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一战封神
作者:墨尚花开   大宋的天空最新章节     
    大宋的天空第八十七章一战封神时间的快车总会把我们带到不同的站点,无论你是权倾天下,富可敌国,乃至于大师巨匠,或是贩夫走卒,都会经受属于你的悲欢离合,起起落落。木分松柏杨柳,人有三六九等,烦恼却没有三六九等,你的心灵世界,别人看不懂。

    这段时间,对赵光义来说,上早朝仍是一件糟心的事情,大腿的箭伤还未痊愈,仍需由两名太监架着登上宝座。而且坐的时间不能太长,时间久了,半边身子都僵住了。

    这天,年逾百岁的华山道士丁少微***进宫,道长仙风道骨,精神矍铄,身康体健。史载:丁少微常服食巨胜、灵芝,“年百余岁,康强无疾”。老道长在华山潼谷修仙养性,听闻皇上身体受了重创,特意献上金丹和巨胜、南芝、玄芝,同时为赵光义配了几副活血化瘀的膏药和汤剂。

    上书房,赵光义半侧着身子,躺在榻上,问起华山陈抟老祖和道长苗广义。

    丁少微道:“贫道与陈抟,虽系同乡,在华山,住得也比较近,然陈抟嗜酒放浪,与贫道修真之法颇为不同,故而少有往来。”

    赵光义道:“朕经常会想到当年在陈桥的旧事,苗道长能掐会算,朕有些想他了,不知苗广义道长,近来如何?”

    丁少微道:“苗道长神龙见首不见尾,老道见他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风聚云散,何必再生痴念,此处心安天涯即故园,皇上只需保重龙体,该放下的就放下吧,放下即解脱。”

    赵光义点头。

    一直要找寻苗广义,赵光义的心里有另外的算盘。当年在陈桥驿,太祖赵匡胤被黄袍加身,代周立宋,陈桥驿是一个点,大宋王朝的起点。陈桥兵变的导演之一就是苗广义,“他怎么会算到那一天天上会出现两个太阳?”

    赵匡胤一生都在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陈桥兵变时自己是无辜的,是众将强迫自己做皇帝的,自己如果不答应,恐怕会有性命之忧,迫不得已,只能勉强当这个皇帝。其实,赵匡胤再怎么推托,也赖不掉叛国谋反的罪名。那些参加陈桥兵变的将领,全都成了大宋的开国元勋,像是被镀过金了,自带能量,金光耀眼,讲话都有分量。这么重要的高光时刻,赵光义自己却无缘参加,这也是他这一生颇感遗憾的事情。

    公元960年2月2日陈桥兵变时,赵光义满打满算才二十一岁,还是个生瓜蛋仔,他跟母亲杜太后在一起,职责是保护好家人,这是赵匡胤特意安排的。当年郭威想黄袍加身当皇帝的时候,他的家人可是被北汉皇帝刘承祐给杀光了,赵匡胤参与了郭威造反的全过程,他不想让郭威的悲剧在自己身上发生,赵匡胤在率军离开开封的时候,就策划好了一切。

    他“义社十兄弟”之一的石守信,殿前司的高级将领,也是赵匡胤的副手。作为赵匡胤事前安排好的内应,赵匡胤不在开封,石守信就是殿前司留守京城的最高指挥官。

    陈桥兵变时,赵匡胤派心腹小校郭延赟驰回京城向石守信报告,石守信立即部署“将士环列待旦”,等待策应赵匡胤兵变部队回京,同时派兵护住赵匡胤的一家老小。由于有石守信的内应,赵匡胤才得以顺利进城,他的家人才能安全无恙。赵匡胤登基,石守信位列六位翊戴功臣之一,赵匡胤把他之前的归德节度使之位封给了石守信,把他抬得绝对够高。

    没捞着参加陈桥兵变的赵光义,自然就没有翊戴之功,也带不了什么光环,这是他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个心病。他找道长苗广义就是为了增加点拥立的光环,把自己列入开国元勋的行列,为自己登基做皇帝加上一块厚重的砝码。

    太平兴国三年春,赵光义命翰林学士李昉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在谈到陈桥兵变时,赵光义特地嘱咐李昉:是他赵光义和苗广义、赵普全程参与谋划了陈桥兵变一事,授意将士们将黄袍披在刚。

