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帝师第一卷第137章人前显圣标题为判目,也就是此科出题的题目,徐鹤熟读《大魏律》,知道这题出自《大魏律·吏律》。
徐鹤回答的内文,十分骈丽,对句工整,而且处处用典。
比如第一句,【南阳徐庶,识卧龙名隐之推;北海祢衡。见鹦鹉才高之赋】。
此处用了徐庶和祢衡的典故,同时对仗工整。
徐庶在去曹魏之前,向后主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祢衡曾赋诗云:鹦鹉能言曾似凤,蜘蛛虽巧不如蚕。
又比如【连敖坐捕,重登大将之坛;督尉无功,更拜护军之爵】之句。
连敖是战国楚国的官名,但这里代指寒心,后半段则代指汉武帝时期的公孙敖。
韩信曾任【连敖】这样的小官,且被夏侯婴在刑场上救下;公孙敖救出在建章营当差的大将军卫青,两者情节有些雷同,所以徐鹤举了这两个例子来说明题目,并且官名对官名,对仗及语义都十分工整。
然而,徐鹤的答案里,真正关于判决的部分是什么呢?
只有尾句【合坐妄举常刑,难受进贤上赏】。
其实这个判决有些模棱两可,放在后世,这句话就是【他好像说了,但好像又什么都没说】的意思。
但放在这个时代的科举考试中,这样的答案却十分讨巧。
因为考官要考的并非是你的断案能力,而是借着这个机会,继续考察你的知识储备和临场语言组织能力。
说白了,科举的判文考试,与其说是考如何判决案件,不如说是如何用华丽的文藻展示考生自身的才学,只要在发挥时注意不要偏题、离题太远,便是一篇中规中矩的判文了。
大宗师此时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徐鹤这个【童生】了。
可以说,就从刚刚的判文中他能看出两点,一是徐鹤读书很多很杂,引用的典故有一些自己都不是很清楚,要回忆一段时间才能记起。
二是徐鹤这个【童生】可以说在文采方面甚至超过了很多生员、举人。
大宗师感叹道:“若是你的年纪再小个两岁,本官都建议你去考神童科了!”
大魏朝的科举考试也有神童科之说,很像后世的中科院少年班。只要通过考试,便可以少年青云得志。
台下的县学生们刚开始对徐鹤这个县试、府试双案首还有些俯视的感觉。
毕竟双案首虽然牛,但毕竟还是童生,很多科举功名需要考试的内容,童生试是不考的。
可如今,人家判文都做得花团锦簇,把大宗师高兴得喜笑颜开,这样的能力,这样的水平,他们扪心自问,自己绝对达不到。
好挫败的感觉,一众秀才公本以为自己在五层,对方在二层,谁知人家最少在七层,自己则啥也不是。
徐鸾疯了,他本想着在海陵县所有读书人面前挣点脸面。
谁知力有不逮,反倒是成就了自己最看不上的徐鹤。
看着大宗师对徐鹤推崇备至,周围的眼光中也都冲着那人露出钦佩之色,他的心里跟吃了酸李子似的,别提多难受了。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