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皇嘴上说要考虑,心里头是直接否决了。
开玩笑,战争打的是什么?
钱!
兵器,甲胄,粮草,军饷等等,干什么不用钱?
虽说这陈宁立下大功,但是吴皇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从国库里掏金子赏赐他。
他心里不由得想到,这个陈宁还真敢开口。
但是转念一想,有大才者,有些个是在所难免的。
可能这陈宁便喜欢钱吧。
吴皇为一国之君,气量和眼光自然是少不了的,而且陈宁钱在他看来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
想掌控一个人,要恩威并施,怕的就是他什么也不。
吴恒和吴霜没有按照吴皇的意思退下。
吴霜上前一步,开口道,“父皇,儿臣还有一事。”
吴皇道,“安平有事尽管开口。”
吴霜正色道,“父皇,儿臣此去铜门关,怀疑铜门关内可能有我国将领私通陈国。”
听到吴霜的话,一直面带微笑的吴皇,顿时严肃起来,开口道,“仔细说来。”
通敌卖国,尤其是在马上要和陈国开战的况下,绝对是一件天大的事,由不得他不重视。
吴霜开口,将心中的猜测缓缓道出。
吴恒在一侧,也不时补充上一些内容,包括他在铜门关时发现韩奎一些不对劲的地方。
“父皇,以上种种虽然是儿臣的猜测,没有人证物证,但是从韩奎的种种不正常的表现,还有陈**队的异常动向,他有很大的可能通敌。”
吴皇点点头,皱着眉头没有说话,显然是在对吴霜所说的话进行思考。
他需要对吴霜和吴恒说的话进行理智的判断分析。
铜门关守将韩奎有可能通敌,在眼下即将开战的况下,一旦是真的,那甚至都可能影响接下来战局的走向。
吴皇思考了一会儿,对吴霜和吴恒挥了挥手,道,“这一趟你们二人都辛苦了,铜门关的事父皇知道了,快回府休息吧。
对了,安平啊,父皇知道你的报国之心,但是你毕竟是女儿,这一次看在结果不错的况下,对于你擅自去铜门关的事父皇就不追究了。
可是下不为例,不然父皇可是要重罚你。”
吴霜和吴恒均是一愣。
铜门关守将私通陈国,如此严峻的事,父皇竟然没有什么反应?
这不符合常理啊。
吴霜以为吴皇是不相信她的推测,有些着急的道,“父皇,铜门关……”
吴皇挥手道,“朕知道了,你们一路上舟车劳顿,安平你不是还受伤了吗,快回府歇息吧。”
吴皇的语气不容置疑,即使吴霜和吴恒心有疑虑,也只得拱手告退。
二人退出后,御书房只剩下吴皇和童贯两人。
吴皇面露不悦之色,说道,“按照安平的说法,当时不可能有人知道她是公主,而且她出铜门关完全是意外,所以这韩奎是想让杨文政死啊。”
童贯两手耷拉在前握着,微躬着子,低着头,就像是没听到吴皇的话一样。
如同他边的灯柱,一动不动。
吴皇似乎也习惯了,自顾自的说道,“这杨文政,如果朕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杨思业的侄儿吧,算一算今年也该有三十了?”
童贯道,“三十又二了。”
吴皇点点头,眉宇间似乎有些追忆,“这孩子年少时在永京城中也算是个纨绔头子,仗着自己武艺好,永京城中哪个纨绔没有挨过他的打。
天天有人在朝堂上告状,说杨思业放纵儿侄行凶,现在已经是一方守御了。”
吴皇环抱双臂靠在椅背上,“你说,当年一场大火,烧死了杨府七十三人,只有这孩子活了下来。
在铜门关十余载,又有人要他死,是不是有点过了啊。”
童贯眼皮一跳,没有搭话。
他知道吴皇虽然看起来没有什么,但是能让他说出这种话,说明他内心已经非常不满了。
吴皇可能也知道童贯不会接茬,自顾自继续说道,“杨思业脾气不好,格刚正,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
朕本以为当年那场大火是有人趁着杨家没落,家中无人对杨思业的报复。”
说到这,吴皇坐直了子,眼睛微眯道,“可是如今铜门关真的有人通敌,且这人想让杨文政死。
老狗,那你说当时我吴国二十万大军覆灭真的是杨思业用兵激进,指挥不利吗!”
说到最后,吴皇站起来指着童贯,声音是从喉咙中吼出来的!
童贯从吴皇小时候便跟在他边伺候着。
老狗这个称呼,吴皇一般不会这么叫他,一旦这么叫他,那不是在特别高兴时候,就是特别愤怒的时候。
显然,他现在肯定不是高兴的。
吴皇不习武,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童贯在满腔怒火指向自己的吴皇上,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压迫感。
那是帝王之怒。
但是童贯没有害怕,因为他知道吴皇并不是在针对自己。
他开口劝解道,“皇上切勿生怒,要保重圣体,安平公主带来的这个消息,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这么多年来我们无迹可寻,铜门关的事,恰恰是一个突破口。”
吴皇看着童贯,良久之后终于平复了绪,坐回到椅子上,叹息道,“虽然我早有猜测,也一直让你在调查这件事,可是十多年来一直没有消息,我多希望我的直觉是错误的。
如果真的是如同我所想的那样,那这朝堂,还是朕的朝堂吗。”
童贯道,“这整个吴国都是皇上的,朝堂自然是皇上的朝堂。”
吴皇笑着指了指童贯,道,“就你这个老狗会说话。”
童贯笑道,“老奴不是会说话,是会说实话。”
“罢了,罢了。”吴皇摆了摆手,“铜门关那边你抓紧派人跟进,这么多年了也算是有了些苗头,用你的话说也算是好事。”
其实吴皇内心对于当年杨思业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一事,内心早有疑虑。
这么多年来他也一直让童贯秘密的派人在调查此事。
铜门关韩奎设计杨文政一事。
背后的人以为过了十多年,终于可以将杨家最后的隐患拔除。
殊不知这件事就如同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
让平静的湖面再起涟漪。
也让投石人再次浮出水面,引起了湖主人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