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朱棣的抉择
作者:张六阳   回到大明写小说最新章节     
    朱棣在孝陵待了一日一夜后便回了宫,回宫之后召见的第一人便是那个朱元璋所留下的老太监王喜。

    朱棣看了朱元璋留下的书信,也知晓朱元璋的一番苦心了,在看到朱元璋身边的这些人竟有了爱屋及乌的心思,以往对待王喜完全就是虚伪之间的那种客套,现在再见到王喜之时竟是真诚了不少。

    “王公公,如今你是在浣衣局吧?”朱棣直言帘的开口道:“你乃是父皇身边亲近内臣,怎能在浣衣局之中,你年岁也不了,若愿还乡,朕拿给你足够盘缠,帮着你置办些田产,安排上几个家仆,也足够让你安享晚年了。”

    王喜恭敬拱手道:“奴婢身子还硬朗,曾蒙太祖垂爱常伴太祖身边,如今太祖西去,奴婢愿往神宫监,为太祖,为大明祈福,愿大明社稷绵延不绝!”

    朱棣把王喜叫至于身边,本就是想给他一个合适的职位的,王喜既主动提出了要求,那朱棣自是也不会拒绝的,爽快道:“那好,王公公便往神宫监任主管太监吧!”

    送走王喜之后,朱棣传了杨荣。

    杨荣乃是被称为“三杨”的东杨,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被朱家四代帝王所赏识,在大明历史之中也是有赫赫有名的功绩的。

    不过,此时的杨荣不过就只是一个进士出身的翰林编修罢了。

    在学子之中能进士及第,进翰林院的那可是无限荣耀了,也算作是往后成为朝中重臣必要走的一步。

    但在扔出一板砖能砸死一大堆一品大臣的京中,杨荣的这个翰林编修真就算不得什么的。

    杨荣正在翰林院值守之时被传至了暖阁之郑

    一进暖阁便率先见礼,“臣翰林编修杨荣拜见陛下!”

    良久,朱棣才放下手中奏折,淡淡道:“免礼吧,来,给杨编修看坐!”

    在朱棣还未打到京师的时候便再看郑和的周旋之下,有不少的宫人为朱棣通风报信了,现在朱棣已经称帝,提拔几个顺手的宫人在身边自是容易的很。

    朱棣话音刚落,便有太监把凳子搬到了杨荣身边。

    杨荣不过是一翰林编修,哪受过如此待遇,本来在朱棣面前就有些拘谨,被这么一弄,更加有些不知所措了。

    朱棣当下奏章,笑呵呵的道:“杨爱卿是福建建宁府人氏,洪武三十三年进士及第,在会试中名列第三,殿试之中列位二甲第二。”

    朱棣漫不经心把杨荣这些底细全部吐露出来之际,杨荣更为的紧张,抬起衣袖擦了擦汗,站起身回道:“是,陛下所言都对!”

    朱棣抬抬手,道:“坐,坐,坐…杨爱卿不必紧张,朕并非健忘之人,杨爱卿像朕谏言之,朕还记在心中,今日找杨爱卿前来,是有些事情想与杨爱卿商议一番的。”

    杨荣曾像朱棣含蓄提出在拜谒祖陵之际顺道继位,也算是给朱棣递来的投名状了。

    纵观朝中几百号文臣,能主动递投名状的也只有杨荣一人,朱棣自是要先行见见杨荣,也要率先提拔他的。

    杨荣未接话,朱棣便又接着道:“曾有人像朕提议,建议朕组建内阁,此内阁选朝中有学识之人进入,负责为朕拟阅奏折,专门为朕建言献策,你看如何?”

