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西,吐蕃中军大营。
看着帐中跪着的凤翔关败将,桑赤若一脸吃惊的问道:“郭子仪来了泾州?”
那名来自凤翔关的败将,把额头点在地上,颤声道:“泾州许多人,都亲眼见到了郭子仪,他还带来了十几万大军,还……还有许多火器!”
桑赤若仅仅只是略微思考,便开口喝道:“把他给我拖下去砍了!”
那败将闻言,吓得魂不附体,开口就是求饶。
左右吐蕃武士将其架起,又拉到了帐外。
伴随着一声惨叫,帐外重新归于沉寂。
桑赤若笑着对帐中的人们说道:“郭子仪在江城与南唐作战,怎么可能会出现在泾州?多半就是守将无能,被唐人钻了空子,这才引得大败。”
帐中的吐蕃将领们纷纷点头。
吐蕃军队外出打仗,不像唐军那般,有着完整的军典和战史的组织架构。
打赢的时候,吐蕃将领常常会说,我打败了十倍、甚至百倍于己的敌军;而打输的时候,吐蕃人又会说,敌军的将领乃是名将,人数是我军的十倍甚至是百倍。
为了争取功劳和推卸责任,诸如此类的诓骗,在吐蕃军中屡见不鲜。
所以,帐中的吐蕃将领,大多都是以为,泾州有唐民叛乱,顶多里面还夹杂了一些唐军之前的败兵,吐蕃守将扎苛旺堆轻敌,这才吃了败仗。
而这些逃回中军的败将,为了推卸责任,就说是郭子仪亲临。
桑赤若说道:“眼下长安之战打的艰难,而西边的泾州,是我军北向的重镇,凤翔关更是易守难攻的要冲,倘若落入敌手,对日后的战事非常不利。”
此时,吐蕃次相敦仁增突然跳了出来:“大论,我愿意领兵,去收复凤翔关。”
听到这里,帐中的其他人,顿时也反应了过来。
长安之战不过才开打两日,吐蕃军已经死伤惨重。
谁也没有想到,长安城中居然会有如此之多的火器。
攻城时,长安守军的火药桶,就如同下雨一般向下落,往往一个千人队,仅仅不到一刻钟,就会消耗殆尽。
然而,吐蕃军的战士,都是按照部族征募来的。
这就意味着,哪一个部族负责攻城,哪一个部族就会死伤惨重。
所以,次相敦仁增主动跳出来,要求承担平叛的任务,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存自己部族的兵力。
想通这些,一众吐蕃将领,纷纷向桑赤若主动请缨,要求协助平叛。
每个人都想借着这个理由,远离绞肉机一般的长安战场,为各自的部族留存人丁。
很快,为了决定谁去西边,帐中开始出现了争吵,很快又升级成了动手。
桑赤若喝止了帐中的争斗,思考之后,还是将平叛的任务,交给了敦仁增和其他一些身份显赫的吐蕃贵族。
原因无他,桑赤若身为吐蕃大论,需要靠着这些显赫家族的支持,才能维持自己在吐蕃国中的地位。
借着平叛,卖给这些家族一个人情,让他们能够保存实力,对于桑赤若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最终,敦仁增和一众吐蕃贵族,率领三万大军,离开了长安战场,开始向西边的凤翔关行去。
对于发生在泾州的这场『叛乱』,身为主将的敦仁增,虽然听人读过战报,但认定泾州的周边,根本就没有像样的唐军。
原因很简单。
长安向附近州县求援的信使,吐蕃军也截下来不少。
然而,开战至今,除了潼关有唐军前来支援长安,其他州县都是装聋作哑,根本毫无动静。
曾经和唐军作战过的桑赤若,就当众分析过唐国州县官长的心理,认定在政令不通的情况下,唐国州县各自为政,很难在长安组织起像样的反击。
所以,这般推测下来,泾州和凤翔关的失守,充其量不过是一群唐军残兵加上当地百姓,发动了一次比较成功的叛乱。
敦仁增相信,凭借着手中的三万吐蕃军队,别说是一群乱民,就算是唐军真的来了,他也能应付。
三万吐蕃军走走停停,行了两天,终于来到凤翔关东边的官道。
来到凤翔关的哨门前,敦仁增见门楼上,依然飘着吐蕃多弥翼的旌旗,心中稍安。
找来一名侍从,敦仁增说道:“告诉关所里面的人,就说是援军来了,让他们开门!”
