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高拱倒台
作者:肥鸟先行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最新章节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正文卷第418章高拱倒台公车,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
    这一次上书的国子监监生,以及三百在京的秀才,都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
    五百国子监监生,三百有功名的读书人,黑压压的跪在左顺门前,通政司的官员吓的两腿颤颤。
    这里任何一个生员秀才站在他的面前,他都可以随意呵斥乃至于打骂,但是八百人就不同了!
    以往就是言官伏阙,人数也不过十几二十人,几十人就是大规模的了。
    但是这一次足足八百人挤在左顺门前,黑压压的人群让人通政司的官员们感觉到了恐惧。
    不仅仅是通政司的官员感觉到恐惧,就连守卫宫阙的禁军也紧张的看着下方,宫内太监们都拿上了武器,紧张的看着门外黑压压的人群。
    通政司官员看着带头跪在前面的年轻读书人。
    京师十一月已经开始下雪了,昨夜的雪还没有化去,今日早上还飘着雪花。
    佟安和学习会的同伴手里捧着一本长长的奏章,这上面是他们主张朝廷改革的方阵,以及密密麻麻的签字和红色的手印。
    这些红色的手印在雪地中分外的醒目,就像是一朵朵在雪地中盛开的梅花。
    佟安抬起头瞥了一眼宫阙,能够看到宫阙上手持火枪和弓箭的禁军,他压住内心的恐惧,继续托举着手里的上书。
    左顺门一下子打开,三名身穿朱红色官袍的大臣从左顺门内走出来。
    内阁首辅杨博,内阁次辅高拱,内阁四辅李春芳。
    杨博在沉重的表情中,似乎带上了一丝轻松。
    山东战败,公车上书,他这届内阁算是彻底倒台了。
    朝廷需要一个承担责任的首辅,而杨博也已经发现,如今大明朝廷已经是个火坑了。
    能在这个时候全身而退,反而是自己的福分。
    杨博的态度非常和蔼,他安抚了众人,还亲自搀扶起来为首上书的佟安等人,还将他们的奏章接过来,说是要面呈天子。
    相比杨博,高拱的面色就很难看了。
    山东战败,徐文壁被山东上下,京师言官一起弹劾,作为举荐徐文壁担任新军大臣的高拱,肯定要承担主要责任。
    而公车上书的主要诉求,恢复宰相制度,如今大明朝谁是形式上的宰相?
    不就是内阁辅臣吗?
    而如今内阁辅臣中权势第一的是谁?不就是他高拱吗?
    而这些读书人上书的另外一个请求,要求皇帝召回矿监,这不也是高拱一直以来上书隆庆劝谏的吗?
    高拱很清楚,这一次公车上书,已经在他和隆庆帝之间埋下了很深的裂痕。
    刚刚高拱赶到宫里,求见皇帝而不得入,就已经验证了高拱的猜测。
    皇帝一定是觉得公车上书是自己在幕后策划的!
    自己这个内阁辅臣是当不长了。
    高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却没办法像杨博这么轻松。
    新务运动才推进一半,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如果没有自己这个强有力的推动者在朝堂,明廷还能继续推行新务吗?
    高拱环视一圈,杨博老迈,而且早就有了思退之心,肯定要和自己一起下台。
    李春芳?
    这家伙就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如果他在内阁,肯定会为了自己的地位一昧的顺从皇帝。
    张居正?
    高拱想来想去,也只有张居正适合做自己的继任者。
    有手段,有理想,又足够圆滑,关键张居正现在是内阁三辅,却没有卷入到山东兵败和公车上书的事情中。
    只是以自己在皇帝心中的这点影响力,还能将张居正推向内阁首辅之位吗?
    被说内阁了,这帮读书人的上书要如何应对?