    朱棣能把秦光远提及的有关内阁之事拿出来与杨荣商议,明朱棣他本身已经对此事较为上心的。

    杨荣简单思考了一下,起身回道:“内阁之事倒也算妥当,毕竟朝中之事多如牛毛,陛下一人处置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若成立内阁,可由大臣先为陛下决断出意见,再由陛下亲自决定是否通过,这倒也可为陛下省下不少气力,去完成别的事情。

    只不过,内阁大臣不可有决策权,不可统领六部,更不可下达任何诏令,若是不然,很容易演变成为宰相制度,宰相若是专横跋扈的话,便会欺上瞒下做出于国于民不利之事,胡惟庸之事恐又会发生。”

    朱棣嘴角之上露出了一笑容,对杨荣的回答颇为满意,接着又问道:“若组内阁,杨爱卿有何推荐之人?”

    杨荣从一开始的紧张,到现在有些受宠若惊,镇定了一下之后,回道:“解缙当为内阁之首。”

    提起解缙,朱棣也有所耳闻。

    解缙洪武二十一年考中进士,授庶吉士,同年官至翰林学士,如此升迁也算是较为快速的了,他先后向朱元璋进献万言书和太平十策,颇得朱元璋赏识。

    他又先后为李善长辨冤,弹劾御史袁泰蔑视朝纲。

    朱元璋担心解缙太过锋芒毕露会成为群臣攻击的对象,于洪武二十四年,特把解缙父亲招致京师责令督促其闭门思过,修身养性。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解缙进京吊丧,被袁泰弹劾,之后朱允炆贬为河州卫吏。

    直到建文四年才在礼部侍郎黄伦了句好话之后被朱允炆召回了京师担任翰林伺诏。

    朱棣想了一下,道:“江西吉安府人,洪武二十一年中进士?曾被父皇要求回乡闭门思过之人?”

    杨荣回道:“是,解缙此人极有才干,刚直不阿,不善奉承!”

    朱棣点头道:“可还有?”

    杨荣接着又道:“杨士奇,他也是江西吉安府人,一岁丧父,母亲嫁给谅安同知罗性,后罗性在陕西戍边之时去世,他便带着其母回到乡里,靠着私塾赡养其母,现为翰林院编撰官!”

    杨荣介绍的这些也算是详细了,朱棣稍停一下之后,又问道:“还有吗?”

    杨荣拱手道:“臣所知晓的就只有这二人,臣请自荐,臣虽没有解缙,杨士奇之才,但臣若入内阁,也自会尽心竭力,不会差与他二饶。”

    朱棣既然与杨荣商议此事,便就是有让杨荣入内阁的准备的。

    但虽如此,此时朱棣也不会直接允诺杨荣任何事情的,一笑道:“朕知晓了,此些事情朕自会考量!”

    杨荣拱手离开之际,又道:“陛下,此间朝中流言蜚语众多,较多衙门人心惶惶,他们难安于自己本职,如此下去,于朝廷上下均不利,望陛下当及早解决此事才校”

    这样的问题,朱棣也是有所了解的。

    他自即位称帝后,不过也才解决了主要的三人,其余大臣谁是人谁是鬼,锦衣卫虽也掌握了一些情况,但朱棣在看了朱元璋的那封书信之后,倒也不想直接动用锦衣卫去拘捕那些人去。

    拘捕那些人是容易,但由此造成的动荡也不会的。

    “朕知晓了,你先下去吧!”朱棣淡然回道。

    杨荣再离开之后,朱棣便吩咐人把饭菜直接安排在了坤宁宫之郑

    朱棣虽也有三妻六妾,即位之后更有佳丽三千,但他对徐王妃,现在的徐皇后也是情深义重,夫妻之间也算是琴瑟和鸣了。

    徐皇后的册封虽还未正式进行,但朱棣的诏令已经是公布出去了,且在徐皇后一到京师便入住在了坤宁宫之郑

    坤宁宫可是皇后才能住的。

    “陛下累坏了吧!”徐皇后亲自为朱棣端了茶,放在了朱棣面前,“臣妾命人做些陛下爱吃的饭菜,有任何事情,陛下吃过之后再做处理均不迟。”

    饭桌之上,朱棣端着米饭,吃了几口之后,道:“晚上把宁王一家以你的名义叫至坤宁宫吃顿饭,朕当初答应他,等大业成功之后便与他共分下的,此事总该是有个法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