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日早朝。</p>
众大臣才刚入宫,有关宁夏大捷的消息就传开了,这次没有什么遮掩,甚至连内阁早早就得知情况。</p>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大捷」,大臣那边没有多少准备,因为先前朝中议论的风向还是杨一清等几路人马追不上鞑靼人,会让鞑靼骑兵过黄河之后到宁夏镇周边劫掠云云……</p>
一扭脸,捷报来了,鞑靼人也循规蹈矩往关外败退,之前还想借题发挥一下,现在还怎么发挥?</p>
「刘阁老,您看这事?」</p>
户部尚书佀钟过去找刘健提及此事。</p>
他想征求意见。</p>
他本来是众矢之的,朝中传统文臣想借助户部的力量,以西北调度的问题,扼制皇帝对于军政的把控,缺少钱粮财政紧缺,总是可以作为打消皇帝不切实际观念的理由,不过这要建立在鞑靼人劫掠完扬长而去的基础上。</p>
先要压制张周,才能谈收拢权力。</p>
现在捷报传来,佀钟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可以结束了,剩下就看内阁对这件事如何定性了。</p>
刘健没说话,一旁的李东阳提醒道:「战事结果如何,要等胡虏离开边关,一切都恢复稳定之后再说。现在言之过早。」</p>
捷报是捷报,不代表这场胜利后面跟着的就一定是鞑靼人灰溜溜逃走,谁敢说鞑靼小王子没有后招呢?</p>
佀钟点头,他还是松口气的,至少内阁也没强行让他去跟皇帝提什么过分的事情,他可以安心看朝中其他人的表演。</p>
朝议开始。</p>
朱佑樘端坐在他的皇位上,跟以往每次有捷报他都显得很振奋不同,当天的他显得有几分颓丧,等大臣礼毕落位之后,他还咳嗽了几声,说明他现在染病在身。</p>
由萧敬出来宣读西北的捷报,只有杨一清上奏的一份。</p>
杨一清在捷报中充分肯定了崔元的作用,没有窃占功劳,甚至表明此战中因为有崔元的英勇无畏,而令战事推进非常顺利,最后取得大捷……还表明其所部人马不过是从中做了一点配合。</p>
「……此战斩杀敌首一千一百六十三,俘十一,缴获大牲口七百二十二,另有军械战甲过两千副。贼寇败退渡河时,狼狈不堪,被冲走的贼寇数量也在一二百人……」</p>
等萧敬宣读完毕,站回到原位。</p>
这会很多人才发现,本来作为事件主角的张周居然不在场,这种跟皇帝一起享受荣光的时刻,张周居然也不上朝?</p>
心真大呀。</p>
等萧敬说完了,本来朱佑樘应该点评两句,但朱佑樘气色仍旧不好,由一旁的李荣代为总结道:「此战之后,贼寇无力与我大明边军周旋,但大明边军连日急行军、交战,也很是疲乏,加之出征河套的数路人马一直未能驰援跟上,之后与鞑靼人交兵的可能性不大。在巡抚宁夏等处杨一清的上奏中,提到已无力阻挡鞑靼人从关口撤出。」</p>
兵科都给事中屈伸走出来道:「启奏陛下,宁夏本地人马不能全力与鞑靼一战,令鞑靼有机会撤走,宁夏巡抚杨一清公然以无力为由推卸,当以懈怠军机之罪论之。」</p>
你杨一清居然敢上奏说你没能力阻挡鞑靼人?</p>
就算事实真如此,你也该玩了命上去阻挡,哪怕是身死也在所不惜,最多我们把你当大明忠烈,而你现在居然还好意思诉苦?</p>
李荣道:「宁夏本地守军,数百里奔袭,连日连夜未曾休整,将士们早就疲乏,且火弹等消耗过多,与鞑靼正面交战的优势已不存,此时若想全面将鞑靼人合围甚至是全数歼俘,非要有各路人马的通力配合不可。」</p>
