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弹劾徽王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隆万盛世最新章节     
    紫禁城就是北京城的中轴线,承天门外一条长长的直道尽头就是大明门,如果继续往外延伸的话,则是内城城门正阳门。

    承天门外的直道,刚好把大明朝重要的衙门官署分成东西两块。

    东边的衙门自然就是靠着东长安街,西边的衙门则是临的西长安街。

    翰林院是位于东边官署集中区的最外围,上下值倒是很方便,不过今天对魏广德来说就稍微远了那么一点。

    通政司位于西长安街,背靠着五军都督府,站在衙门正门外就能看到奉天门。

    把通政司放在这个位置,自然是为了让通政司能够最快的速度把奏疏送入皇宫呈交皇帝御览。

    通政司全称是通政使司,其长官为通政使,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

    明初丞相的权力甚大,对中央各部门有统属关系,并有权在皇帝处理奏疏之前审阅奏章,选择其中部分上呈。

    这样的环境下,朝廷各衙门实际上是听命于丞相,也就是胡惟庸。

    忍无可忍的朱元章处死胡惟庸,废除了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

    然而失去中书省对奏折分类处理后,皇帝每天面对如山般杂乱无章的奏章日渐崩溃,终于在洪武十年七月设立通政司专管奏章。

    通政司的职权是拆分丞相的整理、递交各类奏章给皇帝的权力,承担起“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章奏,实封建言,陈情伸诉及军情声息灾异等事”的重任;在常朝理政时,通政司长官通政使要向皇帝禀奏朝中各种事务;议大政、大狱以及会推文武大臣时,通政使均有资格参与。

    通政司在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一直受到朝廷重视,因为它是皇帝掌握治下官场风向的重要途径,一有风吹草动必然会从通政司开始。

    明初,通政司的职权应该说还是很大的,特别是长期面对皇帝,除了正常的奏本递交外,遇到突发事件通政使往往还会直接觐见皇帝上交紧急奏疏。

    但是到了英宗九岁即位以后,朝政大权落入内阁三杨手中,通政使失去了单独觐见皇帝进行奏报的权利,只能依附听命于内阁,此也逐渐成为常例。

    杨荣以圣体安康为由,又干预常朝时通政司上奏之数,言每日早朝,只许言事八件,且需事前禀告内阁知悉。

    之后的大明朝皇帝怠于政事,很少批阅奏章,一切交由内阁和司礼监,通政司地位更是每况愈下,逐渐成为摆设。

    清朝沿袭明朝的一套,通政司制度也被保留,只是江湖地位低下,成为朝臣眼中的冗余部门,戊戌变法时被康有为梁启超斥为无用部门的典范,清末新政时遭到裁撤。

    不过现下这些对魏广德没有影响,今天他就是要送奏疏进通政司,进入传入内阁和西苑去的。

    现在的通政司通政使是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只是这个时候赵文华可不在京中,而是第二次去了浙江指挥剿倭战争。

