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水源山马林
作者:洪门十一少   落难情缘最新章节     
    梁金莲见问,便说:“这里与马有关,叫马林呢!”
    惠能似有所思,“马林?”
    梁金莲见惠能对这里好似很感兴趣,想起早几年她和阿爹、阿哥打猎路过这里,在此歇息,她也很好奇地问她爹。她爹向她讲了二个关于马林的故事。
    惠能听梁金莲这么一说,忍不住道:“阿莲妹,快说来听听。”
    “嗯。”梁金莲见惠能如此感兴趣,于是,把她听她爹讲的这个水源山马林的故事,原原本本地向惠能重复了一遍: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年天大旱,村民到水源山和马林坪祈祷求雨,希望天公赐福洒甘雨,庄稼着地有个好收成。
    一年立秋季节已过,但河涧干涸泥裂,大地草木枯黄,秧苗未着地。天露山村民数百,手把元宝蜡烛香,肩负寺庙神佛,跋涉几十里,来到水源山和马林坪。
    人到此地,只感天露仙水凉心田,仍忧日后好天(有雨下的天气)又何时!没多久,众人忙把香烛点燃,烧香祈祷。顿时,火光映山腰,人们身上汗水直流,汗珠往地淌,香烟冲云霄,触及神仙眼。
    神仙拨开云层,忽见人间此情此景,马上呼风唤雨,降下一场大喜雨。这里的村民抓紧时机,忙把秧苗插,由于抢季节勤耕耘,当年收成还算好。
    又有一年,立秋前已觉察旱情的来临,因此提前组织队伍求雨,进程按往时,及时雨也随求随到。神仙在呼风唤雨中,同样拨开云层,洞察人间,只见山涧河水白白被溜走,便吼声道:“要拦河筑坝把水留!”
    夕阳西下,人群已散。夜幕降临,神仙下凡。用雨伞挑大石鼓这块化石和大塘坳那块椿石,准备放到开平大沙和新州共成,拦河筑坝蓄水。
    谁知天将拂晓,无法完成。
    在下厂香炉坪准备回天庭时,香烛光仍明,香烛烟仍扑鼻,人间雄鸡鸣啼声越来越嘹亮,推磨、舂米声频频传过来,神仙用手指把马林村前面的那匹骏马拍了几下,骏马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嘶叫声。
    这几拍,在马背上留下了一个长60厘米,宽30厘米的手印。
    这段神奇的传说,深深地印在后人的心中,故此被人们誉为“神仙手迹”。
    梁金莲说完神仙手迹后,又感慨地:“说起这马林的来源来。在天露山,还有一个美丽动听的故事呢!”
    传说在汉高祖时代,有一座大山,叫天露山。此山山势巍峨、蜿蜒相连起伏,纵横百里,山峰高耸,云雾缭绕。山上奇景众多,有美丽的山峰如骏马奔驰,有潺潺流水似太白腰上玉带,从山峰自上而下,一泻而下汇入山下那条奔流不息的江河。这里的地理环境是季风从南海北上经台山、恩平后所遇的第一座大山脉———天露山脉的背后。由于有了天露山脉这道屏障,这里的常年气温都比平原地区稍低,每年南海北上的台风都因被山脉阻隔而风势减弱,也就减小了台风对当地所造成的损害,而台风却为这里带来了丰富的雨水。这种独特的气候环境很适合各种树木生长。
    伫立河边,放眼四望,但见山顶松树郁郁葱葱,果树野花环山绕岭,随着阵阵山风,涌起层层波浪。山上、山下、路旁、河边,全沐在花果的芳香之中,连那轻波粼粼的河面上,都泛着片片涟漪,也好像要溢出阵阵芳香似的。好一个山清水秀、环境幽雅、花果飘香的安居乐业之地。
    话说刘邦打败项羽称帝,建立大汉王朝后,跟随他打天下的那班文武大臣,有的留在朝中做官,有的荣归故里。在这班大臣中,有一文官姓梁名兴,他深知在太平盛世之时,伴君如伴虎,因此,他不留恋朝中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效仿朝中重臣张良,辞官不做,从“赤松子”之游,寄情于山水之间。
    再说梁兴携妻李氏南下,一路游山玩水来到这里,看到有这样一个好地方,便在这里安居下来。夫妻俩在屋前屋后种了一些龙眼、荔枝等果树,又在山上遍种青梅树苗。这里本来就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经过他们的辛勤劳动,不久,屋前屋后,花香果熟。