按照一般道理来说,太监在朝堂上不能诉说自己的意见,更多是作为皇帝跟大臣之间消息的转换器。</p>
说白了,就是个传话的。</p>
而李荣如此出面为杨一清和宁夏本地将官说话,皇帝也丝毫怒气没有,这在有经验的大臣看来,这完全是皇帝授意的,也就是说,朱佑樘一早就知道可能会有人借题发挥去攻击杨一清放任鞑靼人撤走。</p>
「咳咳。」</p>
朱佑樘突然咳嗽了两声,就在众大臣以为他这是清嗓子准备开场白时,朱佑樘随后又不做声了。</p>
李荣继续道:「此战中,保国公等人表现差强人意,错失战机。」</p>
又是不符合李荣身份的言论。</p>
这话,本应该是由旁人来说,由直谏的言官去参劾,不该由李荣挑起话题。</p>
哪怕是言官去参劾了,或许皇帝也会回护朱晖,毕竟朱晖可是朱佑樘派出去领兵的,现在朱晖表现不好,说明皇帝「时任不明」,这不是在打皇帝的脸?</p>
先前刚说完话,都还没退回臣班的屈伸继续道:「保国公战时畏敌不前,多次延误战机,令鞑靼驰走于大明疆土如入无人之境,是乃为将者不能护其民,论罪当斩!」</p>
这下不说是什么罪名了,直接说罪刑。</p>
杨一清那边好歹还有军功当底子,最多是论个罪,然后「功过相抵」。</p>
换做是朱晖,虽然这老小子也有河套之地杀敌的战功,但那点功劳……完全不能跟他的过错相比,直接弄死算了,削夺爵位什么的都是便宜他了!</p>
真以为出去领兵不需要负责任的?</p>
李荣这次没有应声,而是回头看着朱佑樘。</p>
出面挑起个话题,发表一点意见,李荣在朝堂上还是有此资格的,但要是去给朱晖的行为论定,甚至是要论罪的话,那就非要皇帝亲自开口不可。</p>
「嗯。」朱佑樘只是喉咙里发了一声,似乎很认同屈伸的这种说法。</p>
朱晖那混账……好像是弄死比较好,辜负了朕对他的信任。</p>
但只是这一声,好像还不能把朱晖给判死刑,随后朱佑樘瞄着一旁的刘健等内阁三人,却也只是用眼神交流,没说话,好似在说,你们内阁不出来发表一下意见?</p>
众大臣多少有点吃不消。</p>
皇帝刚才喉咙发出这一声,还有咳嗽的时候,虽不是中气十足,但好像也没失声,怎么今天一句话都不说,反倒是这样打哑谜?</p>
刘健此时是不得不出来说话,他举起笏板道:「陛下,此战尚未有最终的结论,若以此时来论功论罪,只怕会对军心有所影响,当在战果出现之后,再行议定。」</p>
「嗯。」</p>
朱佑樘又是应了一声。</p>
既同意屈伸要给朱晖治罪的说法,又同意说现在不适合论罪?</p>
皇帝的意向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猜?</p>
谢迁见状走出来,发挥他能言善道的本色道:「陛下,以臣之所见,此战至少已过中局,此刻若是能协调各路兵马,行阻断之事,或是能再取得大胜,尤其是延绥和大同等处的兵马,此时应该及时而出。」</p>
朱佑樘闻言皱眉。</p>
李荣回头看了皇帝一眼,开口帮忙问道:「谢阁老这是何意?」</p>
谢迁道:「以臣所知,此番乃鞑靼小王子亲自领兵,若以此错失良机,将来再想将其俘杀,只怕难上加难。」</p>
李荣接话道:「谢阁老没听到吗?杨巡抚上奏说,其已无力再战,或是只能日后再寻良机。」</p>
谢迁脸色带着微微笑容道:「不是还有保国公等人吗?各路人马未曾建功,为何不给他们戴罪立功的机会呢?」</p>
李荣听了想打人。</p>
你谢迁故意抬杠还是怎么着?</p>
