。鲁肃的意气风发还只是停留在心中的踌躇满志。但是董良的意气风发已经确确实实的是和周郎那样,是一种取得成就之后的意气风发。鲁肃随即笑一笑,颇有期待的语气说道:“让我们拭目以待吧。”董良却笑着说道。“子敬兄却未必有机会能等到我擒拿周瑜。我很少见到被主公招待后,能够不心悦诚服的。”董良看出来,鲁肃的态度并不是那么的抗拒。所以,董良对于刘备能否顺利地招揽到鲁肃感到充满信心。确实,在刘备那样求贤若渴,如沐春风的招待之下,心怀理想的热烈的人,一般都会对他心怀好感。而一些追求名利的人,在刘备这里,虽然未必十分的受刘备的待见,但只要别表现的太过于露骨,求田问舍一般的小家子气,刘备也不会十分的厌恶。而且这样的人可能会对刘备感觉更加的放心。因为刘备的态度非常鲜明。很少会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相比于曹操、袁术给手下做了保证,刘备这里的承诺更加让人感到可信。所以很少有能被刘备招揽而不心动的。要是以前还是那个编草鞋的刘备,可能很难成功。但是现在,刘备已经几乎占据两州之地,今非昔比了。追求理想的人可以和刘备志同道合。追求名利的人,刘备手里也有足够的筹码。董良在这片山林之中停留了三日。潘璋还是被绑缚着,如今也老实了。被归于丁奉看管。别说心里服不服,反正嘴巴是没有那么硬了。丁奉这个家伙,可不会惯着潘璋。潘璋虽然有武力,但是被绑着也无法发挥,只能任由丁奉欺负。丁奉光在身体上侮辱潘璋也就罢了。反而用自己一知半解的学识,天天嘲笑潘璋这个真正的文盲。丁奉在学堂学了一段时间,又跟随着将军身边,被众人督促着自学。他护送幼弟辗转战场之间,非常的受到众人赞赏。刘备和关羽等人,他们都很喜欢丁奉。而董良又那么的看重丁奉,因此,所有人都会督促着丁奉进步。如今的丁奉和算是一个半文盲,但是也足以参加一门考试,成为专门的官吏。而潘璋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很穷,跟了孙权之后才发迹,有钱了,就喜欢奢侈的,大手大脚的花钱。小的时候没机会读书,长大了也不想读书。因此被丁奉嘲讽。丁奉每天看管潘璋之余,都会拿出一本书来翻一翻。随口念一段文言文,就问潘璋懂不懂。潘璋当然不懂。随之而来的自然是丁奉无情的嘲讽和鄙夷。被这样一个毛头小子这样小视,潘璋一方面是恨得牙痒痒,一方面也是臊的脸红。丁奉和潘璋的爱恨情仇,不需多说。鲁肃则是已经被放开了手脚,可以自由行动。虽然说身后还是有两个卫兵一直跟着他。三天来,董良和鲁肃相谈甚欢。探讨了许多关于天下局势的看法,以及刘备管辖地的生机勃勃。鲁肃虽然没有答应投靠刘备,但是也被董良说的挑起了兴趣。鲁肃不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地主,他更加追求的是功名。所以他对于刘备和董良等人在豫章郡的所作所为非常的好奇,且不反感。但是了解了豫章郡的局势之后。他也非常不避讳地向董良表示他们以后可能会遇到阻碍。因为南边这边地广人稀。虽然说道路崎岖耕地狭小破碎。但到底还是能分一分的。但是刘备和董良等人显然不是想要做土霸主的人。他们将来是一定会北上的。甚至说,即便是取得整个扬州,打败孙权,夺得吴郡,那时候他们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土地很多都掌握在地方豪强的手里。董良想要重新划分田亩,无疑是在虎口夺食。平静的海面之下,早已是暗流汹涌,可以预见的将来,一定是一片血雨腥风。对此,董良表示认同,但是并不做过多的担心。说到底,还是拳头最重要。有了拳头,就可以和那些人好好的讲一讲理。只要刘备发展的能顺风顺水,手下握有足够的兵力,那么诸葛亮、庞统、徐庶等人就不需要做什么牺牲和交换。他们可以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华。而这些人自然是对董良的施政方针是表示认同的。有卧龙凤雏的保驾护航,董良对未来充满信心。而刘关张三兄弟,说到底也全都是草根。他们三个人,在整个集团里,也是地位超然。利益是和普通的士族并不一致的。鲁肃在表达了这些担心之余,同时也对董良等人做出来的科举制度表示赞赏和钦佩。这样的行为一定可以让刘备得到天下寒门士子的青睐。普及教育、科举考试、分门选拔,也让普通的百姓有了晋升之机。鲁肃对于这个生机勃勃的集团真的很心动。但是汉朝人总有在骨子里的一股执拗。周瑜一天不死,鲁肃一天不会投降刘备。董良等人在这留了三日,是在等待乐安县的张飞到来。鲁肃手下的五千精锐虽然损失了一部分,但是仍然不在少数。董良手下虽然有两万兵马,但是带着这些人总是进退两难。若是将这些俘虏送回豫章郡,将近五千的俘虏,董良也得分出好一部分人看管。若是将这些人带到太末县,路上跋涉,也浪费时间,同时也怕中间横生枝节。万一让这些人得到机会,做起乱来也不好收拾。所以就派人前去乐安县通知张飞派人前来收拢俘虏。张飞在古田山中得到的俘虏也不少。而且身处在乐安县这个战略重地,也不容轻易离开。因此就派刘辟带人前来收拢俘虏。董良也与刘辟寒暄了一番之后将俘虏交割。