    魏广德先在翰林院大门处签到画押以后,进径直回到自己的公房里坐了片刻,拿出准备好的奏疏和状纸仔细看了一遍。

    昨晚他就看了不知道多少遍,反复推敲文中措辞,力求无错。

    在奏疏里,魏广德详细述说了路遇告状的耿安之事,并将附耿安状纸也写入奏疏,就是避免被人抽走或是掉包。

    虽然陈矩说朝中应该没有徽王的人,但是魏广德还是做了防备。

    喝了半壶茶,他这才起身施施然走出公房,出了翰林院往通政司走去。

    沿着西长安街往东走,右边巍峨的奉天门逐渐清晰起来,楼上楼下一如往昔站立着大量的侍卫,和半年前殿试一个样子。

    半年前,他还只是一个平民,或者说是有功名的读书人。

    半年后,他已经是一个芝麻小官了。

    而现在,他要博的自然就是获得更大的权利,好让自己在大明朝过的更好一点。

    魏广德不会去做让嘉靖皇帝不高兴的事儿,那不是正值而是愚蠢,至少在没有胜券的情况下绝对不会去做。

    魏广德已经想好了该怎么在这个大明朝安稳的生活下去,就好比对海瑞,这是魏广德记得为数不多的嘉靖朝名人。

    海瑞上了个“嘉靖嘉靖,家家皆净”的折子,具体叫什么魏广德不记得,只知道嘉靖皇帝看过后就吼着要杀他。

    当然,最后还是没杀成。

    对这事儿,魏广德就想好了,一开始他是不会有任何作为的,那会儿嘉靖皇帝正火大,就算知道海瑞最后死不了,也不能在气头上去求情,那是自己找刀子挨。

    还是等嘉靖皇帝气消了再上书求情,只要把握好时间节点,才能把利益最大化,博个直名。

    这也是魏广德掌握的,为数不多可以利用的机会了,他是绝对不容有失的。

    现在这次弹劾徽王,虽然魏广德不知道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徽王是否会因此倒台,但是他只希望能够达到他的目标,那就是混一个都察院的官牌子就好。

    有了御史牌子,以后自己的官威应该会重很多,至少当初如果自己是御史的话,刘大章就不敢反对自己的意见,只能对自己唯唯诺诺。

    到了通政司大门外,魏广德没有犹豫径直往里走,门外差役自然也是不会拦住,这里是通政司。

    进了大堂,这里是官员递交奏疏的地方,不过今天这个时点貌似没什么人,魏广德进屋的时候就看见里面空空荡荡的,只有他一人来递奏疏。

    “哟,魏大人来了。”

    魏广德现在在京城官场也算小有名气,就算之前不认识他的人,在魏广德从宣府回京后也都找机会跑翰林院来认认人长的啥样。

    而说话之人则是通政司右参议黄大成,其他就是几个书吏在一旁伺候了。

    “黄大人。”

    魏广德急忙拱手,到这里来的,不用说也知道是递交奏疏的。

    按程序,官员递交奏疏后,通政司会给他一张条子,记录上奏时间和接件之人的名字,还有奏疏的主要内容。

    魏广德递上自己的奏疏,就安静的站在一旁不多言语。

    这里,魏广德上次已经来过一次了,是被封赏后上的谢恩折子。

    不过那份折子在魏广德看来算不得奏疏,就是一个程序化的东西,受到皇帝嘉奖就要谢恩。

    自己这次来此,递交的弹劾奏疏,在魏广德看来才是言之有物的东西,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奏疏。

    黄大成接过魏广德奏疏翻开,里面的状纸就映入他的眼帘,心中诧异,不过也快速浏览了状纸,随即又看了魏广德的奏疏。

    冲击力有点大。

    魏广德这是又开始弹劾人了。

    好吧,在魏广德进门的第一时间,其实黄大成心里就是有这么一个预感。

    黄大成看到的魏广德第一份奏疏,自然就是由翁溥转送的,弹劾右都督,宣府总兵官刘大章的奏本,从七品小官弹劾从一品武将。

    再看手中这份奏本,升级了,真的升级了,这次是以七品芝麻官弹劾超品的亲王,还是被当今嘉靖皇帝极为宠信的徽王。

    这魏广德胆大如斯。

    嘉靖皇帝在西苑的事儿,现在只是在和皇帝身边内侍有联系的朝廷官员中有传播,对于大部分官员来说,他们还不知道皇帝曾经大骂过徽王。

    在他们的印象中,依旧认为徽王是极受嘉靖皇帝信任的臣子。

    其实大多数京官,在宫里或多或少都有人脉关系,只是这些关系大部分都不是在皇帝身边的内侍那里。

    宫里边的消息传播速度很快,但是也没有快到瞬息间就满紫禁城乱飞的程度。

    而在皇帝身边的内侍也懂的分寸,除了极个别的渠道会知会一声外,大多只会在过上一段时间后才传播开来。

    进而由内侍们口口相传,最终让外朝的文武百官普遍知道。

    在这个时候,也只有在嘉靖皇帝身边安排有眼线的官员才知道徽王已经失宠的信息。

    不过对于那些官员来说,弹不弹劾一个亲王,对他们的仕途来说可有可无,所以大多并没有采取动作。

    能够和皇帝身边的近臣建立联系,自然不会是朝中普通官员,至少也得四品往上走才行。

    像通政司参议这样的五品小官来说,自然是门都没有。

    不过他们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受理官员奏疏的时候,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官场风向变化。

