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西的中渭桥,乃是长安去往咸阳的必经之路。
中渭桥乃是当年秦昭王为了连通南北宫城而修建的桥梁,桥广6丈,南北380米,有着750根桥柱,122梁,乃是长安城外的第一横桥。
而郭昕所率领的唐军,与吐蕃大军的初次谈判,便安排在中渭桥上。
长桥两端,唐蕃两军列阵相对,兵器林立,但又各自按照约定,远离桥中三百米。
而桥面正中央,唐军和吐蕃军各派了十人,护送着各自的谈判使者,举着大盾,慢慢前行,来到桥面两侧,停住了脚步。
被唐军护送的孔攸,望向桥面另一端的吐蕃使团,一眼就看见了对面的领头人——吐蕃大论桑赤若。
孔攸先是确认了桑赤若的身份,接着转头看向身旁的战锋营队头。
唐军队头目测了一番距离,又仔细评估了吐蕃军的防守,最后慢慢松开抓住火枪的手,有些失望的朝孔攸摇了摇头。
眼见无法当场狙杀桑赤若,孔攸也不气馁,笑着朝吐蕃人说道:“大论真是守信,居然亲自来了。”
出乎不少唐人的预料,桑赤若的大唐官话虽然并不标准,但却字句清晰:“我认识你。”
孔攸:“哦?大论认识我?”
桑赤若:“当年的敦煌之战,孔先生以糖蜜在大石上写字,引得蚂蚁攀爬,挑起了佛教和苯教的矛盾,最后引得我军大败……”
听着桑赤若提起的往事,孔攸丝毫没有愧疚之意,反而笑道:“如果没有当年的蚂蚁覆字,苯教如何会引大论为盟友?您哪里又会有如今的权势?”
桑赤若沉默了好一会儿,似乎不愿意在这个话题上多做纠缠,开口问道:“唐国写信邀谈,究竟是为了什么事?”
孔攸:“我军希望大论就此退兵,撤离长安城。”
桑赤若微微一笑,似乎是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答案,开口说道:“让我猜猜,郭子仪的四十万大军深陷在江南,无法回援,回纥人如今又在进攻朔方,北唐兵力捉襟见肘,所以才希望我军退兵?”
孔攸:“倘若我说,吾等皆是郭大帅麾下的前锋,用不了多少时日,南方的四十万大军就会回防,再彻底包围吐蕃大军,大论会相信吗?”
桑赤若哈哈大笑起来:“不入流的计谋,我还不放在眼里!你们这群唐军,绝对不可能是郭子仪的麾下!”
孔攸:“哦?何以见得?”
桑赤若:“郭子仪麾下的前锋,如果回防长安,势必会从南方赶来。要么是在东南边的香积寺出现,要么就是在东边的潼关出现。而你们,当初却是先攻入了北方的泾州。试问,南方回援的唐军,为何要舍近求远,跑去攻占北边的泾州?”
眼见桑赤若一语道破了假扮郭子仪前军的谋局,孔攸丝毫不慌张,反而笑了起来。
桑赤若一愣,问道:“你笑什么?”
孔攸:“吐蕃军从高原而来,一路从廓州行军,沿途千里,所向披靡……那大论就没想过,我们这群唐军,究竟是从何而来?”
桑赤若听到这里,心中也有疑惑。
从高原一路打过来,沿途除了长安留守的八万大军,其他再也看不到抵抗的部队。
而眼前的这只唐军,不仅人数众多,装备精良,谋臣更是当年敦煌之战的安西判官,按理来说,军队编制和规格,应该是足够高才对。
但是,桑赤若想破脑袋,也搞不懂,这群唐军是如何会出现在这里的。
因为,在吐蕃出兵之前,桑赤若已经充分查清了唐国内部的兵力分布。
郭子仪的四十万大军,被拖在了江城;河西、朔方军队要用来防备回纥人,所以不能调动;至于唐国的其它地方,比如安西、北庭、河北等等,距离长安太远,根本不可能这么快就赶来支援。
那么,在桑赤若看来,这只唐军之所以会出现在这里,就只有两种可能。
一、唐国朝廷有未卜先知的本事,可以提前预料到吐蕃军的动态,以及战事的走向;
二、有人事先将吐蕃军的动向,告知了北唐,使得敌人有了准备,临时调集军队,并赶在长安被攻破之前,及时来援。
第一种猜测自然不可能,那么便只剩下第二种可能。
吐蕃军出兵的消息,被提前泄露了。
想到这里,桑赤若一时之间冷汗淋漓,如芒在背。
究竟是谁将吐蕃出兵的情报,告知了北唐?目的又是什么
就在桑赤若思考的时候,在凤翔关之战中被俘虏的一众吐蕃贵族,此时被唐军押送到桥边。
那些贵族中的次相敦仁增,刚一出现,就用吐蕃语连连哀嚎道:“大论,军中有叛贼,出卖了我们!我们的一举一动,早就被他们知晓了!”
听见这话,桑赤若愣在原地。
有唐军士卒,见吐蕃贵族胡乱开口,连忙上前卸了后者的下巴。
桑赤若看向大桥另一侧的吐蕃贵族,沉声向孔攸问道:“这是什么意思?”
孔攸:“大论,考虑一下我的提议,只要你肯从长安撤兵,这些贵族俘虏,我军可以将其交还给你们。”
桑赤若知晓此时,绝对不能输了气势,故而冷笑说道:“你以为有了这些俘虏,就可以逼迫吐蕃退兵?”
孔攸:“这些吐蕃贵族,都是你的支持者,也是他们将您扶持到了大论的宝座。如果他们死了,您在吐蕃国中的地位,将受到极大的打击……您是噶尔家的后代,又用了许多手段,才得到今天的权势。您在吐蕃国中的敌人,怕是不比朋友少。很多人,会乐见于你的失败,而不是成功。”
孔攸的一番话,虽然说的是俘虏,但在桑赤若的耳中,却意外透露出了另外一层意思。
而这隐藏的深意,对于桑赤若而言,不亚于平地惊雷。
桑赤若刚才推测,吐蕃国出兵的消息,被人走漏给了北唐,这才使得眼前这只唐军,如同神兵天降一般,及时赶到了长安。
起初,桑赤若以为,或许是南唐走漏了消息,目的就是为了逼迫郭子仪及时撤兵,减轻南唐所受到的军事压力。
但眼下孔攸的话,却让桑赤若意识到,自己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敌人,那就是吐蕃国内的保王派。
桑赤若当年利用阴谋,害死了上一任吐蕃祖赞,又扶持了一个傀儡君王。
此举早就引得吐蕃国内的不少贵族不满,桑赤若原本以为使用铁血手腕,能够使得这些贵族畏惧而臣服。
但这群贵族,表面上都是服从,但背地里为了除掉桑赤若,极有可能故意将吐蕃出兵的消息,告知了北唐,使得唐国朝廷及时调动兵力,回防长安。目的就是借着唐军之手,最好能够击杀桑赤若,即便不能击杀,退而求其次,最好也是削减其在吐蕃国内的威望。
从头到尾的一整套思路,桑赤若越想越是可能。
想到最后,桑赤若心中越想越是后怕,因为如今吐蕃军中,就有不少心向王室的旧贵族,正在领兵。
如果这些保王贵族,真的有意与桑赤若为敌,那么泾州府大败和凤翔关大败,也必定是有人事前通风报信,这才使得吐蕃军三番五次被唐军埋伏,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想到这里,桑赤若心中虽然纷杂,但是面上却依然沉着,与孔攸接下来商议俘虏赎回,也是不露声色的完成。
唐蕃两军的初次谈判,就这样,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