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斗将之请 南中龙吟
作者:酱油拌历史   糜汉最新章节     
    孟优如此桀骜不驯的话,成功让帐内诸人心中的怒气愈发升腾。
    性情急躁的杨仪反应最快,他陡然起身按剑大喝道:“不忠之人,敢尝利剑乎!”
    杨仪与马谡一般出身世家名门,自幼受到良好的经学教育,但这不代表杨仪是个文弱书生。
    在宋以前,汉族的文人那也是能上阵杀敌的存在。
    当杨仪做出按剑厉喝的举动后,帐内诸人也不愿落后,他们纷纷将手按在了腰间的利刃上。
    看帐内诸汉臣的表现,似乎下一刻孟优的人头便会被他们亲手砍下。
    虽然古语有言: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但是这并不代表使者可以有所凭恃就无所忌惮。
    孟优公然指出天下间政出三方,并对这三方皆以朝廷称呼,这无疑是对汉朝权威的蔑视,这样的羞辱怎么让忠于大汉的等人能够忍受。
    而面对着数十道意欲生吞他的目光,孟优依然是一副傲慢不屑的模样。
    见孟优还是如此作态,杨仪终于按捺不住,他径直站起身来朝着孟优走去,同时他握住剑柄的手正越来越紧。
    可还未等杨仪走出几步,一声威严的声音便让杨仪停下脚步。
    这声声音正是坐在上首的诸葛亮发出的。
    “退下。”
    虽然脸上有着强烈的不甘之色,但杨仪并不敢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他只能满脸气愤的回到座上重新坐下。
    诸葛亮只是简简单单说了两个字,但就是这简单的两个字,让正在气头上的杨仪成功冷静下来。
    不说诸葛亮现在是代天子征伐,口中的每道命令皆可视作圣旨。
    就说以诸葛亮过往的功绩,他在大汉的威望也堪堪仅在刘备之下而已。
    诸葛亮的两个字不仅让杨仪退却,也让帐内的诸人都暂时冷静下来。
    而当孟优看到帐内诸人的这副表现后,他眼神中的不屑之色愈发浓厚。
    孟优眼神中的不屑之色成功被敏锐的诸葛亮捕捉到,这让诸葛亮的目光变冷了不少。
    可诸葛亮不是杨仪,他是南征的主帅,很多时候他考虑事情需要从大局出发。
    在阻退杨仪之后,诸葛亮看向孟优,他口中澹澹地问道:
    “你既然身为使者,当不是专门为了来吾大帐中说这些的吧。”
    见是诸葛亮开口,孟优的眼神中多了些慎重。
    正如诸葛亮所说,孟获能派他前来担当使者,当然是有着一件大事需要告知诸葛亮。
    孟优受到孟获的影响,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并不怎么看重。
    但他从刚才杨仪及帐内诸人的表现可以看出,诸葛亮在他们心中的威望有多高。
    再想到孟获所交待的事,孟优的心中有了一些底。
    若诸葛亮能答应他此番前来的目的,那么许多事就简单许多了。
    于是孟优对着诸葛亮言道:“你领兵侵犯我族疆界,我家大王在得知这件事后颇为生气。
    他本想亲率大军直接攻打僰道县,但我家大王念及大战一开两军必死伤无数,他心中有所不忍。
    士卒何罪?
    故我家大王的意思是,不如我们双方各派数员战将决一胜负,以此观彼此之能,不知你意下如何?”
    当孟优将他前来的目的一五一十说出来后,帐内诸人皆明白了孟获的用心。
    孟获这是想斗将呀!
