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下达了抚慰诏书,表示当然是选择原谅他啦,安抚魏州自范延光以下全部军民。范延光率领部下身穿素服在营门外跪接诏书。范延光派节度副使李式来汴州觐见,奉表请罪,并进贡玉带一条。石敬瑭任命刘处让暂代魏州军府事;降制恢复范延光的一切官爵,并按投降协议将他移镇到郓州。读史籍原着有非常多的乐趣,比如我最喜欢读大事件之后的诏书、制文。原因如下:首先,这些文章是虽然是以皇帝的名义下发,但实际的作者则是翰林院的翰林大学士、知制诰们,也就是说,是当时全国顶尖的作文高手,一流的水平。因为是要以皇帝的口吻下发,所以自然不能太三俗,无论是文笔还是意境,都要符合大雅、正能量。所以这些文章往往是境界高、文笔佳。其次,这些文章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也许第一印象是晦涩难懂,那是因为“我们”孤陋寡闻。因为这些大才子往往引经据典,浓缩干练,一般都是四六句的排比对仗,而且符合一句一典,四个字中浓缩这一个典故,我们前文分析过一篇诏书,四个字中居然隐藏了两个典故。如果对传统文化、经史子集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当然不知所云。而一旦读懂,就会拍案叫绝,为古人所折服。最后,则是“我就静静地看着你装b,”看着古人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如今发达的网络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一个普通中学生就能读懂。而在当时,皇帝身边是需要有几个专门负责“翻译”臣子奏章的人,比如明宗李嗣源设置的端明殿学士。否则,他真听不懂大臣在说什么,也不知道翰林学士让自己在说什么。且看石敬瑭给范延光的赦免制书:“顷朕始登大宝,未静中原,六飞才及于京师,千里未通于怀抱。”——我刚登基,天下民心还不稳。爱卿有点儿小想法,也很正常嘛,不要过分自责的啦。“楚王求旧,方在遗簪;曾子传疑,忽成投杼。”——涨姿势了,上下两句,分别用了“楚王绝缨”和“曾母投杼”的典故。上一句,说的楚庄王一次宴请群臣,忽然一阵风吹过,把照明用的蜡烛吹灭,屋里一片漆黑,有位爱妾向楚庄王告状,说群臣中有人趁着黑灯瞎火,对我动手动脚,我灵机一动,把他的帽缨扯了下来,等点上灯之后,你看谁的帽缨断了,就弄死谁。楚庄王听完,立刻下令,让所有人把帽子都摘了,然后再点上灯,欢宴如旧。根本不去追究此事。三年后,楚国与晋国交战,有位将军异常英勇,每次大战都冲锋在最前面,最终使得楚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楚庄王找来这位将军,表示自己非常疑惑,说我从来没有特殊厚待于你,你为何如此奋不顾身呢?那位将军低下头,坦诚而愧疚地说道:“我就是三年前的那个咸猪手……”为了报答楚庄王当年的网开一面,他愿意肝脑涂地,以死报效。下一句,说的是曾参的母亲听到了流言蜚语,说他儿子在外面杀了人。一个人说,她不信,两个人说,她还是不信,若如其实地继续织布,可当越来越多的人这么说的时候,曾母终于信了,于是扔掉机杼,翻墙而逃。石敬瑭把自己比作楚庄王,而把范延光比作那位将军。虽然你有劣迹前科,但我还是饶恕你,希望你以后也能痛改前非、再图报效;同时向他说明自己完全相信你,不会“三人成虎”,咱俩都别相信三人成虎,不要理会流言蜚语。虽然对范远光既往不咎,只是做了移镇处理,但朝廷一定要剪除范延光羽翼,防止他在郓州继续搞事情。于是,将范延光全部故吏门生悉数提拔到其他地区,做刺史、团练使、防御使等,使得郓州范延光成了光杆司令。在这一批得到封赏、遣散的人员名单中,有一位叫李彦珣的,被任命为检校司空、坊州刺史,受到了广泛质疑,石敬瑭左右近臣力劝石敬瑭务必将此人诛杀,因为此人属于“十恶不赦”。李彦珣是邢州人,是本地政府的一名临时工,“素无检节”,原本就是一个不要脸的臭流氓,李嗣源曾坐镇邢州,李彦珣阿谀谄媚,收获了李嗣源的好感,李嗣源即位后,将其提拔,后来安排他出访东川。刚一入境,他就因行为不端而惹怒了东川节度使董璋,董璋抓捕他的一名随从,李彦珣大为恐惧,连夜逃回。后来东川董璋叛变,李嗣源就任命李彦珣为步军监军,跟随石敬瑭攻打董璋。李从珂时期,迁为河阳行军司马。张从宾自河阳谋反时,李彦珣从贼附逆,参与了张从宾的叛乱。张从宾失败后,李彦珣逃到魏州,加入了范延光的叛乱,范延光任命他为步军总监军,安排他指挥守城。杨光远探听到李彦珣是邢州人,他的老母亲尚在邢州,于是派人把老太太从邢州请到魏州城下,让她老人家劝降叛逆的儿子。然而李彦珣这小子“素不孝于父母,在乡绝其供馈”,早就不履行赡养义务了,朋友、同事们全都鄙视他的为人。“哎哟,我看不清,你从哪儿弄来一个老太天,想骗我啊?”“你连亲妈都不认识了?”“近一点,再近一点,对对对,再往前来点儿……好嘞,就这儿!”李彦珣忽然拉弓放箭,一箭射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好啦,我看你们还有什么招。”两军将士全都呆住了,好个叛逆贼子,光天化日之下、两军对垒之前,亲手射死亲妈……如今,石敬瑭不但赦免他,还让他当市长……群臣义愤填膺,表示弑母之罪,罪在不赦,这种畜生不杀不足以振朝纲,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
K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