    刚酒醒的赵匡胤身上,众将拜于庭下,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的。无论多么苍白的理由,正史怎么写,都是皇帝说了算。

    赵光义想:既然,丁少微也找不到苗广义,现在,最能证明自己是否参与陈桥兵变的,只剩下赵普,太祖时期,朝堂上唯一能跟自己抗衡的,也只有赵普。如果没有赵普,整个大宋朝廷,基本上所有的官员都会成为当年晋王府的常客。如何让赵普主动就范,乖乖地听从自己的召唤,赵光义又开动了脑筋。

    赵光义手下的四大金刚:贾琰、程羽、陈从信、程德玄,如今只剩下三个人,最懂自己的贾琰,前年就病逝了,没了贾琰,赵光义感觉自己连个帮助出主意的人都没了。程羽也很聪明,不过就是做事情太书呆子气了。

    ◆宋挥玉斧

    如果说太平兴国四年有什么特点,可以说这一年犯战事。大宋从正月里出兵北汉,这一年就没闲着,不是打别人就是被打。这不,河北这边还没消停,西南那边又扛上了。

    乾德三年,宋灭后蜀,大将王全斌力主继续西进,攻取云南的大理。太祖赵匡胤查看了后蜀地图,觉得如果攻打大理,很可能会重蹈唐朝时久攻不下,兵力深陷南诏的尴尬境地,决定放弃大渡河以外的地方。于是用玉斧在地图上沿着大渡河划了一条线,道:“此外非吾所有也”,这就是“玉斧划界”的由来,也是天下第一长联——大观楼长联中“宋挥玉斧”的出处。

    大理也如太祖赵匡胤所料,并没做任何阻碍大宋南北统一的行为,反而主动要求成为大宋的藩属国,不过,赵匡胤没答应。直到宋神宗时,才允许大理前往开封纳贡,宋徽宗时,大理国皇帝段和誉统治时,正式成为大宋的藩属国,同时使用宋朝的“政和”年号。

    太平兴国四年九月,大宋刚打退北面大辽的进攻,取得满城大捷;十一月,西南面又出现战事,西南夷入侵,“寇钞边境”,掠夺边境。

    汉代对分布于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总称西南夷,赵光义立即擢升兵部郎中许仲宣为西川转运使,让他去平定边患,解决争端。

    许仲宣,字希粲,青州人。后汉乾佑年间,十八岁的许仲宣,进士及第。大宋立国,许仲宣付朝廷述职,赵匡胤见他气概容貌雄伟,甚是欢喜,提拔他为太子中允,北海知军。后因功升任刑部郎中,主管永兴军府事。

    许仲宣并未出兵围剿,《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他亲自来到大渡河边,“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以叛逆和归顺的利害相告,以威力和福运宣示,夷人全部归服。

    许仲宣不费一兵一卒,只用三寸不烂之舌就安定了西南边乱。朝里那些不甘心吃闲饭的就坐不住了,有言事官向赵光义奏报,说“江南用兵时,许仲宣吞没国家钱财,中饱私囊。”

    大宋征伐南唐时,许仲宣担任南面随***运使,主管战备物资粮饷的运输事务。十多万宋军,远在江南,一年多时间,供馈无阙,许仲宣可谓功不可没。南唐平定后,许仲宣“以漕挽功拜刑部郎中”,受职入朝谢恩时,召他升殿奖励表彰,赐给绯色的官服。

    有人告他贪污,许仲宣接到诏书,只得回京接受调查。赵光义令御史台搜集全部财务会计簿查对,“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改广南转运使,会征交州”。查来查去,搞了几年时间,结果查出了一个大大的清官,许仲宣没有任何欺骗和隐瞒不报的事情,没有贪腐一两银子。这就戏剧了,不知告他贪污的人有没有被处罚。

    此时,大宋正对交州用兵。既然闹了个大乌龙,赵光义对许仲宣也就放心了,派他做广南转运使,还是管战备物资粮饷的运输事务。

    。

    ◆雄关漫道真如铁

    三交城是春秋古城,是春秋时晋大夫窦犨的食邑。《方舆纪要》载:“三交城,太原府北,旧有三交驿,路通忻州。”三交城北控石岭关,南镇太原,是兵家必争之地,大辽多由此进犯宋境。