    两军对垒,将和将单打独斗,叫做斗将。
    斗将作为一种特殊的两军交战方式,常常出现在各种小说、野史之中,因此后世人可能会认为斗将在正史中乃是不存在的。
    只不过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在华夏的数千年历史之中,斗将在两军交战之时不常发生是真的,但不代表斗将完全是小说家虚构出来的事。
    相反的是,若细细研究史料的话便会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斗将这样的交战方式就已经存在。
    不提太久远的历史,就说在这数十年来,世间亦不凡有着斗将的战例。
    例如当年关羽的成名之战——阵斩颜良,便是其中最精彩的战例。
    不提关羽等老一辈的万人敌,就算是第二代中的刘封,也是一名斗将。
    当年汉中之战时,刘封连挑曹魏几员战将,气的曹操指着刘备破口大骂:“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
    由此可见,在当世的两军交战中,令人心血澎湃的斗将是不时都会出现的。
    可是斗将始终不是当世主流的交战方式,甚至因为斗将的不确定性,故而当世也少有主将会采用这种“匹夫之勇”的对敌方式。
    故而当知晓孟优前来的真正目的之后,帐内诸人是有些惊讶的。
    不过他们一想想,便也理解了孟获为何会提出斗将。
    因为孟获现在实质上乃是个彝人。
    彝族不是汉族,汉族中有着许多兵书流传。
    在那些兵书中曾详细提到如何当好一员将领,对有着这种传承的汉人来说,斗将这种小道,他们如非情非得已,当然是不会轻易采用的。
    可彝族不同,彝族中没有相应的兵书具体教他们该如何领兵作战。
    况且彝族数百年来生活在深山之中,茹毛饮血的他们性情彪悍,十分好战。
    再加上自小与勐兽搏斗的生活,让能够长大的彝族皆是身形壮硕,崇尚武力之辈。
    在这种风俗之下,孟获会对诸葛亮提出斗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孟获想斗将的小心思,自然瞒不过帐内的众人。
    对于汉军来说,他们的优势在于有着装备精良及有着系统的训练,而对于彝族来说,他们单兵作战能力都十分强。
    异族善出勐将,这是当今天下人的共识。
    孟获之所以会提出斗将,无非是想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在明白孟获的用意之后,众人脸上皆是流露出不屑的神色。
    区区伎俩,连他们都瞒不过,又怎么可能瞒得过丞相?
    既然瞒不过丞相,那想必丞相是不会同意孟优这个请求的。
    可是诸葛亮接下来的答话,却让帐内众人皆惊诧不已。
    “孟获想看看我天汉神将的威风,那吾就满足他。”
    只是虽然帐内诸人都对诸葛亮的话感到惊讶,但介于诸葛亮的威望,众人并没有在孟优面前公然劝阻诸葛亮的决定。
    诸葛亮的这句话,示意着他答应了孟获的斗将之情。
    在诸葛亮答应之后,帐内汉臣是感到十分不解,但孟优的脸上却流露出大喜之色。
    他心中暗暗想道:大兄说的果然没错,诸葛亮还是缺乏战争经验!
    而既然诸葛亮都已经答应了他的斗将之请,孟优心中也就起了离开之意。
    自视为蛮人的孟优,竟然想着径直就离开诸葛亮的大帐之中回去复命。
    毕竟从诸葛亮刚才的反应可以看出,诸葛亮并不想杀他。
    只不过在孟优转身之后,他却突然之间发现守在帐内的汉军上前将他隐隐包围了起来。
    这一幕,当然是在诸葛亮的挥手示意下发生的。
    当看到十数位汉军不怀好意的将他包围之后,孟优转过身不解地看向诸葛亮。
    面对孟优疑惑的目光,诸葛亮站了起来。
    身长八尺有余的诸葛亮,在当世的身高属于是鹤立鸡群的存在。
    故而当他站起来后,别看孟优长得五大三粗的,但整整比诸葛亮矮了一个头的他,还是不得不仰视诸葛亮起来。
    诸葛亮俯视着下方的孟优,他眼中的冷意正在慢慢集聚,不久之后他口中发出一声清冷的命令:
    “将这蛮人拖下去重重仗责五十,待他仗责完毕之后,召集十数辆驴车,将他与随他而来的人都绑缚在驴车上送回敌军大营。”
    在说完这句话后,诸葛亮似乎感觉还不解气,又加了一句道:
    “在那十数辆驴车上,皆摆放上一头幼猪。”
    当诸葛亮的命令传出之后,那十数位包围孟优的汉军很快就上前索拿孟优。
    孟优在听到诸葛亮对他的惩戒之后,他不禁急的对诸葛亮破口大骂起来。
    孟优是军人,他当然知道五十军杖是多重的刑罚。
    可以说纵算以他的体魄这五十军杖不会让他死,但肯定也会让他只剩下半条命。
    而相比于身体上即将承受的痛楚,诸葛亮另外的安排更让孟优不能接受。
    与猪相伴并以驴车送回,这不是在宣示着他与猪驴一般蠢笨吗?
    他虽是彝人,却也是要脸的!
    听着孟优口中的辱骂,诸葛亮对着他说道:
    “你出言不逊,吾不杀你,这是彰显天汉的大度与心胸。
    但天汉的威严,不容任何人侵犯,今日对你略施小戒,希望你以后懂得何为敬畏!”