    其实高拱也是支持他们的诉求的,恢复相权,廷推大臣,这几乎是所有文官都梦寐以求的事情。
    不用再理会太监、外戚这些虫豸,甚至可以绕过皇帝执掌朝廷大权。
    可是以高拱对皇权的理解,其他东西皇帝都能让步,但是恢复相权这件事,皇帝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让步的。
    朱元璋靠着明初那些大案,好不容易才废掉了丞相制度,这之后才有了朱明皇帝大权独揽。
    嘉靖这种权术天才,更是将皇权发挥到了极致。
    就依靠礼法和个人权术,区区一个入京继位的藩王,将托孤辅政的重臣杨廷和轻松斗垮了。
    这才以往的朝代几乎都是不可能的。
    隆庆皇帝就是嫌内阁和六部掣肘,不让他好好花钱,这才派出矿监为他敛财的。
    高拱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庞,虽然对他们的义气上书不报希望,但是他也觉得这些人也许是明廷最后的希望。
    杨博收下了左顺门前读书人的联合上书,然后劝说众人返回自己的住处,等待朝廷的回复。
    一些跪在雪地里冻僵了身体的年轻读书人有了台阶,纷纷站起来。
    只有第一排的佟安等人岿然不动,依然跪在雪地之中。
    杨博叹息一声,命令通政司的官员拿来狐裘,亲自给这些跪在雪地里的读书披上,这才说道:
    “老夫这就入宫,面呈你们的上书。”
    这下子大部分读书人都散去,只留下几个坚定分子还留在这里。
    杨博等内阁大臣拿着上书,来到文华殿求见皇帝。
    隆庆帝立刻打开文华殿大门。
    杨博手捧佟安等人的上书说道:
    “陛下,左顺门外的大部分士子都散去了,这是他们的上书,请陛下御揽。”
    冯保结果厚厚的上书,只觉得沉甸甸,送到了皇帝的御案上。
    翻开上书,看到撤回矿监、恢复相权,廷推大臣,全面新务的请求,一向脾气温和的隆庆皇帝也勃然大怒道:
    “反贼!冯保,派锦衣卫去查带头上书的那几个!是不是东南安插的细作,故意搅浑了朝廷!”
    杨博和高拱立刻说道:“陛下,万万不可啊!”
    高拱硬着头皮说道:“陛下,这些读书人可不仅仅是监生秀才,他们背后都是天下士绅,是天下的读书人啊。”
    隆庆帝也冷静下来。
    他看着自己的这位老师,心情复杂。
    高拱有定策之功,当年高拱提出离开西狩队伍,去宣府集结边军收复京师,后来又是高拱带他劝说自己登基。
    原本隆庆皇帝是对高拱非常信任的,将吏部、户部和京察都交给他办。
    可这一次公车上书,让隆庆帝怀疑了。
    难道内阁辅臣这个位置还不够,高拱还要当宰相?
    当了宰相呢?难不成还要当皇帝?
    皇权就是这样的冷酷和排他,隆庆帝对高拱的那点情分,也早就已经消磨光了。
    隆庆帝放弃了惩治带头上书读书人的想法,准备留着以后秋后算账。
    杨博又说道:“陛下,读书人上书还是小事,他们也是心向朝廷的。”
    “如今当务之急,是山东的战事。”
    高拱疑惑的看向杨博,这位泥塑阁老怎么突然转性了?一下子这么话多了。
    这其中必定有反常之处!
    杨博继续说道:“臣以为,徐文壁不堪大任,辜负陛下信任,应该立刻让他解职回京。”
    隆庆帝立刻点头,这一次战败前线的背锅侠就是徐文壁了,这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情了。
    “可撤回徐文壁,山东大局应该交给谁来主持呢?”
    杨博继续说道:“山东大败,但不幸中的万幸是三镇新军统制官谨慎,没有跟着徐文壁制定的计划冒进,保全了三镇精锐,才没有酿成大祸。”
    隆庆帝连忙点头,一开始接到山东战败的消息,隆庆皇帝差点吓死。
    后来知道折损的是山东地方军和乡团之后,皇帝才舒了一口气。
    如今杨博提到了山东的问题,又让隆庆帝紧张起来。
    只听到杨博说道:
    “如今三镇新军都对徐文壁不满,之前去职的王本固也在报纸上列数徐文壁的罪状,山东地方军和乡团也将战败的责任都归咎再徐文壁身上,当务之急还是要立刻将徐文壁罢职。”
    隆庆帝连忙点头,可是他又说道:
    “可若是徐文壁罢职,何人能够担任新军大臣,统御山东兵马呢?”
    杨博这一次没有和之前一样如同泥塑一样不说话,而是立刻说道:
    “臣以为,新军学堂祭酒李成梁可堪大任。”
    高拱几乎是脱口而出说道:“不可!”
