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艇和热气球刚进城的时候,很多百姓都跑出来看。
海东青出现之前,飞艇也来过襄王城,百姓并不是很害怕。
可是当飞艇往下扔手雷,不少百姓都被吓住了。
然后他们又发现,飞艇攻击的是御林军,根本不伤害其他人,百姓又三三两两聚集起来看热闹。
“御林军这下要倒霉喽!”
“可不是,那些大鸟在御林军上边飞了那么久,往下扔了那么多神雷和火油坛,御林军不死完也得死一大半!”
“这群霸王兵天天去我店里又吃又拿,从来不给钱,早就该死了!”
“还有襄王,也该死!”
“你们嘴上把点门,非议君王可是死罪!”
“怕什么,咱们都是多少年的老街坊了,谁会往外说?再说,以后恐怕就没有襄王了!”
“怎么说?”
“不光御林军,皇宫也被镇远镖局攻破了!”
“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我隔壁的老张家,有个闺女在宫里当婢女,刚才她跑回来了,说镇远镖局的人杀进了皇宫,把宫墙都炸塌了!”
“这闺女糊涂啊,就算宫墙塌了,她也不能跑回家啊,这不是给家里人招灾吗?”
“怎么说?”
“一代新王换旧王,镇远镖局赶走了襄王,肯定会立新王,但是不管新王旧王都得有人去伺候,镇远镖局的人占了皇宫后,新王清点人数,到时候发现她跑了,肯定会派人来她家找人啊!”
“不会的,张家闺女说是镇远镖局的人放她跑的,当时镇远镖局的人还喊话说念了一段什么释奴令,说他们回头会毁了奴籍文书,让太监宫女不要担心,回来后该干嘛就干嘛,不光是张家闺女,宫里的太监宫女差不多都跑光了!”
“啥是释奴令?”
当初金锋推行释奴令,只在京城一带展开,还没来得及推广到襄地,四皇子就篡位了。
就在百姓们讨论释奴令的时候,发现热气球和飞艇散开了,向下抛洒传单。
传单如同雪花一样,飘得到处都是,别说现在御林军被炸,府兵逃窜,就算是以前,他们也挡不住百姓去捡拾。
虽然百姓大多不识字,但是谁不认识一两个识字的人?
一个中年百姓拿着传单,跑向邻居家。
邻居家的大儿子是读书人,去年还考中了秀才,是周围一片的名人。
“四清四清,你是读书人,快看看这上面写了什么?”
中年百姓一边喊着,一边冲进邻居家院子。
进了院子才发现,院子里已经站了不少人,人人手里都拿着传单。
“茂才叔也来啦?”
院子中间站着一个年轻人,虽然衣服上打着补丁,但是腰杆挺得笔直,笑着说道:
“这上面写着金锋先生带领镇远镖局在北边击败了党项人,让襄王手下的权贵地主不要压迫咱们百姓,否则等金先生带着镇远镖局打过来,会找他们算总账!
金先生还说了,等镇远镖局打过来,就给百姓做主,把地主占了百姓的地,还给老百姓!……”
每说一句,下边的百姓就激动一分。
等到四海说完,不少百姓激动的眼睛都红了。
他们这些年的日子实在太苦了,现在终于有人愿意来给他们做主了。
当然,这里毕竟不是川蜀,还有很多百姓不知道金锋和镇远镖局,也不相信传单上的内容。
“四海,你是读书人,见多识广,你刚才说的金先生是谁啊,说话的口气也太大了吧?”
一个佝偻着腰的百姓问道。
“三爷,您竟然连金锋先生和镇远镖局都不知道?那去年的新政你知道吗?”
去年春上,金锋在京城说服陈佶推行新政,虽然藩王们百般抵触,但是圣旨下来了,他们就算再不乐意,也只能在城门的告示栏里张贴新政内容。
只可惜新政才实行了不到半年,四皇子就篡位了,随后各地藩王相继自立,新政也就被废了。
虽然新政只执行了半年不到,而且在执行期间被各地权贵处处加码,但是对于百姓来说,新政依旧让他们有了几个月喘息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新政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新政我知道,可是和这位金先生有什么关系?”老人问道。
“三爷,新政就是金先生在京城当官的时候,劝说皇帝陛下颁发的……”
年轻人又跟周围的百姓普及了一遍金锋的过往。
言语中,对金锋的崇拜几乎掩饰不住。
襄王还没称帝的时候,没有禁止说书人传颂金锋的事迹,也没有禁止金川商会来襄地做生意。
普通百姓对于金锋了解不多,但是四清是读书人,早就听说过金锋,还曾经和一群读书人到处收集金锋的诗句。
他们买不起香皂,于是就凑钱找一个人去青楼寻找香皂盒摘录。
今天看到热气球和飞艇的时候,很多百姓恐慌不已,但是也有很多百姓和四清一样,激动万分。
等到院子里的邻居都走了,四清扭头看向自己父母:“爹,娘,我想去川蜀!”
“现在世道这么乱,去川蜀干什么?”母亲担忧问道。
“金先生在传单上说了,川蜀举办了学堂,去学堂学习之后,回来就能组建工农联合会,以后金先生过来,我就可以优先挑地,还可以当官!”
“那要是金先生打不过来怎么办,你就成反贼了!”
“不会的,”四清指着天上的热气球说道:“娘,你看看,这就是金先生做出来的武器!这种武器,谁能挡得住?川蜀又不远,金先生一定会打过来的!”
“那等他打过来再说!”母亲还是不愿意。
“娘,金先生现在正是用人之际,现在去了才能建功立业,等金先生打过来,就没有机会了!”四海说道。
“孩他娘,这次就听孩子的吧。”
一向老实木讷的父亲开口了:“孩子长大了,懂的道理比我们多,让他去吧!”
襄地百姓已经快被权贵地主压得活不下去了,放孩子出去闯闯,说不定还能有条活路!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襄王城各处。
接下来的时间,无数襄地百姓离开家乡,翻山越岭奔赴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