鲁肃和潘璋也交到了刘辟的手里,让他送回豫章。送到豫章郡,交给刘备去感化,诸葛亮去调教。董良则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从鲁肃的来路前往太末县。……西陵县外,战火纷飞,杀声震天。赵统按徐庶术的吩咐,带兵来到了江夏郡。江夏郡西陵县外,映入眼帘的就是于禁的兵马。于禁围困在这里好几天了,尝试性的攻打了几次,都被徐盛带兵拦了下来。从随县运来的粮草也是捉襟见肘。于禁还担心在后方游弋的赵云。多少有点想要退兵的意思,但是夏侯惇那里还没有消息传来,夏侯惇还不想放弃。夏侯惇仍然在襄阳的南方吓唬人。他是主帅,他不发话,于禁不好擅作主张,要拦住这里,把钉子插在江夏郡。于禁看住江夏郡,随县切断襄阳与江夏的联系。一定要营造出襄阳城孤立无援的局面,这样夏侯惇在襄阳的南方的声势才能更加的具有威胁。但是西陵县县城之内兵马不在少数,于禁只能勉强的维持局面。本来有黄祖留下的部分兵马,赵云带过来的一些步兵,还有雷绪和陈兰从淮南带来的人。不过,除了徐盛之外,出城野战其他的人都没有勇气对抗于禁。说到底,江夏是黄射的,黄射也是不想冒险。徐盛每天在城头上闲逛。偶尔打退一下于禁的攻击。赵统带着人来到了这里之后。看见于禁的兵马比自己的略微多一些。也是犹豫了之后才决定发起攻击。远远的侦查之后,发现于进军中的士兵似乎是士气不足。想了想,应该是西陵县攻打的不顺利,城里的力量不小。赵统对于城中的其他人不了解。一开始也是在犹豫,攻打之后,城里的人是否会心有灵犀的出兵接应,双面夹击。但是想了想徐盛在城内,只要打出来旗号,徐盛一定不会坐视不管。宗预在鄱阳湖上击败徐盛之后,也是担心自己年轻,未必能压服徐盛。所以自那以后,徐胜是在赵云手下听用。赵统也和徐盛打过不少的交道,知道这是一个有本事有勇气的。两个人的关系也不错。所以赵统就下定了攻击的决心。带领着手下的士兵直接从后方冲击于禁的军营,声势不小。在前面冲击了士兵甩出抓勾,扒开营帐前面的鹿角。两军之间再无阻碍。就短兵相接拼杀了起来。突如其来的攻击确实让于禁有些措手不及,但是于禁的本事在这儿放着,并不会让他惊慌失措。一条条命令从中军传出,很快的,军中阵势就稳固了下来。赵统只在一开始混乱之中占到了一些便宜,烧了几个营帐。随后就很难再占到优势。只能正常的与于禁的军队进行拼杀,互相消耗。于禁从中军大帐出来,登高望远,眼看前方挂着的是赵字旗,心里突然的咯噔一下,他以为又是常山赵子龙。但是打着打着没发现赵子龙的身形,骑兵都不多。没有给自己带来想象中的那种压力,他才缓了口气,想来应该是同样姓赵的将军,但不是赵子龙。看起来敌兵的兵力并不占优势。能和于禁带领的兵队掰掰手腕,也算是很不错了。但即便是总体局势上,于禁略占优势,而且于禁还有骑兵没有出动,但是于禁心里并不乐观。后方来敌袭击,城中的人见到有援军而来,一定会出城夹击。于禁军中的情势很危急。而且既然有援兵的到来,那说明刘备在长江之上,可以腾出手来了。于禁本来就有退兵的想法,见这样的情况,也明白接下来是不能再打了。而且必须赶快撤兵,通知夏侯惇一起离开。趁着刘备无法分身,欺负欺负软弱的荆州还是可以的,但是现在荆州这边有猛将赵云四处搅扰,导致战略目标一直难以实现,如今刘备又腾出手来。于禁和夏侯惇再怎么自信,也不认为自己能同时对付整个荆州和刘备。城外杀声震天。徐盛当然早早发现了动静,赶紧派人通知黄射等人。黄射,雷绪等骑着快马匆匆的赶到城墙边。三步并两步爬上城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黄射气都没喘匀,赶紧问道。徐盛非常欣喜地说道:“城外来了援军,打的是赵字旗,正在与于禁交战。”黄射闻言也是心中一喜。喜悦心情溢于言表。“可是赵云将军回来了?”徐盛摇摇头。“赵将军西北而去,带领几百骑兵。如今看那城外,约莫有数千步兵。应该不是赵云将军,这些兵马应当是从长江之上过来的。”“想来是我家主公击溃了江东兵马,腾出手来帮助我们了。”黄射闻言,也是一阵惊喜。“玄德公果然英雄。击败江东,也算是为我出了口恶气。”“我们是否要出城相助?”黄射的态度表现得很明显。在我军占据优势的时候,他很乐意的放权。他甘心做这些名将的背景,靠着这些名将打胜仗,他也蹭一蹭名声。毕竟他爸爸是黄祖,吃喝不愁,实际地位也有,就是想抬一抬自己在社会上,在人们的口中的印象。就好比后世非常有钱的人,找关系偷个编制渲染一下自己艺术家的身份呢。不过在没有把握的时候,黄射是不敢轻易犯险的。就好比援军没来的时候,他不想让徐盛贸然出击。这可能也是人自私的本性,朋友那里有好处的时候大家一起分享,背锅的时候,还是让兄弟来顶缸。徐盛见他竟然松了口,当即大喜过望。在这城墙上摩拳擦掌了那么久,早就想出城和于禁碰一碰了。在举水的时候被雷绪和陈兰这样的队友拖了后腿。徐盛又何尝不是憋了一肚子气呢?今天我大宝就要扬眉吐气。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
K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