    高拱盯着杨博,杨博肯定是已经和李成梁达成了什么秘密协定,才会在自己去职之前推荐李成梁。
    高拱压了李成梁这么久,就是不想让他染指军权。
    若是李成梁真的去了山东,那高拱压制新抬头的军方势力的努力就全部白费了。
    可这一次杨博也没有退缩,而是看向高拱问道:
    “高大人,除了李成梁,还有谁可以为这个新军大臣?山东防务可是关系到京师安全,若是东南贼乘乱北上怎么办?”
    说到了京师安全,隆庆帝立刻怂了。
    高拱欲言又止,他准备推荐在湖广的张居正出任新军大臣,可是一来没有通气,张居正也不一定愿意。
    二来高拱还想要推荐张居正接替自己入阁,继续推进新务。
    而抬头看到隆庆皇帝的眼神,高拱的心又凉了半截。
    自己已经失去了皇帝的信任,这时候再推荐张居正,恐怕要适得其反了。
    高拱只能将话吞下去,现在看来京师确实没有人适合担任这个新军大臣了。
    就这样,李成梁出任新军大臣,前往山东整饬山东防线的任命就通过了。
    李春芳出来说道:
    “陛下,门外上书的读书人不用担心,只需要用臣的办法,他们很快就能散去。”
    李春芳说出自己的办法,隆庆皇帝连忙点头,吩咐按照他的办法去做。
    高拱茫然的从文华殿出来,抬头看着飘落的雪花,他突然产生一种自暴自弃的轻松感。
    李春芳立刻前往左顺门,宣布了朝廷的处理结果。
    皇帝接受了士子的建议,“考虑”政改的事情。
    紧接着李春芳宣布另外一件大事,过完年后提前举行春闱大典,这一次科举取士的规模将是比以往更大的,进士人数会比前面的人数都要多!
    在春闱之后,还会加开一次顺天府的乡试,所有有生员功名的读书人,无论是不是籍贯京师的都可以参与,这一次乡试的录取人数也远超往届。
    那些留在左顺门外的读书人纷纷激动起来。
    和佟安一起上书的几个读书会的读书人也都抬起头来。
    佟安叹息一声,他知道这次上书是失败了。
    他们这些有功名的读书人,不就是为了科举做官吗?
    明廷直接一个要开科举,就将读书人打发了。
    大家一起上书自然不怕,可如果继续留在这里,那被朝廷记上了,取消科举资格怎么办?
    取消自己的科举资格也就罢了,说不定还要连累子孙三代,亲朋故旧,那可就要被整个家族唾弃了。
    佟安等人只好站起来,看着高大的宫门叹了一口气。
    就在同伴们兴高采烈的讨论明年科举的时候,佟安却升出一个想法,自己追求了一辈子的科举,到底还有什么好考的?
    难不成要真的陪这大明一起死?
    湖广,汉阳的张居正接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十二月份了。
    张居正不仅仅接到了明廷的变化,还接到了南京召开制宪会议的消息。
    东南各县,通过各种方式挑选出来的制宪会议代表,已经齐聚到了南京。
    据说东南为了召开这一次的制宪会议,还专门改建了明廷的皇宫,拆除了一部分的宫墙,建造了一座会议堂。
    这时候东南上下才发现,这个制宪会议好像才是东南政改最重要的内容。
    一直在关注东南政改的张居正,也认真研究了这个制宪会议的内容。
    “用制宪会议来限制文官吗?会不会太理想化了?”
    “让制宪会议来决定税率?这也太儿戏了。”
    “好歹苏汝霖没有疯狂到让制宪会议来选他这个大都督。”
    放下了南京的情报,张居正又看起来京师的情报。
    公车上书之后,杨博内阁开始集体请辞。
    就连在湖广的张居正也连着上了几个辞表。
    皇帝对四人的辞表都坚决不受,还下旨慰留杨博、高拱、张居正和李春芳。
    但是四人又连续上表,最后隆庆皇帝才接受了杨博,高拱二人的辞表。
    张居正的官职不变,依然坐镇湖广。
    李春芳依然留在内阁,成为这一次政治动荡的最大受益人。
    虽然皇帝还是要求杨博和高拱继续在内阁留到元宵节后,但是这也表示了高拱内阁已经垮台。
    李春芳?
    张居正嘴角露出冷笑,高肃卿在京师执政也就算了,李春芳算什么东西?
    张居正看着书桌上的《三经新注》,去他们的君权天授,既然朝廷不想要自己改,那就只能让别人逼着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