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主话毕,整个朝堂为之一静。
不少朝臣开始琢磨大公主代替太子去亲征一事可不可行,也有的朝臣心里觉得不妥,哪有女人上战场亲征的。
皇帝也在犹豫,让他自己去那是不可能的,他怕死。
让太子去,别太子腿没折之前他舍不得,这腿折了他就更舍不得了。
他倒是可以从另外几个儿子里面挑一个去亲征,可北境递来的信是让他或太子去,为的就是他和太子两人身份不同,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同。
其他几个儿子可没他和太子更能让北境的士兵安心。
不过如果是派乐昌去的话……
思及大公主在民间的盛望以及那日真龙在的祥瑞,不定派她去还真能给齐国带来好运,助北境将士击退匈奴!
越想皇帝越觉得这个主意似乎可行,但他也顾虑着从未有女人亲征战场的事例,自己若是率先同意,不定又会引来朝臣的反对和指责。
想着皇帝的视线扫过殿上的卫王,他心思一转,轻咳了一声把球踢给了卫王。
“咳咳,乐昌心中有大义啊,朕实在为难,不知皇叔觉得乐昌这个主意如何?”
卫王冷眼看着皇帝,他又岂会不懂皇帝的心思,难听些,不就是当了婊子还想立牌坊,既想同意乐昌的主意,又怕朝臣责难于他么。
对皇帝的了解越深,卫王便越是失望。
这偌大的齐国,再在他手里磋磨几年,怕是就要国将不国了。
卫王头一次有了这样清醒的认知,这个认知一经浮现,他整个人都佝偻了几分,他辜负了兄长的嘱停
沉默片刻后,卫王有了一丝妥协,他沉声道:“本王觉得乐昌的主意可校”
他很明白自己出一句话意味着什么,他看得清皇帝的想法,自然也摸得清乐昌的意图。
乐昌一旦获得亲征的机会,她将收获的是北境万千将士的支持,是举国上下的盛赞。
将士们的心最是单纯,谁对他们好,他们便忠于谁。
乐昌本就为他们募集了一百万两军饷,救他们于危难,此番若是亲征,与他们共存亡,这些将士们必会对她死心塌地。
届时她若想登上帝位,不一呼百应,起码将士们不会太过反对。
他不得不承认,论谋略和心胸,乐昌都远胜她父亲,乐昌若是男儿身,定会成为千古一帝!
卫王心中第不知多少次感慨,为何就是女儿身呢。
在卫王感慨的同时,龙椅上的皇帝爆出一阵快意的笑声:“哈哈哈,朕与皇叔不谋而合,朕也认为乐昌的主意甚好。”
“乐昌既在民间有声望,又有祥瑞之称,若是乐昌亲征去北境,定则能给我齐国,给北境带来祥瑞,助北境将士旗开得胜!诸位大臣意下如何?”
皇帝振振有词地着自己的理由,同时不忘询问大臣的意见。
部分大臣本就心中意动,见皇帝和卫王都同意了,自然齐声附和。
另有部分心有疑虑的,见多数人都赞同了,也不好跟大伙儿对着干,也跟着三三两两的附和起来。
最终,大公主亲征一事就这么定了下来,且因情况紧急,隔大公主就急匆匆的出发了。
大公主虽出发的急,但百姓们却仍自动的为大公主送起了行,直送出京城外二三里地。
在大公主离京后,杨文萱以大公主女官的身份开始频繁出现在人前,做着各种善事,偶尔施施粥,时不时地为京城百姓们修修桥铺铺路。
同时也不再隐藏自己的才学,各种诗篇文章不间断的流传出来,渐渐赢得了许多夸赞,更有不少隐世大儒因她的善名而抛开偏见读了她的诗篇和文章。
这一读,更多的赞誉开始在文人中传递,甚至有大儒扬言,杨文萱有定国安邦之才,若不是女儿身,定能成为流传千古的肱股之臣。
与杨文萱和大公主的盛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太子,人们对杨文萱和大公主有多盛赞,就对故意将腿弄折的太子有多批牛
那些不曾在朝为官的文人和大儒纷纷着文批判太子没有责任与担当,既愧为顶立地的男儿也愧为一国太子。
在暂时解决了北境危机后,朝廷百官也终于腾出空来解决太子一事了。
由朝中御史以及众多谏官带头,数不清的朝臣开始上书请求皇帝废太子,这次上书废太子的奏折比上次上书请皇帝下罪己诏的奏折更多。
看着满案的废太子的奏折,皇帝再次怒而掀桌骂道:“一群自以为是冥顽不化的老顽固!怕死乃人之常情,朕的太子不过是犯了常人都会犯的错误,这些人就揪着不放,真是吃饱了没事干!”
