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道闻
作者:茶渐浓   蜀臣最新章节     
    七月流火。

    渭水两岸的麦穗亦开始开始变得饱满沉甸,煞是喜人。

    步履缓缓的郑璞,随手捋下些许放在手心中揉了揉,吹去杂物便放在口中嚼。似是还有些干涩青味,但已然有了淡淡麦原香。

    一直亦步亦趋在他身后的一老丈,不知觉的缩肩微躬着身,摒着呼吸死死看着耷目嚼麦粒的郑璞。

    他乃陇西郡首阳县的麦“能”。

    顾名思义,他擅长于农桑,尤善种麦,故而在丞相推行郑璞昔日所谏“拾贤馆”,从民间选拔有一技之长者授予“能”之职称,佐太守与县令署民生琐碎之事。

    如今,郑璞被丞相授予巡农桑之责,辗转陇右与汉中各地巡麦田,至他所务之地时,他自然紧张莫名。毕竟,从昔日一微末如杂草般的佃户转变为被官府授予“能”,是他从来都不敢想象的殊誉。

    “甚好。”

    咽下了麦粒,郑璞侧头对那老丈颔首赞许道,“此地之麦长势比五溪聚更好一些,可见老丈平日多尽心。不过,麦熟还需些时日,老丈可不能掉以轻心。”

    呼.......

    闻言,那老丈顿时松了一口气。

    亦绽放了满脸的沟壑纵横,咧着掉了好多颗牙齿的嘴“呵呵”笑了起来。

    好一会儿,他才反应过来,忙不迭躬身行礼,嘴里呐呐了好久才磕磕碰碰的挤出几个字来,“将军放....宽心,照料麦好,粮贵,小老儿命不比更贵.......”

    久居人下的卑微、骤然被位高权重者赞赏,令他激动涨红了脸庞,话语也颠三倒四的。

    不可免,惹得周边之人皆爆出了善意的笑声。

    郑璞亦笑颜潺潺。

    侧身不受年长者之礼,伸手扶起他颔首致意罢,便在扈从的簇拥下转身离去。

    待远离了麦田,扈从乞牙厝便驱马近来些,低声问接下来的行程,“郎君,现是巡其他处,还是径直入西平郡?”

    入西平郡,自然便是要往西海说烧当羌王芒中出兵助战之事。

    至于为何将此事并入郑璞巡农桑之务中嘛......

    以非正式来使的身份前去提一嘴便好了!

    在丞相心中,如今当以维稳烧当种羌为上,宁可羌王芒中不出兵亦不能在此时逼反了他,以免让原本兵力捉襟见肘的陇右雪上加霜。

    “且先往狄道罢。”

    略作思绪,郑璞便说道,“今至陇西,理应拜访一番伯达兄。”

    是的,刚上任的陇西太守乃张表张伯达。

    大汉对各郡县的太守与县令授职时,都尽可能的将凉、益州籍贯士人对调任职。

    不仅是遵循大汉避籍的旧制,更因为丞相有心让素来闭塞偏安的巴蜀之士,见识大汉疆域之大,以图激励他们的开疆辟土之心。

    一路无话。

    入狄道城至太守府时,得信出迎的张表拊掌而笑,“竟是子瑾前来!何其幸也!”

    言罢,便上前执郑璞之手而入,低声说道,“好叫子瑾知晓,若你不来,我亦遣人往冀县求教也!”

    呃,求教?

    脚步微一顿,随入的郑璞先回首示意扈从自行去歇下,才压低了声音发问,“不知乃何事,竟令伯达兄寻我邪?”

    “唉.......”

    张表的回答,乃是一声叹息。

    原来是才到任一月有余的他,如今已隐隐被众僚佐齐心孤立了。

    倒不是作为边陲的陇西郡黎庶刁蛮。

    前任太守冀县人尹赏任职期间,官府政令顺通,不管是羌胡部落还是僚佐皆无有半分阳奉阴违。更莫说游楚在职时,郡内士庶皆愿共生死了。

    待两人安坐,张表便细细讲述起月余以来感受到的疏远之意。

    如巡农桑问孤寡、令各县推举贤能、问狱中之案抑或者察临洮牧场与丝路邮驿等事时,他让僚佐作参详,得到的回答总是一句:“明府但决之,属下安敢有言置喙?”