明知道朱晖等人连正面战场都没加入,好端</p>
端一场战事居然作壁上观,居然还说让他们戴罪立功?他们倒是想!但问题是……鞑靼人也没蠢到给他们机会啊。</p>
「此提议甚好。」朱佑樘终于开口了,嗓子是有点沙哑,「就依谢阁老所见,传旨到西北各处,让各边镇宪官和总兵、将领等人,见机行事,若能在这时候趁机扩大战果,也是好的。也算是给一些人……将功补过的机会。」</p>
皇帝此话一出,连提出建议的谢迁也有点始料不及。</p>
我的意见,这么招皇帝待见了吗?</p>
我本来只是对朱晖落井下石而已,或者是出来表达一下文臣对这件事的看法,奚落一下武勋,怎么看起来陛下在这件事上,好像比我还热衷呢?</p>
李东阳和刘健都用怪责的目光瞪了谢迁一眼,谢迁也就无奈退回去。</p>
朱佑樘道:「此战中,驸马崔元表现甚佳,甚至有人将他与冠军侯相比,朕觉得言过其实,但他的英勇也是朕所见的。不过他始终是靠秉宽的筹谋,才有此表现的机会,他在治军能力上,还有待提高。」</p>
褒奖了崔元,又贬损了崔元。</p>
看起来……皇帝对崔元也不是太看好。</p>
这倒符合在场大臣的意见,毕竟崔元是外戚派,本身跟他们也没多少交流,或者说这个人以前压根就不是朝堂体系的,只是挂个驸马的名而已,现在让我们支持他入朝甚至是进都督府治军?凭啥?</p>
朱佑樘道:「朕如今很相信秉宽的眼光,希望你们也不要再给他找麻烦了。」</p>
谢迁又走出来道:「陛下,臣不明白您的意思,同为朝廷效命,岂有互相为难的道理?」</p>
「谢卿家,希望你记得今天的话。」朱佑樘刚才还很赞同谢迁的观点,此时却又好像故意讽刺谢迁,跟谢迁比口舌一般道,「你以往消遣打趣他的话,朕犹在耳畔,朕也知晓很多人觉得朕是过于器重于他。但究竟是为何,旁人不知,诸位身在朝堂,难道不清楚吗?」</p>
谢迁这次是灰溜溜退回去。</p>
「秉宽入朝,如今也有快三年,西北边镇局势的改善,相信诸位也都看在眼中,朕想让国朝兵锋强盛,会器重于那些能臣,并无过错。咳咳。」朱佑樘咳嗽两声,话好似说了一半,不往下说了。</p>
随后李荣又走出来道:「有兵部尚书张周上奏一份。」</p>
众大臣一听,皇帝这是在给张周下大棋做铺垫呢?</p>
皇帝刚说器重他,就有他的上奏……</p>
李荣道:「兵部请以朝廷调拨帑币二十万两,用以江南造船等事,具体用度事项已发户部,请以陛下御批。」</p>
西北刚打了胜仗,张周就开始跟朝廷要钱要粮,居然也不是为西北边疆稳固添砖加瓦,居然是为之前已停滞的江南造船之事增加款项?还直接让朝廷来调拨?</p>
如果说之前张周是以个人能力在造船,现在张周就好像是在试探大臣的底线。</p>
我能打胜仗,所以我说了算,我认为应该继续造船,你们就要给银子……要么你们就出来反对,看谁更理直气壮!</p>
这次由李东阳走出来,语气中还带着几分气恼道:「启奏陛下,江淮造船之事,一早朝中已有认定,当暂缓执行,何以到今日要旧事重提?臣认为,此事当依从之前之议,将钱粮用在急需之出,而非用以无谓的筹谋。」</p>
你张秉宽说造船是为了防海盗,但海盗之患好像还没那么严重,你明显是在危言耸听。</p>
我们也不是说否认你这么做就是错的,只是说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你这种用刀背来试探我们底线的做法,简直无耻。</p>
李荣道:「那李阁老便是反对此事了?」</p>
「是。」李东阳很不客气便回答。</p>