    宋军主动出兵伐辽,兵临幽州城下,却惨败高梁河,赵光义只得退守国内休养生息。为加强河东防御,太平兴国四年八月,赵光义又在太原故城以北处,设立三交行营,潘美被任命为三交行营总管。积粟屯兵,部署防御。

    宋灭北汉,赵光义一气之下火烧水淹太原城,毁掉了原为北汉国都的铜墙铁壁,因此,此时的太原,只是一个地名而已。潘美以太原为中心设置防线,这个防线却连一座坚固的城池都没有。

    九月的满城一战,大辽损人马,辽景宗耶律贤不甘心就这么被宋军给欺负了,治愈心病最好的解药就是再干一票大的,也让宋军割点肉流点血。

    大宋在河北布防了十万兵力,为什么要派重兵,原因就是河北是平原,辽军铁骑冲破防线,就可以轻易越过黄河,抵达帝都开封;山西北部群山环绕,又有雁门关可守,因此在兵力布防上要比河北少得多。这次,耶律贤选择宋军防守薄弱的河东下手,占据代州雁门关,扫荡山西。

    辽景宗耶律贤在代州雁门关外建立雁门、西泾、护国、南川等多处关寨,屯兵雁门关。十一月四日,尚食使石彦赟与都监董思愿、刘绪、巡检侯美,前往攻击,破契丹千余众,获鞍马器仗甚众。

    郑州防御使杨业,跟大辽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老于边事,洞晓敌情。

    十一月七日,赵光义任命杨业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分领所部驻守三交口、代州。@*~~辅佐潘美,捍边御辽。

    出发前,“上密封囊装,赐予甚厚。”赵光义密封锦囊给他,同时赏赐了丰厚的财物,可以说,在拉拢人心方面,赵光义比赵匡胤有过之而无不及。

    杨业到了代州,辽军的噩梦就要来了。

    太平兴国四年十一月,忻州传来战报,说与契丹交战,破契丹数千众,斩首四,获鞍马铠甲,并生擒十六人。

    紧接着,宋军又在石岭关南,大破契丹数万众,斩首一万多级,获骆三头。

    两次的小试牛刀,让杨业的名字,响彻雁门关内外,深深地叩击着辽景宗耶律贤的小心脏。

    针对大辽设置的关寨,在杨业的建议下,宋军在在雁门关两侧的隘口上建起阳武寨、崞寨、西陉寨、茹越寨、胡峪寨、大石寨、雁门寨等九处堡寨。

    有潘美和杨业的坚守,大宋在河东的防线,比辽景宗耶律贤想象得要难打得多。

    ◆抗辽英雄杨家将

    杨业的父亲杨弘信,麟州人,因避讳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后人称他杨信。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严重,杨信身为麟州的土豪,地方豪强,自己组建武装,和当时的契丹人、羌人争夺地方,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于是自封为麟州刺史。

    杨信有两个儿子,老大杨崇贵,老二杨崇勋。

    适逢乱世,枭雄并起,杨信总要找个靠山,河东节度使刘崇,是北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弟弟,势力比较大,杨信就把大儿子杨崇贵,送到太原刘崇处做人质。为避刘崇之名,改“崇”为“重”,称杨重贵。

    杨家一直以中原政权为正统,杨业到太原供职不久,郭威在开封建立后周,刘崇在太原建立北汉,杨信归附后周,杨业及其妻折赛花落籍北汉。杨家父子分居两国,各保一方,从此成为两条道上的人。

    杨业对刘崇忠心耿耿,而且武艺高强,是难得的人才,北汉皇帝刘崇非常喜。

    爱杨业这孩子,就让他拜在太子刘钧的门下,成为刘钧的养子,自己的养孙,赐姓刘,改名刘继业。@·无错首发~~

    杨业家传的是三十六路梨花枪,但是杨业却喜欢用刀,在北汉,他遍访名师,遇到江湖异人金刀祖师,学会了八十一路金背砍山刀,征战沙场所向披靡,人称“金刀令公”刘继业。

    以骁勇著称的杨业先是担任保卫指挥使,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杨业一生的主要时间都是在为北汉效力,由于杨业战功卓著,北汉人称其为“无敌”。