    和颜悦色的再三请问时,亦不过得了一句“昔日尹太守之政,士庶皆称善,明府可循之”。

    如此,首次得位两千石、抱着满腔斗志而来的张表,安能不郁郁于心?

    且他若是事事皆循尹赏之政而无为,岂不是尸位素餐!

    更令人郁郁的是,初来乍到的他,对陇西郡县的风物与贤才并不了解,连重新辟命太守府僚佐之事都难为!

    故而,讲述罢,他还懊恼作言,“以子瑾之见,乃我是益州人士,故而难容于此边陲之地乎?抑或者,乃我才德不配受位,故而众人皆不愿效力乎?”

    而倾听罢的郑璞,已然忍俊不禁。

    年少便扬名巴蜀的张表乃名士,才学不缺,仪表威重与举止风度翩翩。

    但亦是豪族出身,自幼在优渥的环境中长大,且因其父而倍受先帝刘备善待,故而不知边地黎庶之求。

    不出意外的话,那些僚佐之所以排斥张表,乃是将名士气度太重的张表视作昔日那些叫嚣着放弃凉州、鄙夷边陲之人的关东士人。

    并斥为一丘之貉了!

    尤其是张表高冠博带、身着服饰之华丽,竟连鞋履都有纹绣;且当郑璞刚入屋内时,还发现了案几前燃着名贵的龙涎香,搁置着玉如意把件,就连文房四宝都不乏金玉之饰。

    历经了数十年战乱、一直挣扎在温饱线的黎庶与羌胡部落,岂会亲善心慕一起居奢靡、自命风流的太守?

    焉能将之当成吝惜民力、恤黎庶之艰的上官?

    强忍着笑意,郑璞将凉州风物与民风大致说了遍,再仗着两人的熟稔,直言不讳了指出了张表的失措之处。

    张表听罢,一时无言以对。

    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在蜀地被追捧赞誉的作态,到了陇西之后竟成为了不知黎庶艰辛的象征。

    “唉~~”

    许久之后,他方一声长叹,“枉我自号风流、胸具才学,今起为剖符吏,竟是不知‘南橘北枳’之理!可悲哉!”一边说,一边有些粗暴的将案几上名贵之物一一收拾入庋具,“罢了,罢了!此些浮华之物,我一并弃之便是!”

    收拾罢,瞧见郑璞含笑的眼神,便有些赧然的扯了扯身上衣裳,“至于穿戴配饰.....不瞒子瑾,我所有衣饰皆如此,只得让扈从匀两件与我了。”

    却是不想,此话听得郑璞眼眸一亮。

    起身步来拉着张表以手肩大致比划了下,便喜笑盈腮而道,“伯达兄若是弃之,不如转赠与我罢。我将往烧当种羌部落会见羌王,正好缺些赠仪。嗯,羌王芒中与兄身躯大致相当,兄之衣饰亦皆转我罢。”

    呃,穿过的衣饰,亦可作羌王的赠仪邪?

    张表不由再度愕然,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颔首允之。

    或许,他亦没有意料到,郑璞如今已粗鄙如斯了罢。

    但他更不知道的是,是夜郑璞在临睡前,还用了他那套名贵的文房四宝,给丞相作上书了。

    书曰:

    “昔桓灵二帝时,有童谣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璞曾有所耳闻,犹不信也。今璞途经狄道,与太守张伯达谋面,见闻其名士风流难容僚佐之事,故心方知此言非虚。亦可谓,孝廉取士、名望抡才传制至今,弊病多矣!”

    “璞尝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我大汉戮力复关中还于旧都,一郡之守、一县之令、一里之长贤良与否,皆干系民生与民望,不可疏忽也!”

    “今逆魏已改取士以九品官人制,我大汉既争之,当求制、才、军皆可胜也!昔韩非子有云‘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故璞窃以为,不若变革我大汉抡才取士之制,录实干之才而非名望之声、求裨益之能而非门第之誉。璞自作思,不若划各郡县诸曹职责以为科,僚佐皆课考而定驽良,或能求贤才而黜庸碌,使国裨益也。璞有感而发,未思前后与良善,但望丞相自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