「但张尚</p>
书对此似也有考量,在张尚书看来,若是来年之前,船只不能修好的话,就赶不及明年出海之事,海上每到炎夏之时便有飓风起,现在正是要为来年筹谋之时。」李荣很认真在解释。</p>
李东阳道:「那敢问,以船只出海,可是能弥补二十万两白银的消耗?若不能,如此做的意义又是什么?」</p>
李荣笑而不语,回头看了朱佑樘一眼,但见朱佑樘没什么表示之后,李荣也退回去不说话。</p>
现场氛围有些古怪。</p>
张周的这份上奏,可说是非常不恰当,再次把自己摆在了跟大臣对立面上。</p>
「再议吧。」朱佑樘等现场沉默半天之后,随口说了一句。</p>
李东阳这才带着疑惑不解退回去。</p>
显然李东阳也觉得事情不对劲,如果说之前他是一股脑反对,可当他在朝堂沉默无声时,突然好像意识到张周这么做好像没什么意义。</p>
他也在琢磨,之前明明是张秉宽自行把造船的事给叫停,这次他突然在这么个节点旧事重提,又明知道我们一定会反对,他只是为了试探我们是否会屈从于他的决定?</p>
接下来论到萧敬出面道:「有关吏部奏请地方官吏任用调整的名册,已有详细的批复,江浙等处用官等事,南京吏部尚未奏请。陛下之意,年后南京六部差事多有懈怠,当派人前去督促。」</p>
在场大臣一时间又摸不着头脑。</p>
派人去南京督促南京六部的差事?这算怎么个意思?</p>
萧敬道:「陛下之意,以吏部左侍郎、翰林学士程敏政前往南京,行督促之事。」</p>
刘健走出来问道:「陛下,不知以此究竟是如何?只是为督促差事的话,下御旨便可,无须亲派要员前往。」</p>
萧敬替朱佑樘回答道:「刘阁老,南京留都所在,牵扯江南诸多事务,且官吏行自便之事,先前奏请多有任人唯私之嫌,陛下以吏部左侍郎前往督促,是为用人之公正公断。参考历年的大计,且要对南方各处的官吏行复核之事。」</p>
「这……」</p>
刘健不好说什么。</p>
皇帝对吏治用心,在大臣看来是好事。</p>
如果派去的人是刘健所中意的,那这件事完全没问题,可关键在于皇帝派去的是程敏政,而这恰恰是最早被张周拉拢过去的那批人。</p>
皇帝一边说要整顿西北的军务,一边又要对江南官场动刀,这不明摆着告诉在场大臣,下一步就轮到你们了?</p>
朱佑樘道:「朕不认为尔等有值得反对的地方。说说河工吧,今年河工调度,到现在都还没个准信,朕这边刚有方案,让户部审阅之后,明日朝上仔细议个清楚。」</p>
这下让佀钟有些懵。</p>
户部给了方案一个又一个,关于钱粮的调度,秉承的原则就是雨露均沾,不形成厚此薄彼的形势。</p>
皇帝没同意不说,现在皇帝居然要主动给出方案,还让他们先议一议,回头拿到朝堂上来做定论?</p>
朱佑樘没等在场人有所表示,又开口道:「诸位卿家,西北捷报传来,接下来就是论功行赏之事,朕会多采纳兵部和礼部的意见,若是诸位有什么要说的,最好这两日也在奏疏中说清楚。功过赏罚关乎到将士们的切身利益,还望你们记在心里。」</p>
大臣听了就不是滋味了。</p>
论功行赏,听起来是合情合理的,但花钱的事大臣一向不热衷,最好是有过错惩罚他们,越重越好,而有功劳则轻描淡写夸奖两句。</p>
什么拖欠赏银、官职的事,朝中大臣最喜欢做。</p>
且拖欠起来的话,会让大臣记恨的是负责兵部的张周,正所谓是把下面将官的仇恨转移到我们的政敌身上,简直不要太美好。</p>
但也许是皇帝早就料到他们会在功勋之事上扯皮,才会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p>
