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七章 全城封锁(二更)
作者:江南南丶   神启者说最新章节     
    “哪一半?”

    “建邺城内,确实有一股我们都查不到的势力,这股势力到底是来自何方,又是效忠何人,到底有何图谋,我们依旧一无所知,甚至只要一查到中途,所有线索都会被切断。”

    “虎应该就是接触到了这股势力。”周公瑾点了点头,道,“敢动我校事府的人,还是一位侦缉尉,就这么看,这势力的能力不弱啊,会是孙同的人么?”

    申道依旧没有做出回答,只是微微摇摇头。

    没有得到回答,周公瑾只能耸耸肩,知道眼前这个法家名士向来讲究实事求是,没有根据不会轻易做出结论。

    他所以也不为难为申道,只是眯起眼睛道:“虽然说要顾及事情很多,但这股势力既然已经先对校事府出了手,我们也不能就这么算了。何况我可不想在睡觉的时候,总有人拿着刀藏在黑暗里盯着我。”

    申道同样赞同周公瑾的看法,甚至轻轻叩响了身前的案板,让校事府的文书去他的房间拿了一卷竹简,轻轻摆在周公瑾的面前。

    “大人既然有心,我这个下属自当为大人分忧,这是我早些时日就已经写好了的废稿,你看看是否合适。”

    周公瑾才掀开看了几眼,生着大大黑眼圈的红肿眼睛中亮起一道光:“封锁城门,全城搜查?”

    “是,原先我觉得是时机不成熟,所以封存了起来,但现在孙同之事爆发,朝堂百官都不是观望就是急于和孙同撇开关系,只要大人借搜查孙同同党的名义去做事,也不会有人胆敢阻拦。”

    “可这么大规模的拿人,抓错了怎么办?要知道现在校事府可是树敌众多,光是弹劾我的卷宗都能堆起一座小山了,你用这么狠辣的计谋,不会是是害我吧?”周公瑾突然摆出一副严肃的表情,对着申道问了一句。

    “不抓起来审一审,怎么知道是抓错?”申道反问道。

    两人对视沉默许久,目光之中似乎有刀枪碰撞,但随后彼此都是大笑起来,笑声穿透厅堂,惊得一旁匆忙走过的文书浑身一抖,只是又碍于规矩,不敢轻易去打探,最后匆忙走开。

    厅堂中,周公瑾笑得最为大声,在这些日子以来他难得有这么开怀的时刻,他用一根指头有些无礼地指着申道,笑骂道:“我就知道你不是什么正经法家名士。”

    “彼此彼此。”申道收敛了一些笑容,微笑之中自有一种名士的风度,“大人也不是什么正经大人,既然弹劾大人的人已经很多,那就不必在乎再多一些。”

    这两人,一个是法家名士,却敢不按律令就大兴刑狱,另外一个身为荆吴最重要的官员之一,却因为并不如何循规蹈矩,甚至敢于冒险用申道的计谋。

    然而这世上的许多事情,却非得剑走偏锋不可,若没有火中取栗的决心,又哪里能在荆吴这一团乱麻的局势之中准确地揪住那势力的狐狸尾巴?

    乱世,当用重典。

    一日之后,建邺百姓们突然发现包括建邺城门口、菜市口外的柱子上,都有人开始都开始张贴告示。

    建邺士子众多,识字的人自然也不少,有人望着告示伸出指头一边指着文字一边对着告示小声地念着,但随着周围的人群越来越多,他的声音也不得不越来越响:“……孙同之党羽,如野地之豺狼也,潜藏于暗处,虽未显山露水,然噬人之性不可改……我荆吴之百姓,当秉承报国之志,铲除奸恶,涤荡逆党,以全大义……若有消息报之于官衙者,赏十金!”

    如果说有什么人最让百姓们怨恨,自然是夺走他们财货的人,而在告示上,官府把孙同的党羽描述为野地豺狼,之所以潜伏在城中就是为了伺机而动,趁机毁灭建邺,有谁能不惊恐且愤怒?

    在告示张贴的第一时间,百姓们几乎是群情激奋,加上十金的奖赏,更是让不少人目光中似乎都带上了一些冷厉。

    当他们注视四周的时候,似乎就像是一只只搜捕猎物的鹰隼,恨不得把周围的人都给看出个窟窿。

    不过是一天的时间,校事府和另外几个衙门就连续抓捕了近百人,其中达官贵人有之,平民百姓也有之,甚至还真有几个百姓的通报起到了作用,在当众得到了十金奖赏之后,惹得围观着一阵叫好。

    而与之相反的,朝堂上则是一片谩骂之声,不少人当夜就写了弹劾校事府令周公瑾的奏章,大肆抨击周公瑾这是唯恐天下不乱,居然硬生生要把这整座城都翻个底朝天!

    “国主明鉴!若是依照周家小儿的做法,建邺必然会人心动荡,难道这不是给孙同逆党可乘之机么?这到底是在为国还是为敌?”

    大殿之上,一名出身孙家派系的老臣吹着苍白的胡须,瞪着眼睛怒声喝道:“老臣甚至以为,周公瑾此举,乃是借搜查逆党的名义打击报复,铲除异己,祸乱朝堂!”

    话音落下,整个朝堂又是一阵应和,声音之大几乎要掀开大殿之顶,吓得年仅十六岁的小国主刘三双肩一抖,双腿已经开始微微颤抖起来。

    虽然说朝堂之争向来有之,平日里小国主听了不少,但近来发生的事情实在是让他应接不暇。

    先是孙同叛乱,再是唐国大军压境,现在就连荆吴大将军高长恭也成了逆党,这明明是一座广厦的荆吴,突然一下子变得四面漏风,让他这个端坐在朝堂的国主脊背发凉。

    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以为所谓衣带诏只是孙同等人自行伪造的,然而他却知道,那衣带诏确确实实出自他的手笔!

    只不过,他畏惧疼痛,本该用血写就的衣带诏,变成了朱砂毛笔的字帖,但在他看来,如今的局势变换,几乎是他一手造就。

    丞相诸葛宛陵静静地跪坐在位子上,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好似朝堂中的吵闹和谩骂根本不值得他有半点在意,但其实他的目光一直朝着一个方向,眼眸里就像是清澈的水面,倒映出孙既安低头不语的样子。

    有些时候,事情往往有完全不同的两个面,就好像浮在湖面上的小纸船,尽管看上去他已经因为剧烈的波涛快要翻覆,但对于一整面湖来说,却不过只是清风吹动而掀起的淡淡波澜。

    处于庙堂多年,并且才智过人的诸葛宛陵自然是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的,而他也很清楚无论百官如何怒骂,声音犹如滚滚雷霆,但若是乌云没有动作,就只可能是雷声大雨点小而已。

    孙既安就是那一团乌云。

    孙既安作为孙钟去世之后的士族领袖,孙既安的分量可想而知,甚至他只需要走上一步,说一句话,就可以真的领着愤怒的百官,把那位站在前排始终默默忍受着谩骂的周公瑾生生撕成碎片。

    然而今天朝会,他却一句话都没有说。

    这当然不是说孙既安没有那个胆量,要知道他就任御史大夫一职时,已经多次公开地和诸葛宛陵打过擂台,对于校事府这个权力大得有些畸形的衙门也做出过数次攻击和打压,但这一次他的沉默,本身就代表了他得一种态度。

    而事情的发展也正如诸葛宛陵所预料的那样,这场朝堂上的闹剧虽然持续了整整一个时辰,但因为一直没有足够分量的人领头,最终只能在他的几句话中平息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