    只要在魏广德之后再来两、三本弹劾徽王的奏章,机灵的他们就明白是代表什么意思了。

    只是这个时候的黄大成看完魏广德的奏本后,脸色毫无表情,按部就班写了条子收下了魏广德的奏疏。

    魏广德接过条子看了一遍,就折好放入怀中,冲黄大成拱拱手谢过后才转身离开。

    在他转身的一刹那,黄大成之前还古井无波的脸皮微微抽动,用看白痴的眼光看着魏广德离开的背影。

    对于弹劾徽王不法之事的奏疏,其实通政司并不是没有收到过。

    从第三任徽王朱厚爝献媚嘉靖皇帝获得宠信开始,他就在下面为了自己的朋友诬陷过一些地方官员,进而遭到来自地方文官和都察院御史的多次弹劾。

    不过这些奏疏到了通政司,送交到内阁之后,大多无果而终。

    时间长了,大家也看出来点什么,徽王背景有点大,告不倒。

    现任徽王朱载埨和他老子一样,投嘉靖皇帝所好,又是举荐方士,又是进献丹药,然后被文官们又是一通弹劾,自然也没有什么结果,人家亲王位置还是稳稳当当的继续做着。

    所以,在京官们看来,这徽王还真动不了他。

    久而久之,也就没人再去关注徽王的不法之事了,告不倒,继续盯着不过是徒费时间。

    黄大成没想到,今天自己手里居然接到了弹劾徽王的奏本,稍作犹豫后,看着魏广德已经出了通政司大门,他就起身,手里拿着魏广德的奏本往衙门里面走去。

    他当然不会帮着徽王做什么事儿,可是得先给自己的上级左、右通政大人们说一声,现在衙门里通政使赵文华不在,衙门事务就是左参政在署理。

    交不交,什么时候交,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隐瞒不报自然是不能,只是看什么时候提交到内阁去处理,是否需要单独送到某位大人那里。

    “弹劾徽王?”

    “是的大人,魏广德这是第一次弹劾成功,就自以为状师第一了,嘿嘿.....”

    “别管那么多,按章办理,送内阁去吧,不管是谁处理和咱们没关系。”

    “是。”

    魏广德在奏本在通政司没有掀起多少风浪,仅仅是几句对话就解决了他最担心的问题。

    在魏广德以为,徽王这样的人,再怎么狂妄怕也知道当朝除了皇帝就是严阁老牛逼了,难道不知道给严家送送礼,保个平安?

    魏广德最担心的就是被严世番压下奏疏,严嵩不管收没收徽王的好处,他都不会刻意压下奏疏,只是会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处理。

    而严世番胆子要大得多,而且收钱办事的名声也是声名远扬,魏广德以为徽王是会请托严家照拂的,毕竟他徽王确实屁股不干净。

    不过让魏广德失算的是,徽王还真没和严家有什么牵扯,或许在徽王朱载埨看来,自己只要处理好和皇帝的关系就够了。

    他是亲王,只有嘉靖皇帝才能定他的未来。

    严家权势滔天,那也只是针对文官而言。

    只要嘉靖皇帝对他宠信依旧,不管文官怎么弹劾他,他堂堂大明朝亲王,朱家王孙,还怕这些人吗?

    魏广德的奏疏在中午就被和其他奏疏一起送到了东阁,经过书吏的简单筛选后分别送进了严嵩和徐阶的公房里。

    魏广德的奏疏被送进了徐阶房中,下午翻阅奏疏时,很自然就被徐阶看到了。

    只是徐阶并没有直接在条子上做任何批示,而是拿起奏疏就去了严嵩公房。

    严嵩在看完魏广德的奏疏后,沉默片刻,开口对徐阶说道:“找惯例,有司查核即可。

    记得前些年弹劾徽王的奏章有不少,只是近些年没见到了,呵呵.......

    反正无非就是留中,咱们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阁老说的是,是我多虑了。”

    徐阶在一边小声说道,随后拜别严家父子回到自己公房进行票拟,此事就算完事儿。

    其实徐阶也是分不清楚严家和徽王是否有联系,所以看到魏广德的奏疏后第一时间先送到那边,既然严家不管,他照章办理即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