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五章 敲打和器重
作者:走后门   宝宝放松点不然会疼的最新章节     
    永康公主府。</p>

    永康一觉醒来,已是日上三竿,头疼欲裂之下,她根本就记不起来昨晚拼酒的过程,但隐约却知道自己好像是输了。</p>

    “您是被人送回来的,这一夜都有人照顾着,公主以后可不能这样了。”</p>

    乳娘在旁给端茶递水。</p>

    永康心中自然气不过,咬着牙道:“他一定是用了什么障眼法,否则喝了几斤的酒怎可能会醉不倒?”</p>

    这边永康去沐浴更衣,费了好大的力气还是没把一身的酒气给冲散,却是她尚未收拾完毕,这边乳娘又过来告知她,说是宫里派人来。</p>

    “李公公?”</p>

    永康换好衣服走出来,却见李荣手里拿着御旨,正含笑望着她。</p>

    李荣笑道:“陛下有旨意传达,是有关崔驸马的。”</p>

    永康收拾心情,恭敬道:“不知皇兄是何意?是要给驸马封爵吗?”</p>

    “没有。”李荣道,“陛下传旨,让崔驸马留在宁夏镇,充任临时的参将副总兵,协助宁夏巡抚杨一清处置地方军务等事。”</p>

    “什么?”</p>

    永康一听瞪起眼来,“还是留在西北?张秉宽言而无信。”</p>

    李荣摇头道:“殿下您是不是有何误会?昨夜您去赴宴,说好了比试喝酒,您好像是先醉倒回来的吧?”</p>

    永康登时愣在当场,呢喃道:“皇兄也知晓了?”</p>

    她本来还想去朱佑樘那告状,说张周故意让她一个长公主在公开场合喝酒,败坏大明皇室的名声,到此时她才知道,原来张周做的什么事,都没有瞒过朱佑樘。</p>

    或者还是她那位皇兄故意让她在人前喝酒,甚至是出丑的。</p>

    李荣道:“长公主殿下,崔驸马留在西北军中,对于他的威望提升是有助益的,现如今他回京城又能做什么呢?京营里当差,真就会有大的出路吗?”</p>

    “爵位呢?”永康最痛惜的,自然是丈夫本来唾手可得的爵位。</p>

    李荣笑道:“留在西北还有继续立功的机会,至于此番的军功,陛下也会论功行赏,也没说不赐爵,只是要看时机。战事刚休,鞑靼下一步的动向不明,此时就给赐爵的话,难免会被人说闲话。”</p>

    永康道:“有功得赏,他人会有何闲话?”</p>

    “崔驸马到底是皇家中人,宗人府内当差的人,得了爵位,他人怎不会说闲话呢?长公主殿下,这是陛下的手谕,您也不必接旨了,您自己瞧。奴婢这就先回去了。”</p>

    李荣不想跟永康多加废话。</p>

    皇帝的旨意就是最终的安排,不管你一个长公主是否接受,或者说你也没资格反对。</p>

    永康心中自然是气愤不过,连客她都不送。</p>

    等乳娘出来之后,安慰道:“驸马得了将职,是好事。”</p>

    永康愤而将御旨甩到桌子上,一脸羞愤之色道:“皇兄现在宁可听信一个外人,也不肯为他的皇妹做主!副总兵算什么?冒险不说,让我们夫妻千里相隔,以后不定什么时候才有机会相见呢。”</p>