    再说梁兴夫妇在这里躬耕,不知不觉过了十多个春秋,生活过得丰裕称心。但有两件事未能如意:一是年过半百,膝下还无儿女;二是早年种的果树都已开花结果,唯独青梅依然绿叶青青,不见开花结果。
    一天,他们正在山上给青梅松土施肥,突然发现梅林深处有一匹小马躺在那里,连忙走上前去一看,只见那匹小马受了重伤,一见他们,试图挣扎起来逃跑,但一点都不济事,“卟”地一声又倒下去了。
    梁兴见状,心想:上天有好生之德,救马一命,也胜造几级浮屠。
    于是,凭着十多年来居于山野学到的药性和医术,连忙找来山草药为小马疗伤,夫人还割来嫩绿青草喂养小马。
    小马经过梁兴夫妇的精心治疗,很快治好了伤。小马怀着感激之情,向梁兴夫妇拜了几拜,然后依依不舍离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又过了几年。这时,梁兴夫妇已年逾花甲,体力一天不如一天,干起活来倍感吃力,正愁以后的日子不知怎么过。
    一天傍晚,他们从地里回到家中,闻到有一阵饭菜的香味从厨房里飘出来。
    于是,赶忙进去揭开锅盖一看,只见锅里已是煮熟的雪白的米饭和一碟碟的肉菜,顿时觉得好生奇怪,向附近的人打听却都说不知道,迟疑了一会,因为饥肠辘辘,就吃了起来。一连几天都是这样。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这天,他们特地提前一个时辰回家。刚到家门,就看见厨房冒起炊烟,顺着厨窗往里一望,只见有一个年轻男子正在烧火做饭。
    他们立刻推门进去,那个男子想回避已来不及了。
    梁兴夫妇上前查问:“你是谁?”
    这时,那个男子善意地望着梁兴夫妇说:“你们不要害怕,我是你们早年救过的小马儿,为了报答你们的恩情,我爹妈要我认你们做干爹、干妈。你们如今都老了,就让我来孝敬你们吧。”说完,向着梁兴夫妇跪下,又说,“请受干儿子一拜。”
    梁兴夫妇赶忙把他扶了起来,高兴地认了马儿这个干儿子。之后,梁兴夫妇同干儿子就像一家人一样生活,直到他们辞世。他们临终前遗言:要让儿子想方设法令山上的青梅开花结果,造福一方。
    马儿为干爹、干妈办完身后事后,为了实现干爹、干妈的遗愿,他日行夜宿,顶烈日,冒寒风,走遍深山老林,访遍园艺名师,历尽千难万苦,但始终未寻得良方。
    这天,又是一个断魂清明节。马儿冒着纷纷小雨,千里遥遥回来拜祭干爹、干妈。
    他在墓前摆上祭品,顺手在墓旁拾了几根干枝,点燃后插在墓前拜祭……想到历尽艰辛,至今未能完成干爹、干妈的遗愿,伤心之时不由得喉头哽咽,竟然放声大哭起来。
    再说刚才马儿点燃的不是一般树枝,而是颇为珍贵的檀香枝。此时,只见一股香气伴着哭声直冲九霄,惊动了天宫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获悉后,宣旨百花仙子助马儿一臂之力。
    百花仙子领旨后,采集天地之灵气、仙露,引天上瑶池之圣水洒落这里。
    青梅得天地灵气、仙露、圣水的浇灌,便在当年严冬季节,先后绽放出雪白的花朵,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有诗为证:山上一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是年春天,当其他树木开花时,这里的青梅已果压枝头。待到青梅成熟,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前来收获时,那个年轻人已不知往哪里去了。人们被这件事感动了,就把这里叫做“马林山”,简称“马林”作为纪念。
    自此,水源山一带,处处人家处处梅。每年寒冬季节,十里梅花开放,洁白如雪,香气四溢,蔚为壮观。
    再后来,不知是哪一次冰川纪的地壳升迁,竟然把这座纵横百里的大山傲然擎起,劈成几段;又不知是祖先的哪一根不竭的龙脉,把这里变成了桑田,直至分成现在的马林、凤山、大朗、曹田、水浪、西水等村庄,统一叫“共成”;而山下那条奔流不息的清澈小河则叫共成河。
