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拖住秦国即胜利
作者:随云逸   从长平之战开始最新章节     
    从长平之战开始第576章拖住秦国即胜利“若是诸位想要此时出战,请恕本将与麾下赵军,不能奉陪。”一直没有开口,如同个局外人一般的廉颇,忽然间开口说道。

    这短短的一句话,却是直接让之前几人的筹算化为了泡影。

    很显然,无论缺了哪国的兵马,最不能缺的就是赵国的兵马。不仅因为赵国带着的是足足八万兵马,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知道,唯一能跟秦军拼一拼战力的,或许也就只有赵军了。

    若是赵军不参与其中,联军的战斗力少说要下降一半。这还怎么打?

    即便秦军如今战力危殆,也不可能下降到不到一半的地步,周朝的将士们若是有这样的战力,能将秦军逼到如此境地,也不会困守在周王畿了。

    听着廉颇的话语,无论楚国还是韩之国,都是露出了一幅不可思议的表情,而信陵君的表情则是略显有些愤怒。

    显然,作为抗秦战斗的发起者,众人谁也没有料到,廉颇代表着的赵军会在此时打退堂鼓。

    “廉颇将军。”三人几乎是同时急切地呼喊道。

    廉颇却丝毫不为所动,淡淡地摆了摆手,说道:“我与秦军在丹水对峙三年,其韧性之强,吾自知之。漫说是不足累万之区区周朝之兵,就算是我大赵数十万大军鏖战之,亦不能损其战力于分毫也。贸然出击,徒增伤亡而已。”

    “将军,刚刚您出击可是最快的。”楚国的上将军闻言自是不肯罢休,当即问道。

    “刚刚出击,一则为了先锋之两万大军,二则为了我大军之士气,是乃不得不出击。如今之出击,毫无胜算不说,更无益处,当然不该出击。”面对这样幼稚的问题,廉颇的回答几乎不需要思考。

    “这。”而廉颇的回答,却是令楚国的上将军再度语塞。

    一时间,中军大帐之中陷入了一片的沉默。

    只是沉默与沉默还有不同。

    韩、楚两国将军的沉默是不知要怎么反驳的迷茫,而信陵君的沉默则明显带着一丝丝的无奈。

    信陵君当然知道廉颇说的都是对的,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啊!

    想要跟秦军打,要是不用点办法,即便能赢恐怕也得耗费大量的时间、损失大量的兵力。

    信陵君是真的有点儿后悔没有提前跟廉颇将军沟通一二的。信陵君原以为自己的打算应该是瞒不过廉颇将军的,而面对有可能对秦军形成重创的战法,廉颇将军没有理由会拒绝才对啊。

    难道自己高估了廉颇将军?不由得信陵君又有些怀疑起了自己的判断。

    实际上,他的激将法也好,坐收渔翁之利的小心思也罢,哪里会逃过身经百战的廉颇将军的眼睛。

    可以说,这下小把戏都是廉颇玩剩下的。

    当然,廉颇也知道,这样的战术战法,的确有可能对秦军造成重创。

    而自己在已经知道了信陵君的打算的情况下,大可以让韩、楚两国的战兵顶雷,因此不论胜败,廉颇也可以做个渔翁,麾下的赵军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全。

    毕竟,赵国的大军一直是保持着独立性的,即便是信陵君也调不动,更别说是韩、楚两国的将军了。

    可以说,信陵君的计策中,赵国的利益或许没有魏国的大,但也绝不会吃亏。

    只是,可惜,胜秦虽然是赵国的诉求,但速胜从不是赵国想要的结果。

    目前赵国的国内正一片欣欣向荣,连代北草原也已经归入了赵国的版图,只要再有一年多的时间磨合,赵国的国力也好、兵力也罢,都将有一个质的提升。

    因此,赵括在信中已经明确说了:胜利不是赵国的第一诉求,将秦国的主力拖延在周王畿这个泥潭中才是赵国最想要的。当然了,如果能够迫使秦军不断地抽调兵员、物资对周王畿所部进行增援,那自然是赵国最愿意看到的事情。

    换言之,赵括想要的,就是用八万大军拖出秦军,吸引住秦国的注意力,给自身的发展,争取时间。

    这或许也是另一种的“用空间换时间”吧。

    面对如今信陵君的战法,能不能胜暂且不说,即便是胜,也不是赵国所想要的

    如果此战速胜,除非秦军遭受毁灭性打击,否则以秦国好强的性子,恐怕忍不到来年开春,就会再度兴兵前来。

    若是秦军再度兴兵,秦军是继续进攻已经被数国所瓜分的周王畿地区,与几乎所有的中原国家彻底翻脸,还是直接进攻赵国呢?

