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谕下一步就是前往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科学分社,与姜立夫、竺可桢他们接个头。
路上没忘发了一篇论文给《science》,主要是前段时间李谕写的关于原子光谱的多普勒效应解释。
想解释这种原子层面的现象,毫无疑问需要量子力学。
李谕最擅长的就是这个,只不过文章过于专业,基于纯粹的理论物理学,只限于一小撮搞理论物理学的人中有点影响。
额,就算是搞实验物理学的,基本也不会看。二十世纪初,实验物理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之间还是有点隔阂的。
理论物理学家一般会看实验物理学家做出的实验;但实验物理学家往往不会看理论物理学家写的文章。
原因嘛,是因为搞实验的物理学家觉得搞理论的这帮人弄得太复杂,一堆冗长艰深的公式,动不动还有深奥的数学,看懂一篇论文可能就要花成月时间,不如自己多做几个实验。
关键这帮搞理论物理学的还用上了概率论!
概率论!
这是物理学应该用的?
即便虽然麦克斯韦、玻尔兹曼这种理论物理顶级大佬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开始使用概率论,但物理学界普遍还是不能接受。
他们认为玻尔兹曼这么处理只不过是因为研究分子热运动时,分子太多,算不过来,迫于无奈使用了概率论。
但众所周知,量子力学怎么可能离开数学,概率论在量子领域中更有非常大的内涵。
反正李谕的这篇论文虽然推导很精彩,暂时翻不起什么水花。
尤其美国这边是实验物理学为主,没几个搞理论物理学的。
只能等论文在欧洲转载并且翻译成德文后,才会引起一些讨论。
——
来到康奈尔大学后,校长雅各布·舒尔曼亲自出门迎接,两获诺奖的人可是“稀世宝贝”,寻常见不到。
“院士先生,您的到来让我深感荣幸的同时也颇有意外。”舒尔曼道。
李谕与他握手说:“校长你好!我是因贵校几名中国留学生成立的科学社分社而来。”
李谕刻意把原因引到科学社分社上,这样势必会让康奈尔大学有所重视,对科学分社的发展有利。
舒尔曼校长果然颇为惊讶:“中国科学社的分社?”
“没错,”李谕说,顺便没忘夸赞几句,“贵校提供了非常优良的环境与土壤。”
舒尔曼校长顿了一秒钟,明白了李谕意思,旋即哈哈笑道:“应该的!应该的!”
舒尔曼此后当过美国驻华公使,总体上对中国还是比较友好的,可能与其在康奈尔大学当校长时的经历有关。
他知道李谕马上再次获奖,而两次诺奖甚至只是李谕研究成果的一小部分,这种物理学领域的顶级大佬来了必须演个讲。
李谕自然答应,反正已经演讲那么多次,有了足够经验。他在演讲中先聊了聊物理学界的发展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成果,然后拉拢了拉拢康奈尔大学与中国留学生的感情。
不仅在康奈尔大学就读的胡明复、胡适、赵元任、杨杏佛等人出席,远在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姜立夫、竺可桢全都集中到康奈尔大学听李谕演讲。
这几人中,胡明复与姜立夫是搞数学的;竺可桢搞气象学;赵元任与杨杏佛虽然此后并没有继续投身科学,但目前赵元任也在学习物理学,杨杏佛则在学习机械学。
总之他们目前都算科学圈里。
李谕花了半天应付完大学公事后,才与竺可桢等人来到了科学社分社租的小教室中。
这时的美国大学学生不多,空闲教室不少。
最热衷科学社分社事务的胡明复激动道:“院士先生今天一来,我们才切身体会到您在洋人面前多厉害!我们平时只在典礼时才会见着校长,今天他早早就来迎接您。”
“就是!”竺可桢道,“您大大振奋了我们科学兴国的斗志。”
“科学兴国还要仰仗更多你们这样的学生,”李谕说,“国内的《科学杂志》发行不错,稳定在几千册,随着时间推移,肯定有更多人投身科学领域。我准备把大同大学一栋办公楼作为科学社专门用地,将来各位回国,科学社会定期组织活动,将大家持续联络在一起。”
姜立夫说:“我已经迫不及待要归国了。”
“没必要,”李谕笑道,“你们最好在这边多学几年,能读多久就多久,不要浪费机会和经费。平时多给国内杂志社投投稿件就是,另外,写稿子的时候留意我们处于科普期,控制一下难度。”
胡明复说:“我们还是学生,写不出院士先生那样的顶级文章。”
李谕不挑:“不用过分追求质量,现在要的是数量,你们写出来就大胆投稿,我都会发表,顺便给你们可观的稿酬。”
胡明复说:“平时我还会画一些科普性质画作,杂志可以发表吗?”
