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道上,两行车马,辚辚而来。被车轮、马蹄溅起的尘土,却很是神奇地无法离地一尺以上。这是蓬莱君桓志命能工巧匠,特制的“蓬莱车”。其中巧妙运用了少许符箓之理,可以免去车马行走在土路上,必定会荡起大量尘土的苦恼,长途旅行时的清洁问题得以解决。不过,这种奇技淫巧,在孔衍看来,毫无益处。既无用于民生,也不涉及大道至理。不过是君主好大喜功,讲排场、用奢侈,于是“下必甚焉”的结果。此次,孔氏听闻了家族子弟于仙门郡的求援。于是特意派出孔衍这样一位大修士,恰好足以弥补仙门郡的力量不足。车队来到城外迎候的人群前,只见车夫扬鞭甩了个漂亮的鞭花。驾车的两匹马儿,立刻便停止脚步。车子稳稳停住。孔衍从车内探身而出。迎候的人群,以孔蘩露和仙门郡侯立在最前方,后面跟着的是府衙群吏,以及本地三姓士族的嫡脉子弟。除去孔蘩露和仙门郡侯。余下众人,见到孔衍的一瞬间,既惊艳于孔衍衣着的华丽,气质的尊贵,同时又感到了慑人的压迫,能够明确感受到这一位对他们的不满意,乃至于对这里的一切的不满意!只见,孔衍头戴进贤冠,冠插金笄,两端垂下玉瑱,下面衣裳更是无一处不合礼制。要知道,玉瑱乃上古礼器,也是一种修士法器,垂在耳侧,能够防止遭受意外到来的性灵、声音等类似的无形攻击。但佩戴这种器物,对于人的行走坐卧姿态,也有极为刻板的要求。一来是因为玉瑱要发挥功效,首先就要求使用的修士一举一动符合礼仪,便如那岫山废庙中的刻字,好人看了并不会触发什么,而恶人仅仅靠近都有性命之忧。上古法器,越是威能强大,越是具有类似约束。再来,玉瑱悬于耳侧,轻微的移动,都会导致它的晃动。若是佩戴者不能熟练掌握相应的行走方法,玉瑱的晃动不但毫无美观可言,更是可能撞击佩戴者自己的头脸。士人谁不要个仪态的?自己的装饰物打自己的脸。还有几个人肯用。故而,玉瑱这种饰物,当世已经越来越难见到。可但凡有哪个修士,能将玉瑱当做寻常饰物佩戴的,任何人见到他,心中便要首先畏惧三分,生恐被人抓到了把柄,到时候才是打也打不过,讲理也讲不过,等着让人家喷一脸唾沫,还得好好谢谢人家!孔衍,就是这么一位!他在孔氏,辈分还要高过当代孔氏族长,孔蘩露在他跟前,更是小辈一个。但孔衍突破感应境界比较早,三十多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大修士。如今年近七十,外表看起来却与壮年差别不大。“见过盛斋先生!”“见过茂甫公!”……一时间,众人纷纷躬身行礼。孔衍字茂甫,在昭明郡孔氏设有一座盛斋阁,专门收集古籍、古图画,意图恢复上古礼制。故而许多人尊称他为盛斋先生。孔衍站定,板着脸,一丝不苟,向着众人回礼。只这一礼,便让众人感觉脸上火辣辣的。孔衍这一礼,当真是挑不出丝毫毛病,无论是躬身幅度,还是拱手搭握,又或者衣饰的摆动。特别是衣饰!在场的士人,谁不是宽袍大袖,腰间系着佩、挂着囊,头顶戴着冠、簪着花,更有一些人,袖子上甚至插着金钿,一个个金玉其外!动起来,自然也是叮叮当当,只是不敌乐伎齐奏,唯有杂乱,不见悠扬。孔衍身上,同样赘饰不少,光是那悬着的玉瑱,便可见一斑。但孔衍行礼,一点点声音,都没有!“老夫孔衍,见过诸君。”孔衍开口,气氛似乎才松快了一些。“不敢不敢!”“盛斋先生莅临,是我仙门之幸!”“对对对!”三姓士族,才刚刚被陈仲断去首领,这些急就章补上来的,愈发没有气概。孔蘩露也懒得调教他们,正打算按照自己的节奏,向孔衍问好。却见孔衍行礼之后,当即向边上稍稍一让。这一让,给人一种大山挪开般的感觉!虽然他只是一个人,但从他下车开始,这里的任何一个人,就都注意不到除他以外的事物了。直至此刻。一辆同样由双马驾辕,车形似与其它车辆一般,但在本该是车厢的位置,却是一张华丽至极的八柱帷床!怪异至极的马车不知何时,停稳在那里。一名身穿华服的妖冶少年,伸手推开纱帏,将怨恨孔衍的目光稍稍收敛,对着孔蘩露露齿一笑:“孔御史,在下郑又玄,奉桓公之命,特来相助御史查案!”这是桓志对孔蘩露的支持也到了。看样子,竟是与孔氏的孔衍,同行了一段路程。却见那郑又玄所率车队中,很快便下来了数十名气质剽悍的军士,这些人身穿皮铠,虽然不曾执长兵,掼盔甲,但方一下车,便立即列队成行,行走成伍。一望,可知其精锐!郑又玄笑得很灿烂,抬头凝望仙门郡城门,先前他从这里狼狈而走。现如今,他可是带着虎符,回来了!“新昌易入,昌山难登。此番,终于回来了!”新昌郡,城东南外,一座不足百丈高的小山脚下。陈仲仰望山道景象,不由得大发感慨。他们这一行,从北海郡南下,如今终于抵达目的地了。徐干听着陈仲的话,不由得心有戚戚地连连点头。只有谢鲲,不是蓬莱道洲之人,对于昌山对于蓬莱人的意义,不甚了解。正有些莫名之时。那边一路乘坐素羽安车,却是煎熬多过享受的董志张,下了车急忙走过来。他见谢鲲迷茫,便向他解释起来。“扬子曾受学于殷台郡严公君平,严公在殷山中设读书台,广授法门,精擅《易术》之名,传于天下。”“扬子学成后,返回家乡新昌,乃效仿严公读书台,于昌山之上,设檀德台,但凡有志于学者,皆可登台听讲,若有所得,更可在台上讲述己道。”“其时,学生最众之际,有数万人之多!”再下面,便不用讲了。谢鲲哪怕是元州道之人,也知道扬子座下,最出色的学生,世称“太玄十五子”,学成之后游历天下,最终返回昌山,登檀德台再传己道,折服众人。后世,凡是学习《太玄》的蓬莱道洲学子,无不以再登檀德台为荣。但若是想要在再登檀德台时,讲述出一番自己的道理,且得到众人认可,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
K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