    《宋史》中提到,宋军几次与杨业的交锋,全是以杨业的失败告终。如杨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杨业跳进护城河泅水逃跑,后来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

    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杨业还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直到赵光义派刘继元亲自招降,杨业才大哭解甲归降。

    刘继业归降北宋,赵光义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同时恢复他的本姓杨,北汉没了,“继业”就不必了,改名单字“业”,称杨业。

    所以说,《杨家将》中的头号人物老令公杨业,竟然跟大宋对抗了将近三十年的北汉功臣名将,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忠的君是北汉的君,报的国是北汉国,这或许是那些说书人觉得最尴尬的事。

    如果说杨业在北汉有什么可圈可点的事迹,那就是他是北汉晋北边防的抗辽英雄,“无敌将军”。

    射雕引弓,策马大漠孤烟,有良人相伴,要什么繁华三千?杨业戍守边关,夫人折赛花在府内组织男女仆人丫环习武,教授子女武艺。

    历史上,杨业有七个儿子,《宋史杨业传》载:“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既殁,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杨业死后,朝廷将他的儿子供奉官杨延朗升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官延浦、延训同为供奉官,延環、延贵、延彬同为殿直官。

    杨家七子,到底谁是老大?

    大多数人认为杨延昭名列次子之前,首先受封,当为老大;也有人说,在陈家谷口战死的杨延玉是老大,之所以把杨延昭放在前面,是因为他最有名,而且官位高,故列于前。历代传说中,认为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故称杨六郎。

    杨延昭到底算老几?史书中没说明,杨业何时出生,史书也没有说明。不过,我们根据史书记载推断一下,《宋史》载:“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人,要行加冠礼,因二十岁的年纪身体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刘崇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是乾祐四年。杨业弱冠追随刘崇,假定951年,杨业任保卫指挥使是二十岁,那么958年杨延昭出生时,杨业已经二十八岁。

    如果杨延昭是老大,他下面还有六个弟弟,杨七郎出生时,杨业起码已经四十多岁了。可见,说杨延昭是老大,这个说法站不住脚。杨延昭排行老六,倒是很有可能,若是这样估算,杨大郎出生时,杨业至少已有十八岁了。

    如果杨延玉是长子,一切就好解释了,上阵父子兵,史书上记载,杨延玉一直跟随杨业作战,直至战死疆场。按照常理,杨业有长子,不可能带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南征北战的。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杨延玉是大郎,杨延昭作为杨六郎是实至名归。

    民间口口相传的杨家七子: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安、四郎杨延辉杨延德、六郎杨延昭、七郎杨延嗣,名字真正对上号的只有六郎杨延昭,其他的都是浮云。

    说来也怪,杨家七子都对杨家祖传的三十六路梨花枪情有独钟,对杨业成名的金刀反而没什么兴趣。

    杨家枪法,杨延昭同杨延玉二人。

    学得最好,杨延昭得了枪法的一个“巧”字,杨延玉得了一个“猛”字,兄弟二人从小就随父亲征战疆场。

    杨业其他几个儿子也都在朝廷任武职,但没有出战的记录,历史上明确继承杨业衣钵的,只有六郎杨延昭。同杨业一样,杨延昭威震边关,宋真宗赵恒称赞为“治兵护塞有父风”。

    太祖皇帝赵匡胤,字元朗,由于要避讳,杨延朗入宋后改名杨延昭。

    也有史籍记载说,宋真宗赵恒梦见神人指引,告诉他赵家祖先是赵玄朗。@*~~赵恒追尊赵玄朗为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庙号圣祖。所以财神爷赵公明是中国历史唯一一位被封为皇帝的神仙。

    赵玄朗被封为皇帝后,玄、朗二字成为世人的避讳,孔圣人的封号“玄圣文宣王”也被改为“至圣文宣王”。由于要避讳财神爷赵玄朗,杨延朗后来改名杨延昭。

    延昭这个名字,取“天日昭昭”之意,发誓要为父亲杨业的死讨回公道,昭雪冤屈,他就是《杨家将》演义中著名的三关大帅六郎杨景杨延昭。

    关于杨六郎的名字来历,有学者据《大象列星图》中关于星象的解释做出推论,南斗六星固主兵机,为大将之象,而作为大将之象的北斗第六星主镇幽燕北方,杨延昭长期对付燕地辽军,辽国人把杨延昭看做是他们的克星,是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因此称他为杨六郎。辽国人是不是这么想的,没有人知道,这只是宋人单方面的推测。