    ……</p>

    ……</p>

    内阁。</p>

    有关崔元的任命书,由翰林院草拟,也是很快便传到了内阁三名大臣耳中。</p>

    趁着中午休息吃饭的时候,李东阳似有所思道:“说来奇怪,崔懋仁也算是王德华提携出来的,却被留在西北没召回来,该得的爵禄也没得,透着些希奇。”</p>

    谢迁笑着问道:“你是觉得,崔懋仁的军功,或并不在张秉宽的计划之列?”</p>

    李东阳道:“倒也说明,之前的计划倒也没错,或是可以跟崔懋仁走得近一些。却是王德辉那边,最近……谈得很不顺。”</p>

    内阁这三位如今也很头疼。</p>

    之前的计划,是要把王华和王守仁父子拴在传统文臣这边,本来他们认为难点在初出茅庐的王守仁,怕王守仁不识相,所以他们先找更容易下手的王华。</p>

    结果却是……王华好像比他儿子更油盐不进。</p>

    以至于王华好像连自己的前途都不在意,对于内阁等传统文臣所抛出的橄榄枝,选择了置若罔闻的态度,让去游说的李东阳碰了一鼻子灰。</p>

    收拢王家父子的计划受阻,他们自然就要把目标对准另一个人,就是刚崛起的崔元。</p>

    刘健道:“皇亲国戚,在态度和原则上,到底不及进士出身的同僚坚定。”</p>

    谢迁却好像饶有兴致道:“我倒听说,最近永康长公主跟张秉宽之间,好像闹了很多不愉快,且有愈演愈烈的迹象,倒或是个机会。”</p>

    刘健对于跟永康长公主建立关系,并没多大兴致,他反问道:“杨应宁呢?”</p>

    总想着拉拢不太容易收拢的,还不如考虑一下仕途更接近传统文臣的杨一清。</p>

    李东阳摇摇头道:“从奏捷的奏疏呈递之后,杨应宁甚至未再上过任何的奏疏,私下里更是没有任何的书信送往京师,至于他是否暗中跟兵部有过交际,再或是他意向如何,如今是一概不知。”</p>

    杨一清虽是“后起之秀”,但论心机城府,可丝毫不比朝中这些老油条差。</p>

    知道自己现在是众矢之的,杨一清虽然很清楚投靠张周才是正途,但他却保持了一种表面上的中立,不跟朝中任何势力有直接的牵扯,专心在自己调离宁夏巡抚任之前,把手头上的差事做好。</p>

    谢迁道:“杨应宁倒是很有意思,之前在陕西做过学政,管理过马政,更早的时候做过陕西的巡按御史,对西北边政算知悉但绝谈不上精通。去年宁夏边政出了那么大的乱子,陛下竟都没把他拿下来,还给他机会立功……他这是想投桃报李吗?”</p>

    李东阳问道:“于乔你是说,他感念张秉宽的提携之恩?”</p>

    “呵呵。”谢迁笑着摇摇头,“不好说。”</p>

    “杨应宁到底是靠资历起来的,任宁夏巡抚也非一蹴而就,若不靠他,也不能指望王德华、陆劝卿站在我们的立场上。”刘健说着,把一份早就准备好的奏疏,从一摞奏疏最上面拿出来,“明日早朝,把这件事跟陛下提一提。”</p>

    谢迁拿过来一看:“女真人又有动向?”</p>

    李东阳甚至不用看内容,就知道里面说的是什么,显然他之前也留意过。</p>

    在王守仁被调去大同之后,甚至连辽东巡抚陆完也被调回京城,辽东巡抚变成传统文臣出身的王宪之后,辽东女真算是获得了喘息之机,一连串想“收复失地”,很多被安置在辽南等处的女真人,也都在暗中迁徙,跟大明之前安置政策作对。</p>

    甚至在抚顺等地,发生了小规模的暴动。</p>

    虽然事不太大,却被刘健认为可以借题发挥。</p>

    刘健道:“也该让杨应宁知晓,不是只有张秉宽才能调动西北将官之职,让他去奴儿干都司行治军之事,既是为了拨乱反正,也是给他个历练的机会。”</p>

    奴儿干都司是张周提议重设的,所管理的就是建州、海西女真等。</p>

    杨一清如今最风光的时候,肯定在等着皇帝和张周将他调到更重要的位置上,诸如替代秦纮为三边总制,或者是调去宣府当巡抚,甚至是加官进爵有机会当上六部侍郎调回京城等等。</p>

    若是把杨一清调去辽东,对杨一清心理自然是一种磨练,这算是内阁对杨一清的一种敲打。</p>

    谢迁笑着问道:“陛下能同意?张秉宽,应该能看出我们的用意吧?”</p>

    李东阳道:“此时提及将杨应宁调往辽东,陛下应该不会反对,既然辽东平女真之事乃陛下所定的策略,现在已生变乱,派个有功之臣前去厎定,也乃合情合理。张秉宽跟杨应宁之间似乎本就没太多往来,他这时候出面反对,却正好落人口实,料想张秉宽不会这么贸然去反对的。”</p>

    李东阳老谋深算。</p>

    把杨一清从宁夏巡抚调去辽东,明摆着就是给杨一清下马威,却还让张周甚至是皇帝无话可说。</p>

    “挺好,挺好。”</p>

    谢迁似乎听明白了,还在那笑着感慨。</p>

    就好像是耍阴谋诡计一般,让谢迁觉得心情舒畅,谢迁道:“以前张秉宽在暗处,我们在明面上,有时要猜他怎么拆招应招。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转而在暗,感觉灵活多变多了。”</p>