    谁也不清楚。

    因此,不论信陵君胜算如何,廉颇根本没有任何的必要,去冒一个注定不利于赵国的险。

    当然了,好不容易有了破敌之策,还是极其有利于魏国的办法,眼看着韩、楚这两个最难办的冤种都已经同意了,却被同样有利的赵国给背刺了,信陵君是无论如何不能同意的。

    问题是,廉颇将军反驳地有理有据的,想反驳还真不行。

    那就不反驳了!信陵君心念翻转之间,一个办法已然在心头升起。

    “廉颇将军。”信陵君随即端正好态度,颇有耐心地问道:“若是此计不成,不知将军可有败秦之法?”

    既然你说我的计策不行,那你总得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吧。

    显然,信陵君当然不是真的想要廉颇将军的破敌之法了。

    实际上,无论廉颇将军说出怎样惊艳的办法,信陵君都有把握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贬低下去,最后的结论就是:还不如今日快速出击。

    当然了,如果廉颇将军心中并无良策,那就更好了!

    你都没有办法,那还有啥说的,要么执行我的办法,要么咱们散伙算了。

    只可惜,信陵君再度低估了廉颇将军的道行。确切地说,信陵君有些低估了赵括的想法。

    面对信陵君的问题,廉颇显然早有成算,随即微微摇头道:“想要败秦,本将一时间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

    闻言,信陵君瞬间眼前就是一亮,连带着韩、楚两国的上将军心中就是一喜。显然,他们也已经想到信陵君的用心——没有办法,那有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

    信陵君刚想开口,却又被廉颇给打断了。

    “不过。”廉颇微微一笑,看着在场的几人,继续说道:“本将来时,我王却是以锦囊托付败秦之策也。”

    说着,廉颇换换地从自己的胸口处掏出了锦囊一个。

    看着这锦绣织成的小囊,在场之人却是面面相觑。打死他们也没有想到,廉颇会这么破局——居然抬出了赵王。

    这就像是两个大学生在争论一道正态分布的数学题,你一怒之下,直接把高斯给喊了过来。这还怎么玩?

    质疑高斯?你确定你要质疑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还是以在争论正态分布的时候?

    同样的,质疑赵王?你是想要质疑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大败过秦国还健在的,被诸国公认的战神?还是在对秦军的作战中?

    看着廉颇手里的锦囊,信陵君心中其实已经知道自己已经输了——原来自己所想的,人家早已经有了预料。

    只是,一贯的骄傲也好,出于败秦的考虑也罢,信陵君还是鼓起了最后的勇气,对廉颇说道:“愿闻其详。”

    廉颇倒也直接,闻言也不废话,当着众人的面就将锦囊打开,一封盖着火漆的帛书随即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前。

    随即,慢慢撕开火漆,一封简单的帛书便完整地展现在了廉颇的手中。

    帛书很短,只有区区的六个字而已。

    “结硬寨,打呆仗。”

    在场诸人再怎么说也是各国的上将军,对于赵括的这六个字自然是懂的。

    说简单点,就是要跟秦军拼消耗,用四国的国力将秦军耗到不得不展开决战,从而迫使秦军来攻击自己防御完备的硬寨。

    联军本就兵力雄厚,若是主动进攻或是对攻,不一定会是彪悍的秦军的对手,可若是防守,则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兵力的优势。

    这并不是什么太高明的手段,说白了就是用实力去碾压。

    但这却是最为安全、可靠的办法,任谁也说不出什么问题的好办法。

    实际上,这样的计策并不是赵括的首创,想法,最喜欢使用这样的办法的,反而就是秦国。

    长平之战中,对付赵国和廉颇,秦国用的就是这个办法,用三年的时间把赵国耗穷、耗废,耗到赵国不得不启用更擅长进攻的年轻将领;

    而在历史上,王翦灭楚之时,面对项燕的数十万大军,用的还是这样的办法。

    拖着,不走也不打。

    拖到你粮草不济,拖到你军心涣散,拖到你不得不撤,再与羸弱不堪的你决一死战。

    而如今,赵括的这一计策,也算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了。

    当然,这个计策看起来是美好的,但实际用起来,对于自身的损耗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除非处于绝对的优势情况,否则这样的计策实施起来,极有可能是两败俱伤。

    只是,哪怕是两败俱伤,赵国也是完全能够接受的。更何况,四国之力,哪怕是秦国之地大物博,哪怕诸国不会尽其全力,也足够秦国喝一壶的了。

    这也是最契合赵括“拖”字决的办法。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