    话说马林一带发生了那一次冰川纪的山崩地裂,把这里划成了几条村庄,梁兴夫妇早年所种的龙眼、黄皮等已荡然无存,唯独青梅散落在这一带的山上、山下和村前村后,梅花依旧笑冬(东)风,年年硕果累累。
    ……
    听完梁金莲讲的这个优美动听的故事后,惠能对这里更增添喜爱和留恋之情了。
    惠能对梅花有特殊的喜好,认为在这里种梅,生长出来的绿萼梅开出的花一定会一瓣瓣冰清玉洁,似禅心般纤尘不染,空灵无瑕,望过去就会令人杂念全消。
    惠能看中了这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后来,一有空闲,便和梁金莲来到这里种植梅树。
    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光照极好,所以那些梅树生长得又快又好。
    天露山的山民十分喜爱梅树,他们认为梅树是八仙来到天露山举行百果宴时,铁拐李等仙人留下的梅核而吸收了天地灵气而孕育出来的,更是玉皇大帝宣旨百花仙子助马儿一臂之力。采集天地灵气、仙露,引天上瑶池之圣水洒落这里而开花结果的。
    在惠能和梁金莲的辛勤劳作和推动下,山民们在山上大面积地种植梅树,没有多久,天露山上的梅树已是漫山遍野。
    梅花盛开的季节,山上山下,一片白茫茫的,似白云飘落大地。山风吹来,梅花的香气荡漾,醉人心头,可以说,山民们是生活在花的海洋、香的世界里,怡然自得。另一方面,每到梅花飞落,梅树结果的季节,无数的青梅挂满枝头,累累的果实将枝头也压弯了。
    当时,这里的人们大都把成熟的青梅作为鲜食水果。后来,惠能引导他们,收获的的梅子既可以浸酒,也可以制成凉果出售。这么一来,梅树给他们带来不少的实实在在的收益。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惠能在这个灵气迫人,环境清幽之地,放下一切俗事杂念,和梁金莲一起躬耕种梅,一起念经,一起体验“禅农一体”,一起听蛙叫蝉鸣,接受清静和谐大自然的熏陶;跟娘亲一起去种菜,从打打杀杀、喧嚣、烦闷的环境中解脱而亲身体会出来,潜修悟道,为后来那部光耀千秋的《六祖坛经》打下了厚实基础。如他在《六祖坛经》中的第三品“决疑”品中写道: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六祖坛经》共十品:行由、般若、决疑、定慧、坐禅、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其中“决疑”是第三品(即第三章)。
    这一品的意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修行人能做到心平气和面对世事,那么何必去刻意持戒呢?行为正直,心若止水何必去闭门坐禅呢?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是一个知恩之人,就必定孝敬父母,是一个明义之人,就必定会尊老爱幼。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人能作到事事谦让,就必然会使周围的人呈现出尊卑有序、和和睦睦景象,懂得忍辱之道的人,自然会明白隐恶扬善的妙用。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只要钻木能取火,淤泥中就能盛开不染的莲花。
    惠能佛性说的特点在于把佛性看作人的唯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径通过“内求于心”,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上来。而《六祖坛经》也就是惠能自身修行的悟性、灵感之体现,这与惠能深入民间,体现生活密不可分。
    套用句现代的话,叫做“源于生活,高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