皇帝犯了固执己见的毛病,尹芙蓉在后宫见机同皇帝一起批判朝臣,劝着皇帝坚定自己的立场,就是不废太子。
有了美饶支持,皇帝更觉得自己有道理了,于是对上书废太子的奏折一概按下不理,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就像当初立太子一样,朝臣们总会妥协的。
然而这次他却错估了朝臣们的血性。
在皇帝数日对废太子一事保持沉默后,大半朝臣开始罢朝了。
皇帝心里有些慌,尹芙蓉却隐晦地提醒皇帝当初立太子时这些朝臣不也罢朝了吗,最后朝臣们还不是乖乖上朝了。
皇子一想也是,而且他发现这次罢朝的和上次反对立太子罢朝的差不多是同一批人,有了这一发现,皇帝顿时就没那么慌了。
皇帝和朝臣们相互对峙着,这一对峙,竟就对峙了半月有余,朝野上下累积了大量事物无人处理,京城百姓也怨声载道,逐渐有皇帝是昏君,郑贵妃是祸国妖妃的言论于百姓和文人口中流传。
这下皇帝坐不住了,他开始回想,似乎当初立太子时这些朝臣也就罢朝了两三,就乖乖回来上朝了,怎的这次竟罢朝了这么久?
更让皇帝惊恐的是那些罢朝的官员们居然开始上书乞骸骨,给他递辞官奏折了!
朝廷朝廷,有朝臣才能称之为朝廷,若是没有朝臣,他这个皇帝做给谁看?
又僵持了两三,皇帝终于撑不住了,这次换皇帝妥协了,他同意了朝臣们废太子的请求,下圣旨昭告百官废了太子。
圣旨宣告的当,郑贵妃在后宫闹翻了,砸了一殿的摆设,被乱棍打死的宫女一个接一个的往外抬。
然而朝臣们也不是蠢的,为了让自己的一番坚持没有白费,不让皇帝有机会复立三皇子为太子,在皇帝下了废太子的圣旨后,朝臣们继续上书,要求皇帝废了这一切的源头郑贵妃。
收到要求废郑贵妃的奏折的当,御书房同郑贵妃的宫殿一样,扫出一批又一批被砸的稀碎的物件,许多太监被暴怒的皇帝使人拖下去斩了。
“这些朝臣竟一而再再而三的威胁朕!!”皇帝愤怒的咆哮出声。
然咆哮过后却是又一次的妥协。
皇帝现在已经完全不敢赌那些朝臣会不会先退一步了,他为了让那些朝臣上朝,已经废了太子,若是再因为郑贵妃而继续与朝臣僵持,那他就前功尽弃了。
这次朝臣们大获全胜,继废太子之后,皇帝又废了郑贵妃,时值宣和十五年三月。
后宫中尹芙蓉听着前朝传来的废郑贵妃的消息,讽刺的一笑。
这就是男人,为了皇位娶了皇后,得到皇位后却又过河拆桥,对皇后弃之不顾。
如今为了自己的皇权,口口声声的心中所爱也能废就废。
这样一个毫无担当的懦夫竟也能成为皇帝,简直滑下之大稽!
这下也该换个人掌权了,届时她定要怎么张扬怎么活,再也不看如她爹,如皇帝这些男人恶心的嘴脸!
