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小千户0808皇上,请便吧!萧文明辛辛苦苦使了一招调虎离山之计,已经成功了百分之八九十了,却因为皇帝的胆怯而功亏一篑,让这一次的行动变得毫无意义,反而让康亲王变得更加警惕,更加小心。
康亲王赵希不再贸然出击,而是赶忙做了几件事情,进一步巩固洛阳的城防体系。
首先就是将洛阳城墙破损的部分重新修补起来,洛阳城墙毕竟厚重高大,萧文明的炸药虽然威力惊人,炸出了一道足以让大军通过的缺口,但这一个缺口说到底,也不过是漫长城墙上的一个小疮疤而已。洛阳城中又是有人、有钱、有物,康亲王只用了一天的时间,便让人将这个缺口堵了起来。虽然临时修好的城墙,坚固程度远远不及原先的,但也足以阻碍城外的军队的进入了。「
第二件事情,便是继续聚集军队、积攒粮食和物资,甚至不惜搜刮关中地区还被康亲王所控制的百姓,短时间内让洛阳的库存更加丰富——根据萧文明和戴松的推测,洛阳城中现在积累的军粮,足够城内的军队和百姓吃上两三年的!
有了这两件事情打底,康亲王又觉得自己能行了。
并且他在土山之战中已经发觉,朝廷官军除了萧文明挥下的几支极其强悍,确实无法战胜之外,其余不过是老弱病残而已。
就这些垃圾战斗力,当初就打不过他康亲王,现在同样打不过!
于是一改几天前只知道困守城池过于消极的战略,开始派出小股部队四处袭扰。
能打得赢就是好事,打不赢大不了返回洛阳城,把门一关也就安全了。
总体而言,康亲王的战略就是耗着,看谁耗得过谁!
乍一眼看,他这样的做法很不明智,因为康亲王手里不过区区一座洛阳城而已,再加上半个关中以及山陕道等小部分地区。
而朝廷现在控制着整个江南,潼关以东也基本落入了朝廷之手,体量是康亲王的好几倍,以小博大如果不能出奇制胜,而仅靠实力之间的互相对比消耗,那不过就是在等死而已。
三国时的诸葛亮就是不愿意等死,才要锐意北伐;等诸葛孔明一死,蜀汉失去了进取心,随后几十年的历史,也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苟延残喘。
这样浅显的道理,康亲王不会不懂,他只不过是在等待一个时机而已,只要时机一到,他便能扭转整个局面。
但是这个时期他也只能等,而很难去促成,就只能选择和萧文明以洛阳城墙为界进行军事斗争了。
萧文明倒也不是不可以和康亲王对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关中的兵力,他是及不上康亲王的,这还得攻打坚固的城池,就必须征调大量的军力以及物资进关才可以。
从千里迢迢的江南调集人力物力,劳民伤财,但是仗打成这样也没办法了。
这不是萧文明一贯的作风,他总是喜欢积攒起一定优势之后,就疾风骤雨地打败对手——打成这样的烂仗,他心里当然不高兴,就时不时地去找皇帝撒气。
皇帝现在学乖了,跟萧文明说话总是和颜悦色、异常客气:
萧文明在心中冷笑一声,暗暗骂道:你倒也知道,就是这事儿到底应该怪谁?你心里应该有数吧!