“必须可以!”李谕说,“我正好想再办个《科学画报》,提升趣味性。”
胡明复道:“那就好办了!”
胡明复是给《科学杂志》投稿最多的留学生之一,而且他挺擅长写科普文章,十分注意向读者介绍各方面的新知识。
《科学杂志》头三卷就发表了胡明复的47篇文章,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天文气象、教育、军事等等,由此可见其知识的渊博。
“胡氏三杰”每一个都很牛。
老大胡敦复,就是国内已经当了大同大学校长的那位;此前有过介绍。
老三胡刚复,李谕几天前与他刚在芝加哥大学的密立根实验室见了面,是搞物理的。
眼前的胡明复是老二,与老大一样都研究数学。
胡明复很有才气,此后参与了数学名词审定工作,把美英法意日德诸文与中文译名对照,对推动国内外数学的交流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惜胡明复回国后没多久就因为一次溺水意外英年早逝。
对了,此后姜立夫与胡家还成了一家子,——胡家三兄弟的小妹胡芷华嫁给了姜立夫。
胡适虽然学的是哲学而非科学,也没有加入科学社,但同样来凑了热闹。
胡适说:“可惜我学了一年多农学,终究不是本人所长,转入哲学系,不然也能多写几篇文章投给科学社。”
胡明复和他关系不错,笑道:“两年前你还加入了基督教会,要是你写科学文章,我简直无法想象。”
胡适挠挠头皮,有些不好意思道:“都是意气用事,我现在明白了,教会拉拢教众全靠玩弄感情手段,真后悔!”
胡适加入基督教会,是他对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极度倾慕的一个表现。
本来胡适在国内时一直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然后在美国的一次夏令营发现一名当年的同学入教后变得“言行真如程朱学者,令人望而敬爱”,于是产生了“奉行耶氏之意”。
只不过才加入半年不到,胡适就感觉不是那么回事,慢慢淡出了教会。
李谕有些好奇地问道:“胡适同学,你为什么没有继续学农学?”
胡适当初可是专门挑的专业,自信满满要学习农学。
胡适说:“我刚来美国留学时,确实想钻研农学,觉得文章之类不过是小技,救国不中用。可学了一年后,实在不适合。不仅是我本人不适合学农,我也认为所学理论不适合中国的情况。”
李谕问道:“为什么这么说?”