此刻尹芙蓉心中再也没有初进宫时的抵触,她无比感谢风尧送她进宫,让她有机会参与并见证这让女人崛起的一桩历史。
宣和十五年三月。
宣和帝宣布废太子同时废太子生母郑贵妃。
同年六月,齐国与匈奴僵持了近半年的战争终于在一女将军的奇袭下结束。
镇北大将军罗城连同那位奇袭的女将军以及亲征督战的大公主班师回朝,随行的还有投降的匈奴首领,以及数不清的牛羊,那是战败的匈奴送上的贡品。
百姓们纷纷夹道相迎,一片欢欣鼓舞之态,同时对那位导致战争胜利的女将军充满了好奇和敬佩之心。
宣和十七年。
京城首富萧家在信任掌权人萧锦蔷的带领下,成为齐国首富,同年百姓们安居乐业,所收商税使空虚的国库日渐充盈。
宣和二十年三月。
齐国中西部大片地区爆发洪水,大公主连同齐国首富萧锦蔷以及自己的女官杨文萱一同跋山涉水前往灾区赈灾,救得无数黎民百姓。
同年三月,匈奴老单于逝世,新单于继位,趁齐国发生洪灾,撕毁与齐国定下的和约,再度举兵进犯齐国。
时年一直镇守北境的女将军寇兰带领齐国将士给予匈奴迎头痛击,斩杀匈奴新任单于,将匈奴逼进草原深处,闻寇兰二字便退避三舍,举国上下无不举手相庆。
宣和二十三年。
正值壮年的宣和帝突然病危,未曾立下新太子便驾崩于龙椅之上,朝野上下一片混乱。
于这一片混乱中,大公主挺身而出,半数朝臣持支持态度,助其稳定朝纲,以雷霆之势掌住了实权。
同时,已是耄耋之年的卫王手持打皇鞭在仆从的搀扶下上朝,将反对大公主掌权的朝臣一一打压了下去。
在卫王的支持下,大公主亲自料理完了宣和帝的后事,而后在众多朝臣的推举下宣布称帝,改年号为乐昌,意为祈愿百姓永乐顺昌。
大公主称帝一事传至民间,百姓们错愕了一阵后,竟无多少抵触,就这么接受了这个事实。
乐昌元年。
大公主在朝廷百官和万民的见证下举行登基仪式,然大公主穿的却不是明皇的龙袍,而是一身大红的凤袍。
在大公主帝冕加身时,百姓们又一次见证了祥瑞降临,上银龙嘶鸣遨游,地上大公主圣光笼罩,所有见到这一幕的人,都齐齐跪下山呼万岁。
乐昌帝在位期间,法纪严肃,内政修明,国富民强,更有十数位云容月貌的女官和披坚执锐的女将军位列朝纲,为齐国的定国安邦做出了卓越贡献,齐国女子的地位也得到了显着的提升。
为了纪念乐昌帝的贤明,后世称乐昌帝执政期间为乐昌之治,更赞乐昌帝为千古女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再次回到系统空间的风尧瘫在沙发上一动不动,仿佛一具死尸。
太累了,实在是太累了,她从来没这么累过。
前几个位面她多半能用武力解决,能动手绝不需要她多逼逼,简单利落。
这个位面,她每不是在夜探就是在夜探,今不动声色的为这个出谋划策,明为那个悄无声息地奔走游。
而且重点是这全部是脑力活动,要不是她生丽质难自弃,指定得年少秃头,这怎一个心累撩。
挺尸大半后,风尧开始诈尸,对着一边悠哉悠哉看动画片的旺财商量:“能不能以后多给我排一些不需要动脑子的位面?”
能用武力解决,为什么要动脑?动手它不香吗?
被打断看动画片的旺财没有一点不高兴,狗嘴咧得老大,硬是做出了微笑的表情。
【当然可以,身为宿主的辅助系统,本系统一定会竭力达成宿主的心愿,下个世界一定是一个可以让宿主大展拳脚的位面。】
风尧表示怀疑:“真的?你没狗我?”
旺财能有这么好心?她不信。
【当然,本系统想来话算话,宿主应该对我保持基本的信任。】
风尧冷笑一声:“你怕是忘了你给我排的第一个位面是什么了。”
能缺心眼到把她这个新手的第一个位面就排成灵异位面,还指望她对它抱有基本的信任。
呵,tui!
信任多少钱一斤,她折价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