    成为代州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杨业带领七个儿子:大郎延玉、二郎延浦、三郎延训、四郎延環延贵、六郎延昭、七郎延彬,在与辽军的对阵中,节节胜利,捷报频传,杨家将的威名,不胫而走,响彻北疆。

    ◆雁门关之战

    由于赵光义的主动挑衅,按下了宋辽之间的战争开关,这个开关一开,谁都不可能会主动投降认输,战争就成了宋辽双方的家常便饭。

    太平兴三月二十日,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率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雁门关进发,这是大辽的第二次大举南侵,时间相隔满城之战仅半年。

    雁门关位于山西忻州代县城北四十里处的雁门山中,万里长城有九座关隘要塞,被称为“天下九塞”,在这九座要塞里,雁门关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从西周开始,雁门关共发生大小战争两千多次,雁门关见证了从西周以来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穆天子西巡、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文姬归汉、昭君出塞等等,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内外,多次大败匈奴。

    此时的雁门关也成了宋辽激烈争夺的战场。

    辽兵十万南犯雁门关,接到战报,主帅潘美立即召开战前会议。经研究决定,继续采用满城之战的南北包抄战法,由潘美率主力正面迎敌,杨业率敢死军,由西陉口出雁门山,绕道敌后,南北夹击,重创辽军。

    计议已定,杨业留副将守卫雁门关,自己率“麾下数百骑自西径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与美合击之。”正在全力以赴进攻雁门的辽军,做梦也没想到,宋军会来背后偷袭这一手。

    “杨”字大旗迎风招展,漫天遍野喊杀连天,辽军彻底慌了,“我的妈的妈,我的姥姥;了不得了,宋军杀过来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呢,哥哥兄弟,快点跑吧……!”辽军大乱,纷纷夺路逃窜。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杨业决定先来个“斩首”行动。混战当中,他发现辽军旌旗簇拥之处,有一人骑着高头大马,断定此人必是辽军主帅,于是带人杀了过去。

    此人正是辽军统帅、驸马萧咄李,杨业抡起金背砍山刀杀至辽军中军,萧咄李的左右护卫哪里是杨业的对手,几。

    下子就被杨业砍瓜切菜一般给收拾了。

    没了护卫的保护,萧咄李就成了孤家寡人,他拨马就跑,杨业在后面就追。崎岖的山道,全是双方混战在一起的兵将,哪里能跑得了,杨业手起刀落,萧咄李顿时人头落地。

    主帅萧咄李一死,辽军顿成了一盘散沙,全都无心恋战,十万大军不战自溃。潘美和雁门关守军见杨业袭击成功,也纷纷带兵杀出。

    辽军大败,逃向云州,杨业挥军掩杀,生擒辽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缴获铠甲马匹无数。

    “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主将戍边者多忌之。”自此以后,杨业在辽军中声威大震,辽军但凡见到“杨”字大旗,直接撤离,能躲多远就躲多远,毕竟,没有哪一个主帅想成为第二个被“斩首”的靶子。

    杨业以数百骑袭击大辽十万大军,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取得雁门关大捷的消息传至帝都开封,赵光义开心得有些模糊。尽管宋军在高粱河战役中以惨败收场,很快就在满城之战、雁门关之战中扳回了两局,总算挽回了颜面。

    随战报一同寄到开封的还有一些将领的诽谤书,劾奏杨业之短。@杨业在大敌临关的危急时刻,有胆有识,英勇杀敌,赵光义对自己钦点的这位杨副帅很满意,他将这些“谤书”封好,遣使送给杨业,以示对其信任。同时提升杨业为云州观察使,兼任郑州、代州刺史,算是对杨业雁门关大捷的奖赏。

    雁门关一战,辽景宗耶律贤在河东战场上又吃了一场败仗,而且损兵折将,这种窝囊气搁谁也咽不下去!既然河东有“杨无敌”,那就再回到河北好了,耶律贤决定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彻底打残打垮河北的宋军,好好教训一下大宋皇帝赵光义。

    这次,他要御驾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