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三经新注
作者:肥鸟先行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最新章节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正文卷第363章三经新注苏泽感慨一句,在穿越前他也曾经有过一种认知,那就是只要变革了一切都会好起来,仿佛在变革的那一切就是宇宙大爆炸的奇点,美好的新生活就突然降临在眼前。
    这种神圣化的变革童话,却不是历史的真正面目。
    当他自己主导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的时候,苏泽这才发现,其实所有人的利益都是不一样的。
    同样是农民,有产自耕农,无产的佃农,有钱的富农,以及地主的利益都是不一样的。
    同样是工匠,有手艺的手工匠人,和工坊中大规模的雇工,他们的利益也都是不一样的。
    甚至官员和吏员,不同部门的官吏,他们的利益也都是不一样的。
    苏泽说道:“想要建立一种制度,让所有‘民’都满意,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若是要让所有人都满意才能改革,那什么样的改革几乎都做不了。”
    苏泽看向自己手下这些知府们说道:“很多时候,治政就是尽量让所有人都接受一个不那么糟糕的方案。”
    苏泽说道:“浙江的里正参议改革可以扩大一下,范围也可以从里正扩大到各行各业去,先给百姓一个说不的权利,也有一个互相妥协的场所。”
    “另外小言公公的议事规程也可以在参议的时候用上,主权在民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历史上我们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慢慢的摸索。”
    众人纷纷点头。
    苏泽也叹了一口气,凡是涉及到政治上的变革,往往都是非常复杂又缓慢的。
    他不得不承认,在目前这个形势下,还是只能依靠手下这帮顶尖的人才,帮着他一起慢慢的探索,这几乎是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的。
    这也是苏泽并没有大规模改革大明的官僚制度,而是继续在明廷框架中运转的原因。
    苏泽继续说道:“南直隶有诸位在,大都督府都是放心的,但是江西、广东的情况就难多了。”
    “广东那边就只有谭公一人撑着,江西那边的更还是沿用了明廷的旧官吏。”
    苏泽看向众人问道:
    “诸位,手下有什么人才就不要藏着掖着了。”
    众人纷纷一笑,果然苏泽是来求人才来了。
    徐渭说道:“大都督,其实南直隶浙江福建江西,都是教育兴盛之地,何不自己培养人才呢?”
    苏泽问道:“文长的意思是,再开科举?”
    徐渭点头说道:“明廷以科举取士,二百年依然有这么多忠于它的读书人,大都督也在东南开科,才能将读书人的心争夺过来。”
    “可是科举的内容?”
    徐渭说道:“自然是新学了。”
    苏泽问道:“冒然考新学,东南的读书人能接受吗?”
    徐渭笑着说道:“有何不能,当年王安石编写《三经新义》,北宋读书人不是很快就倒背如流了?只要关系到前程,谁没有熬夜苦读过啊?”
    申时行等人纷纷露出笑容,他们就是科举卷王出来的,自然知道读书人有多卷。
    徐渭又说道:“其实明初的制度也很好,大都督,可以先考试,然后入国子监学习新学,再进行结业考试,按照结业考试的成绩授予官职。”
    苏泽点头说道:“那就请文长拿出一个章程出来。”
    徐渭看向苏泽说道:“但是考试的内容,还是要请大都督亲自攥写。”
    苏泽明白徐渭的意思,点头说道:“这个自然。”
    其实苏泽早就有著书立作的想法了,只不过一直没有时间写。
    如今所谓东南新学思想,还是属于比较分散的零散理论,并没有形成体系的思想。
    要怎么写,苏泽心中已经有了想法。
    苏泽准备抛开朱熹批注的《孟子》,写一本《孟子新义》。
    用孟子中的民本思想为基础,组成新学的思想骨架,进一步强化主权在民的学说。
    再写一篇《大学新义》,给天下士人提出新道德要求。
    最后抛开《周易》中玄而又玄的理论,将之改成一本阐释基础自然理论的学说。
    苏泽准备写自己的《三经新义》,在旧的三经上搭建自己的新的学说。
    反正有【六经注我】这个金色被动技能在手,苏泽已经是当世顶尖的经学大师,现在又拥有了最高释经权,自然是想怎么改造就怎么改造了。
    这倒不是说苏泽保守,而是凡是涉及到人才选拔的考试制度,都只能这样慢慢的改动。
    以《新三经》为基础,先吸收一部分进步的读书人进入东南的体系中,日后可以再增加其他的课程。
    徐渭的话也给了苏泽启发,先通过《新三经》来筛选思想进步的读书人,再通过国子监增设各类课程,定向培养官僚。
    比如苏泽可以将以前天工书院中的技术课程,将经济类的课程,将水利土木工程类的课程都搬进去,培养综合性的技术官僚。
    不过目前还真能靠着推荐了,众人又推荐了一些自己治下的人才,苏泽都照单全收,先将他们派往江西和广东担任知县历练,若是真的有才能再行提拔。
    接着苏泽又宣布,以许国为九江巡抚,以王锡爵为杭州知府,即刻上任。
    等到散会之后,苏泽又叫住了徐渭。
    “文长,《京师新报》还缺一名主编,你可有什么人才推荐的?”