胡适说:“西方农业重在机械,千亩万亩良田才可施展开,而中国地多零散崎岖,不甚合适。”
李谕说:“中国并非没有大平原,偌大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都适合开展机械种植。”
胡适苦涩道:“但机械学又实在不是我的专长,还是转而学习更擅长的文学与哲学吧。”
赵元任突然说:“文学在西洋各国确实难能可贵,但在中国则是明珠暗投,无所见长。以实际而言,似乎农学较为切用。”
胡适说:“我家中兄长也劝诫过我,但本人心中还有投身政治的想法。我观察过美国政治环境,演讲非常重要,所以下定决心转投文学与哲学。如果将来能以文学发挥哲学精神,也不失为一项成就。”
赵元任说:“以文学发挥哲学太慢!不如直接以文学发挥政治之真理,要能做成,对治国而言,功效同样不小。”
胡适点头道:“正有此意。”
胡明复笑道:“研究文学与哲学更要博览群书,适之兄不能再老是作白话诗或者写书信了。”
胡适说:“我自然会合理分配时间。”
嘴上这么说,但他在美国几年读书真的不多,主要是他的应酬太多了!多到令人咋舌。
胡适自己统计过,单单1915年一年,就收信999封,发信874封,平均每天写两到三封信,而且许多信件还很长。
这时候写信不像后世电脑打字发电子邮件那么简单,每封信都要斟酌许久。
他给前文提到的陈衡哲五个月发信四十多封;给有暧昧关系的美国女子韦莲司发信一百多封;与此同时,还与另一个西洋女子瘦琴女士通信颇多。
胡明复作为其好友,劝诫过胡适好几次要多读书,不过胡适并没有改掉这个毛病,甚至博士论文答辩都差点出了问题。
这些能脱颖而出考上留美资格的绝对都是人中龙凤,胡适脑子很聪明,但大学期间“旁骛”过多。
到了晚饭时间,李谕与一众留学生到了一家餐馆吃饭。
饭菜还没上来时,胡适高兴地点了几瓶饮料。
“coca-cola!”他摆在了桌上。
其他几名学生都熟练地端了过来。
李谕却没有喝。
胡适疑惑道:“院士先生不尝一下吗?这是全美国最热销的饮料。”
李谕问道:“你知道coca是什么意思吗?”
胡适顿了顿:“什么意思?”
李谕说:“古柯叶,里面含有一种叫做可卡因的成分。解释起来有点复杂,但你只需要知道,这东西与鸦片同属毒品就够了。”
“咳咳!”姜立夫差点喷出来,“鸦片?!”
李谕说:“细说的话,有一些区别,但肯定都不是好东西,对人体有害。”
几人全都停下了动作。
胡适不相信道:“可美国人都在喝。”
李谕说:“可口可乐公司每年投几十万美元在广告上,如果没人买就亏死了。虽然几年前他们取消了直接加入可卡因,但并没有完全在生产过程中杜绝古柯叶。”
竺可桢问道:“院士先生,您说的古柯,有什么作用?”
“你们不觉得喝了之后有点上瘾吗?”李谕反问道。
胡适道:“确实有那么一点,所以我们才会在下午时经常购买,这是非常时髦的美国生活方式。”
李谕说:“不见得美国人做什么,就全都是正确的,甚至还要照着学。”
十年前,可口可乐几乎是直接加可卡因,简直就像吸毒。
然后1903年一名化学家意识到了危害,通过化验发现可乐中明显含有可卡因成分,随后美国联邦政府起诉了可口可乐公司。
此后可口可乐公司大为收敛,但直到1930年左右才彻底剔除可卡因成分。
李谕知道这些留美学生大都对美国社会十分倾倒,毕竟它刚刚超越英国成为第一工业强国。
胡适刚到美国时就说过:“美国风俗极佳。此间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民无游荡,即一切游戏之事,亦莫不泱泱然有大国之风。对此,真令人羡煞!”
另外,留美学生有不少会住在美国的家庭中,而这些家庭最少都是中产阶级,他们会不遗余力宣传美国文化,但他们就是自愿宣传。当然不排除是美国方面有意挑选。
几年前,胡适还咒骂过美国退还庚款是阴谋诡计,现在已经有些享受其中。
庚款对留学生的补助相当大,足够让留学生在美生活超过一般的美国学生。
他们压根不愁吃穿,更没有与美国人产生生存上的竞争,美国人竞争时丑恶的一面并没有在胡适等人面前暴露出来。
唐德刚教授曾一针见血地评价:胡适那批庚款留学生不知另一类开饭馆、洗衣店的华人的疾苦,同时也没有在美国讨生活,所以只看见美国好处,对美国一往情深。
不过也不能说留学生们真的一直没看出来,他们毕竟是精英,怎么可能永远蒙在鼓里。
十来年后,有了社会和人生阅历,留学生们其实很清楚许多洋人歧视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