侍从领命而去。
不多时,凤翔关的哨门慢慢打开,吐蕃大军开始通过外哨,向关内行进。
一路上走来,到处都是战斗的痕迹。
散乱的兵器、深褐色的血泊、还有不少吐蕃士兵,正在搬运着战死者的尸体。
敦仁增找到一名吐蕃士兵问了,对方答道,击败扎苛旺堆的唐军,趁夜袭击了凤翔关。
关所中的吐蕃战士悍不畏死,打退了数次敌人的进攻,在付出了惨重的损失之后,终于保住了凤翔关。
敦仁增听着一阵唏嘘。
行至关所的正门前,有凤翔关守军的吐蕃将领,站在城墙上,一边下令打开城门,一边请吐蕃援军的大将和贵族们,入城详谈军情。
敦仁增听到这里,本想进入关所。
有麾下的将领,突然拦住了敦仁增,又说道:“次相,有些不对劲。”
敦仁增:“不对劲?”
那名将领说道:“关所中的守军将领,不过是仆将,理应主动出来迎接您和各位贵族,哪里来的胆子,敢要求您屈尊去见他?”
敦仁增一愣,心中一个咯噔。
城头上的『吐蕃守将』,见敦仁增和一众吐蕃贵族犹豫不前,知晓计谋已经被看破,索性也不再伪装。
原本那些四处忙碌的『吐蕃守军』,突然抄起兵器,列阵向毫无防备的吐蕃援军发起了攻击。
与此同时,哨门处有爆炸声传来。
地下埋设的火药桶,被点燃后引发了大爆炸,将吐蕃军的阵型,截断成了前后两段。
就在一片混乱的时候,吐蕃贵族麾下的铁卫,迅速反应过来,原地结成阵型,护住各自部族的贵人,开始向后撤退。
吐蕃国中的显赫家族,大多都养着百人到千人不等的铁卫。
这些铁卫,都是每一个吐蕃大族,用无数心血和资源,尽心培养出来的精锐部队。
他们不用从事农活,也不用参加劳役,吃着族中最好的饭食,用着族中最好的甲胄,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锻炼武艺,承担保护家族贵人的任务。
眼下,这些吐蕃贵族的铁卫,即便遇伏,面对的又是唐军精兵,但却丝毫不落于下风。
站在城楼上负责指挥作战的郭昕,见此形状,眉头微皱,向司鼓下了一道命令。
很快,代表进攻的鼓声响起,无数手持燧发火枪的唐军,列阵而出,从侧翼包抄过来,拦住了吐蕃前军的退路。
看着不远处那些黑漆漆的圆筒形长管,吐蕃铁卫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靠近。
上百名全身制甲、身材魁梧的铁卫,挥舞着连枷和巨斧,宛如黑云一般,冲向了唐军。
片刻之后,一阵密集而又刺耳的枪响声,响彻在整个关所的上空。
上千发食指粗细的弹丸,在火光和硝烟之中,从枪管中迸射而出,宛如一阵扑面而来的暴雨,直直的射入吐蕃军中。
一名身高两米、虎背熊腰的吐蕃铁卫,被一枚弹丸击中了胸口。
这个体重接近两百斤的吐蕃铁卫,犹如被一柄巨锤打中,整个人直接向后冲飞出去,在地上滑行了好一段距离,最终才停下。
他胸口前的铠甲,已经深凹了下去。
甲胄后方的胸骨、内脏和血肉,被巨大的冲击力,摧毁的不成形状。
这个铁卫在地上挣扎了许久,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是如何倒下的。
在极度的痛苦之中,口鼻溢血的他,最终没了生息。
在此之后,唐军的火枪射击之声,一直没有停下。
吐蕃人的冲锋,一次又一次,在钢铁风暴之中,化为了乌有。
凤翔关伏击战,使得火枪第一次成为主力武器,登上了人类的战争舞台。
结果,三万吐蕃大军,仅仅支撑了半个时辰,就彻底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