    徐渭皱起眉头,《京师新报》是东南在京师舆论战线的最前线,这个位置和地方知府同样的重要,确实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去镇场子。
    徐渭说道:“其实王世贞是很好的人选,只是他还在守孝,不能出来做事。”
    苏泽点头,王世贞是当世文宗,如果他担任总编,那《京师新报》自然不缺销量了。
    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王世贞晚年编写《弇山堂别集》的时候,当朝宰辅重臣都给他投稿提供资料,只求能在书中列名。
    王世贞在太仓守孝,都有很多读书人也就住在太仓,等他守孝结束。
    只可惜王世贞三年守孝期还没有满,不可能出来做事的。
    徐渭说道:“属下有一个好友,当年也都在胡部堂手下效力过。”
    苏泽迫不及待的问道:“是哪位贤才?”
    徐渭说道:“句章山人沈明臣,他现在正在随着胡公在浙江修水利呢。”
    苏泽眼睛一亮,沈明臣号称明代三大布衣诗人,非常高产,一生作诗七千余首。
    不过他虽然高产,但是质量不高,而且多是贺答之类的应制诗,在大明朝诗已经不是最流行的文学体裁了,所以沈明臣的诗词造诣也就这样。
    但是沈明臣有一个侄子,那是晚明历史上绕不开的人物,万历年内阁首辅沈一贯。
    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沈一贯领导的浙党和东林党在万历晚年激斗,拉开了明末党争的序幕。
    如今沈一贯也已经三十多岁了,已经中了浙江乡试举人,不过他现在没机会去参加隆庆年的贡试了。
    苏泽说道:“沈明臣可以,我听说他有一个侄子沈一贯,也颇有文名,就让沈一贯陪着他叔父去京师吧。”
    徐渭惊讶的看着苏泽,世人都说大都督目光如炬,是识人用人的天才。
    作为沈明臣的好友,徐渭自然知道沈一贯的才能。
    可就这么一个中了乡试的年轻人,苏泽竟然也能知道。
    徐渭立刻说道:“我这就给沈明臣写信。”
    苏泽又问道:“胡公的水利修的怎么样了?”
    胡公就是胡宗宪了,徐渭的老东主了。
    胡宗宪虽然出仕东南,但是心中还念着明廷,所以给苏泽献策要在浙江治水。
    苏泽虽然知道他的想法,但还是给了他非常大的支持,让他在浙江治水。
    徐渭笑着说道:“胡公已经重修了五代钱镠修建的海塘,加固了钱塘海口的塘坝,今年潮汛就没有发生海水倒灌的灾害。”
    杭州的水患主要就是钱塘江口的大潮,在如今这是一种万人围观甚至要电视直播的自然奇观,但是在古代这就是巨大的灾难。
    五代时期,吴越国主钱镠在江口修建了防潮坝,但是在长达几十年的倭乱中,防潮坝不仅仅没有时间修葺,还因为战事屡遭破坏。
    当年改稻为桑的时候又发暴雨,钱塘海水倒灌又淹没了不少良田。
    胡宗宪在浙江抗倭的时候就驻节在杭州,所以他第一件事就是重修杭州的防潮坝。
    徐渭虽然在南京,但是一直和胡宗宪私交很好,一直保持通信往来。
    他说道:“这一次胡公修的这快,还是因为用上了最新的材料。”
    “什么材料?”