    李东阳和刘健同时白了谢迁一眼。</p>

    好似在说。</p>

    以为陷入暗处,也就是陷入被动,是什么好事呢?</p>

    以前我们可以主动出手,把张秉宽给压住,但事都没成,现在让张秉宽趁势崛起,反倒让我们处处陷入到掣肘,甚至要被他牵着鼻子走,就这样还值得庆幸?</p>

    李东阳道:“明日早朝,上奏时要注意口吻,这事还是由于乔你来提,进退也算是有个准备。”</p>

    由谢迁去当提议之人,李东阳和刘健先隔岸观火,利用谢迁口舌上的便利,算是给传统文臣进退的维度,若皇帝对此事反对意见强烈,也算是留有后路。</p>

    “明白。”谢迁知道,自己就是个干苦差事的,也不反对,反正内阁的分工一向如此。</p>

    ……</p>

    ……</p>

    刘健三人的计划既定,他们并不会过分去强调要暗中实施。</p>

    为了这件事能保证合法合理,他们首先要在辽东的上奏中拟定票拟,建议皇帝把杨一清调去辽东,如此一来在来日早朝之前,这件事其实已为司礼监所知。</p>

    李荣在跟朱佑樘奏禀之后,朱佑樘似乎也没觉得如何,李荣看出来这是内阁恩威并施收拢杨一清的手段,也不好在皇帝面前揭破。</p>

    趁着当晚去跟张周会面,谈有关朱晖等勋臣案子时,李荣也就把事明确跟张周说了。</p>

    张周府上的书房内。</p>

    李荣坐在一旁,看着张周在写写画画,李荣甚至都不好意思上去看看张周纸上写的是什么。</p>

    “李公公是担心,杨应宁离开宁夏之后,鞑靼人卷土重来?”张周好似是不明就里一般,问出个让李荣很无语的问题。</p>

    李荣尴尬道:“先生,您就不担心这位刚崛起的能臣,跟您就貌合神离了?这以后,应该是平草原时可仰仗之人吧?”</p>

    你提拔起来的,什么花马池、石沟城的功劳,还是你提前算出来,白送给他的。</p>

    把人培养起来,现在说甩手就甩手?</p>

    张周道:“同是为朝廷当差,分什么彼此呢?我反倒觉得,内阁的提议有其合理性,若让我来挑选去辽东平女真的人选,在新建伯之外,也的确是难找到能人。”</p>

    李荣苦笑道:“区区女真而已,何至于如此担心?反倒是朝鲜人,容易尾大不掉。”</p>

    张周摇摇头道:“李公公说错了,女真看似人少,但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隐患,剿而不灭,会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常态,非一般人可领如此的差事。我本有计划,准备让唐寅跟安边侯领命前往辽东,他们毕竟有去征缴过的经验。”</p>

    “这……挺好啊。”</p>

    李荣欣然认为,唐寅才是张周的嫡系,而且之前唐寅负责造船什么的,也不见发挥其才能的余地,让唐寅去辽东历练,比让已成为大明股肱的杨一清去辽东,强太多了。</p>

    张周道:“现在由内阁提出让杨应宁去,加上安边侯,不挺好吗?”</p>

    “这……”</p>

    李荣不知该怎么评价了。</p>

    张周笑道:“二人在宁夏时,便有通力合作的经验,如今杨应宁已赢得军心名望,再让他去辽东领兵,有迫切想证明自己为家族奋斗的安边侯一起去,多好?”</p>

    李荣道:“先生,不是咱家故意唱反调,您看此二人,都是能帮上您大忙的,调去辽东……这不是削弱您自己在京的实力吗?”</p>

    “李公公不能如此说啊,为朝廷办事,可不能想着私利,再说了,我这个人与世无争的,在京城也不求有什么大的发展,什么实力不实力的,那都不在我思考范围之列。”</p>

    张周显得很洒脱道。</p>

    李荣听了不由苦笑。</p>

    你都当上国公、兵部尚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居然好意思说什么不求大发展?</p>

    “安边侯这边,也是可以稍微调整的,我倒觉得,再派几个年轻人去历练一下,也不是不可。”张周道,“比如说在出征河套时,表现优异的张仑、周瑭、周瑛,还有一直迫切想表现自己的建昌伯……”</p>

    “建昌伯?他……”</p>

    李荣想说,这也算是个人物?</p>

    张周笑道:“让他去辽东,总比将他留在京城好吧?”</p>

    李荣一怔,心说还真是如此。</p>

    张延龄留在京城那是捣乱生事的,最好就一直把他派遣在外,如此京城之人就能获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