萧文明心里是这样想的,但说出口的话肯定要委婉一些:
皇帝被
噎了一口,寻即又提出了一套新的概念:
这话把萧文明说得一乐,不管皇帝是不是真心实意吧,但是能有这样的觉悟,或许他这一年的苦也没算白吃。
萧文明捧了皇帝一句。
皇帝立刻顺坡下驴:
一个造反的王爷投降了以后还能继续当王爷,这就不是笑话了,简直就是神话,甚至可能是童话……
说出这种话的人,本身就显得幼稚,不管能不能说服对方,反正说话的人自己应该是把自己说服了。
这时的萧文明只觉得皇帝可笑,用一种逗傻子的心态对他说道:
最后这半句话带着明显的讥讽的意味。
但皇帝却似乎没有听出这一层味道,居然还在庆幸:
说完这句话,萧文明便退出了皇帝的行辕。
这件事情微不足道,萧文明并没有放在心上。
对他而言,整理从江南过来的军队和物资才是更重要的事物。
江南那边有的是萧文明,可以绝对信任的,并且极有才能的属下,在他们的组织之下,江南的海量物资,便如同长江的江水一样,源源不绝地通过运河运送过来。
从江南运送物资最经济实惠并且高效的办法还是走水路,让物资和人员在运河边上登船上岸,然后满载的漕船便可以经过运河,抵达洛阳城下。
而萧文明这边只要采取军事行动,投入主力部队,想办法拿下洛阳城郊的漕运码头就可以了。
只可惜江北运河年久失修,又经过了这一场为期一年多的战乱,江北运河不少地方都已淤塞拥堵,无法行船,同江南的水路沟通也就此被打断了。
因此萧文明的物资只能通过水路运到长江边上,然后就要立即卸船,走陆路经潼关再送到洛阳城外。
劳心费力不说,路上的损耗也极大,属于是事倍功半的那种。
今日又有一堆物资送到了前线,原本这是稀松平常的事,可当时的戴松却兴冲冲地跑了过来,对萧文明说道:
萧文明正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正在打瞌睡,伸了个懒腰,缓缓站起身来:
戴松一边说,一边脸上洋溢出了微笑的表情。
戴松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身经百战、城府颇深,萧文明也猜不透他微笑的背后是什么意思——不过相信戴松是绝对不会害自己的。
因此虽然是接收物资的小事,萧文明也肯亲自走一趟。
等到了地方萧文明才知道,戴松叫自己去可不是为了迎接这一批的物资,而是迎接押送物资的人——而这一位押粮官,正是萧文明亦师亦友的好朋友温伯明!
萧文明大喜过望,却又觉得很怀疑:
温伯明现在几乎掌管着整个朝
廷在江南的政务,几乎比宰相的权力还大,更是应当日理万机,忙得不可开交,哪有空为了区区一笔物资,就亲自来江北走一趟的道理?
没想到萧文明猜错了。
只见温伯明淡然一笑:
原来温伯明才华横溢、办事干练,萧文明离开江南的这大半年时间,北江朝廷中枢以及江南山东等地的官场,已经被他彻底荡涤了一遍。
那些官员只要是能力不足或者品行有缺点,全都被他撤换下来,这其中既包括朝廷原有的官员,甚至还把手伸向了萧文明新任命的一批官员。
也就是温伯明既有萧文明的支持,也有萧文明的信任,并且还是已故的宰相卫玉章的关门弟子,具有无可匹敌的政治资源,所以才能大刀阔斧地进行这样的重新梳理,否则势必要形成新一轮的党政。
就像崇祯皇帝死后的南明一样……
被温伯明这样一折腾,效果也是显著的。
他更换上去的官员大多是贫寒的书生,书生意气尚未消退,还有心替国家替百姓做些事情,最关键的是没有背景,也尚未染上迂腐的习气。
一时之间江南官场为之一新,是大齐开国以来仅见的清明场面。
整顿好了吏治,民生当然也大有改观,一切百业待兴、生机勃勃!
再加上现在虽然是战争状态,但是萧文明并没有搜刮江南以获取军饷,而是控制战争的规模,以临海屯为中心的贸易体系运转正常。
这个体系所赚取的金银,足以供给规模并不庞大的军队的用度。
而临海屯的各项事务,则由萧文秀、董婉青等人牵头包办,不需要温伯明费神。
因此已将官场引入正确轨道的温伯明,果然在江南的确是无事可做了,要做也不会是查漏补缺而已。
虽然他总是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什么,但是真的闲下来他又耐不住性子了,便到关中来帮萧文明出谋划策,兼做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