    在说完这番话后,诸葛亮用力一挥袍袖。
    袍袖划动之间发出一阵破空声,当这破空声响完之后,孟优已经被十数位汉军带出了大帐之外。
    不久之后,大帐外便响起了孟优的一阵阵凄惨无比的惨叫声。
    听着帐外那不时传入的惨叫声,又想到诸葛亮方才的布置,帐内诸人皆用有些奇怪的眼神看着诸葛亮。
    方才在诸葛亮阻退杨仪之时,众人还以为诸葛亮涵养好,不愿意与孟优计较。
    可现在想来,丞相这到底算涵养好,还是不好呢?
    只不过丞相如此对孟优,真的好解气!
    以往他们可从未见过丞相有这样的骚操作。
    可帐内诸人若知道当年糜旸送女装给曹丕的骚操作,乃是抄袭历史上诸葛亮的行为之后,不知道他们心中又会作何感想。
    诸人奇怪的目光当然瞒不住诸葛亮,诸葛亮也知道他们心中想的是什么,只不过诸葛亮不在意。
    孟优可以辱他,但不可以辱他的国家。
    辱他个人,他是否发作,这关乎他个人涵养如何。
    至于辱及国家,他忍不了。
    要不是考虑到大局,孟优今日断然无命回。
    在孟优被拖出帐外之后,诸葛亮便让众人都离开大帐下去准备明日的大战。
    可是随着帐内诸人渐渐离去,帐内却有一人留了下来,这人便是杨仪。
    当帐内都无旁人之后,杨仪对诸葛亮拱手进言道:
    “昔白起不长于武艺,却百战百胜,威震天下。韩信怯于私斗,却兵凌世家,辅助太祖创建大汉。
    故战场胜负往往在于主将之智,不在于个人勇武也。
    况蛮族易出勐将世人皆知,以我军之短敌彼之长,非万全之策。
    臣窃以为丞相方才答应孟优之请,尚有可斟酌之处。”
    很明显,杨仪对于刚刚诸葛亮同意孟获斗将的行为有些不认同。
    杨仪现任诸葛亮的主簿一职。
    主簿本就是举主的心腹智囊,有着为举主查缺补漏的责任。
    故而杨仪在对诸葛亮方才的做法有些不认同后,便想着趁四下无人之际劝谏诸葛亮。
    虽然诸葛亮已经答应孟获斗将之请,但是如果诸葛亮能在他的劝谏之下,对明日的斗将多加提防那就不枉费他的这番劝谏。
    在听完杨仪的劝谏之后,诸葛亮笑着对杨仪道:“威公所言,吾又如何不知,但威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
    听到诸葛亮这么说,杨仪有些疑惑。
    诸葛亮并没有让杨仪疑惑太久,他便对着杨仪说出了他心中如此做的真正缘由。
    “世人皆知异族善出勐将,因此共识,这一点也一直是异族的骄傲之处。
    大汉四百年以来,异族降而复反,便是有着这点原因。
    而吾之所以答应孟获斗将之请,为的是要在他们最骄傲的地方,将他们堂堂正正打败!
    南中异族不知恩义,难以用寻常恩惠令他们折服,而自古以来兵争之中,攻心为上。
    若不能令异族从心中完全臣服我天汉,那么纵使今次南征之战吾能击败彼等,等吾领军离开之后,他们势必又会复叛。
    复叛一次,我军又得征伐一次,长久内耗之下,我军何时才能大举北伐?
    唯有在最骄傲的地方,将他们击败,用实力向南中证明何为大汉天威,这样才会让他们内心中完全臣服。
    也唯有如此,我军才能达到攻心之效。”
    听完诸葛亮的解释之后,杨仪恍然大悟。
    原来诸葛亮不是有所疏忽,而是他心中所想的,乃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高度。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换源app】
    只是杨仪心中还有一层疑问:
    “纵使我军明日斗将能胜,然南中异族久不知礼义,恐不会因为一次战败而甘心臣服。”
    面对杨仪的这层疑问,诸葛亮却笑着抚摸着腰间的剑柄,他看着杨仪自信地说道:
    “一次败不服,那就败他三次,若败三次还是不服,那就败他七次,十次。
    打败南中异族从来不是难事,但吾要做的不是这个。
    吾要做的是彻底将他们打服!
    非如此,吾何必亲至南中?
    吾便是要做到常人做不到,却又心心念念想做到的事!”
    耳中听着诸葛亮充满豪气的话语,杨仪心中情不自禁的浮现敬佩之情。
    振聋发聩的龙吟,他今日听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