朝上议事正热闹。</p>
朱厚照躲在后面听着,有点百无聊赖,即便是谈到有关军务的事情,他也没什么心思,哈欠连连的他最后往墙边一靠,手扶着墙闭着眼在眯瞪着。</p>
「殿下,让奴婢扶着您。」</p>
刘瑾负责过来伺候他,还很贴心伸手相扶。</p>
却在此时,正好到造船的事,朱厚照瞬间瞪起眼来。</p>
在朱厚照心中,有一个星辰大海供徜徉的梦想,好像那比出征草原还让他欣然往之。</p>
可随即李东阳就出来把张周的上奏给否了。</p>
「气死我了!造船都不让造?」朱厚照一怒之下,准备冲出去跟李东阳好好理论一番。</p>
好在刘瑾眼明手快,一把将他给拉住。</p>
「殿下,您不能露面,陛下不让您出去的。」</p>
刘瑾话还没说完,一直守在后面的韦彬也跟过来,他也在庆幸没让太子得逞,本来阻拦太子做蠢事是他的职责,只是被刘瑾抢了先。</p>
朱厚照道:「一群庸臣,只为自己着想,难怪父皇会生气。相比之下,某人天天偷懒也能得到父皇的赏识,就怪不得谁了!」.</p>
刘瑾和韦彬都把这话听到耳中,神色中也都带着苦笑。</p>
总结是一针见血,但问题是童言无忌,谁会把你的话当真呢?</p>
还是等你自己掌权吧。</p>
后面的内容,朱厚照又一点兴趣都没有了,一直到朝议结束,朱厚照靠在墙边都快睡着了。</p>
「完了吗?」朱厚照抻着头往前看一眼,大臣已经退去,连他老爹也都走了。</p>
韦彬道:「朝议散了,太子殿下,您可以先回东宫歇息了。」</p>
「嗯。」</p>
朱厚照应了一声,随即跨步便走。</p>
刘瑾问道:「韦公公,太子不用前去内殿面圣吗?」</p>
韦彬微笑着摇摇头。</p>
等刘瑾和朱厚照往东宫方向走了,韦彬才急忙回乾清宫复命。</p>
乾清宫内。</p>
朱佑樘也没多少气恼,也没什么兴奋,战场取得捷报,跟大臣提出一些反对的意见……让他内心很平静,就好像这就是朝堂的日常,当然这种日常的喜怒哀乐,还是张周入朝之后带给他的。</p>
「陛下,想来李阁老也并非故意反对的,造船之事,的确是有值得商榷之处。」这次是由李荣出来做出一些反对的意见。</p>
显然不是李荣自己想说的。</p>
而是萧敬逼着他这么说,美其名曰要直言上奏,其实就是给李荣施压,不能每次你都说好听的,而把当坏人的事交给我们来做。</p>
朱佑樘道:「他们反对是平常事,不反对才不寻常。比朕以往受气要好。」</p>
朱佑樘这是回想起当初没有张周的日子,自己就跟个***一样,大臣说什么就是什么,对大臣报以足够的尊重,然后……当皇帝不像个皇帝,更好像个橡皮章。</p>
现在不一样了,朱佑樘的眼界都比以前升华了很多,什么喜怒哀乐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当个看戏的,看你们怎么演戏。</p>
韦彬道:「陛下,太子已回东宫。奴婢过来时听闻,说是永康长公主又过去给太皇太后请安去了。」</p>
「这永康,朕的话她都没放在心里,让她不要打扰太皇太后,她当耳边风吗?让她给秉宽认错,她也固执没这么做……你去,跟她说,朕让她马上出宫,还有涉及到懋仁的所有功过赏罚,一切都由秉宽说了算。以懋仁此番的功劳,已有封爵潜质,但是不是真可以封爵拜将,朕和太皇太后说的话都不作数,就看秉宽如何来跟朕提!</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