    徐渭笑着说道:“大都督不是写在天工开物中的嘛?水泥。”
    “胡公发现水泥是绝佳的挡浪堤的材料,胡公用铁条为基,灌注上水泥后做成多面体的石块,堆放在海坝下方,就能有效的抵挡海潮侵蚀。”
    苏泽惊讶的都要站起来了,这不就是钢筋混凝土嘛?!
    胡宗宪竟然想到了这个办法!
    苏泽当年在《天工开物》上提出的“煅烧水泥法”,在解决了炼铁炉温之后,很快就煅烧出来了。
    胡宗宪听说福建烧出了这种材料之后,立刻让人从福州运来,用来在杭州建造防波堤。
    果然这种方法要比搬运石头快多了,只需要在海岸堤坝上灌注成型,然后直接推到海岸堤坝上就可以了。
    所以胡宗宪才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在杭州重修海堤。
    胡宗宪果然有东西啊!
    不过更让苏泽激动的是,钢筋混凝土这项工业时代基建的基石,竟然就这样发明出来了。
    接下来苏泽所有外客一律不见,政务都交给徐渭处理,军务都交给林默珺处理,经济上的事务都让福州的方望海处理,潜心在南京闭门写书。
    九月末,西安。
    一路逃到了西安的嘉靖,进入西安城中,看着西安高大的城墙,总算是有了安全感。
    西安是有大明藩王的,当代秦王朱敬镕连忙在西安城外接驾,见到这位远房亲戚,嘉靖皇帝也忍不住老泪纵横。
    秦王将自己的府邸让出来给嘉靖作为行宫,秦王府建造的非常豪华,占地面积也极大,这让一路上风餐露宿非常疲惫的嘉靖非常满意。
    秦王府是第一代秦王朱樉所建造,朱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也是马皇后所生。
    朱樉一到任封国之后就大兴土木,将秦王府修建的非常豪华,将封国内搞得民怨沸腾。
    朱元璋只是将朱樉召回南京,让他“反省”了一年,就又将他放回了封国。
    朱樉依然我行我素,经常虐待王府的下人,后来被忍无可忍的宫女下毒毒死了。
    后面的秦王虽然不如朱樉这么残暴,但是也非常贪婪,关中本来就不富庶,但是秦王府依然积累了大量的财宝。
    前几年关中大地震,关中百姓甚至一路乞食到京师,西安知府请求秦王赈灾,秦王朱敬镕却一毛不拔,不肯赈济灾民。
    这一次迎接嘉靖,朱敬镕却挥斥巨资重新修葺王府,还强行要求官府征调徭役给他修宅子。
    果然嘉靖十分的满意,只可惜他的好心情还没持续多久,就接到了儿子裕王在京师被百官拥立登基的消息。
    听到了这个消息,嘉靖只觉得天崩地裂,他连忙招来他的首辅徐阶议事。
    “徐阁老,这逆子在京师篡位登基,且为之奈何!?”
    徐阶现在已经六十岁了,这一路上他心力交瘁,已经从微胖富态的富贵阁老,瘦成了岣嵝的老人。
    他的头发要比当年的政敌严嵩还要白,听到裕王登基的消息,徐阶几乎没有任何情绪变化。
    徐阶抬起头,看着这位秉持国政四十多年的皇帝问道:
    “陛下,九边和京营都效忠太子。”
    这下子嘉靖终于冷静一些,他用手拍打桌案道:“逆子!逆子啊!”
    发泄完毕之后,嘉靖也知道自己已经没有翻盘的可能,他问道:“那朕要如何?”
    徐阶说道:“太子的人应该在路上了,只要陛下体面,太子也肯定会给陛下体面的。”
    嘉靖怒不可遏的说道:“你这老狗!当年离京册立太子就是你提请的!莫不是早就勾结了那逆子!”
    “来人啊!将这老狗抓起来!”
    嘉靖说完,门外却无一人应答。
    别怪肥鸟保守,有些东西只能这么写写了,可别404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