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五章 不正常的降将
作者:黑风洞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最新章节     
    眉县世家的画风,真不是随随便便就变得这么清奇的。

    从汉末黄巾之乱到现在,天下大乱已经快四十年了,关中这个地方也不是什么世外桃源,先有董卓造逆,后有山民造反,好不容易把这些玩意儿赶走了,凉州集团又来了。

    还是在曹操领兵进入关中,驱逐了马超,韩遂等凉州军团后,关中才算是勉强安定了下来但也没持续上几年,刘备又开始北伐,兵临关中了。

    你要按照这个道理来看,关中世家们应该是会比较倾向于曹魏的,毕竟是曹操给关中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和稳定,关中世家们,对曹魏天生会有一定的好感。

    事实上,大部分的关中世家,确实还是比较支持曹魏政权的,如今曹真能只留五千人在长安,自己一个人带兵出征,没有关中世家的支持,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但眉县的这些世家嘛.算是一种另类。

    这还得从刘巴通过褒斜道做官方走私,往关中大量倾泻蜀中“特产”说起。

    眉县嘛,离的褒斜道不远的,这地方,几乎就是刘巴进行官方走私的一个重要中转站。

    而曹魏方面呢,其实也不是不知道这点,但因为眉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是魏军前线的重要后勤基地.长安的曹真一时间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该严查禁止这些事儿。

    再加上蜀地的蜀锦,纸张,五铢钱这些东西,在大魏都是硬通货,甚至连曹丕有时候都需要通过这些途径来获取蜀锦,大魏也需要用蜀地的五铢钱去跟辽东公孙氏交易战马,跟江东交易粮食有些事儿,自然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年头的人,真没几个能意识到经济战的重要性的,曹魏从上到下,除了个别人觉得有些不妥外,就是曹丕,都不觉得这些蜀地的“特产”流入大魏境内,对大魏有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因此嘛.眉县的世家,其实大部分,都已经有了后世买办,白手套的样子了。

    对这些人来说,是大魏还是大汉统治自己,都不重要.或者说,如果是大汉能给他们足够的好处,让他们掌握大宗蜀锦,纸张,蜀制五铢钱的流通和发行渠道的话,那么“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这些事儿,他们做起来是一点心里负担都不会有的。

    如果眉县的世家们能掌握这些权利.想想吧,关中有多大,又有多少世家豪族,这些世家豪族们,有哪个是不喜欢这些东西的?!

    这不仅仅是能让自家世家发展壮大的机会,甚至可能是一飞冲天,成为关中豪门的机会。

    在加上关中的隔壁就是河东,河东的世家比关中还要多。

    过了武关就是中原你知道整个中原有多少读书人么?!

    更别说出了萧关就是凉州,过了凉州就是人傻钱多的西域.丝绸之路啊,这简直是一个聚宝盆。

    这么多的好处就在眼前,这帮眉县世家能放过了么?!

    当然,这些眉县世家也不是傻子,知道自己肯定无法独吞这些好处,但眉县这个地方的世家优势肯定比其他地方的世家大,他们是第一批跟汉国有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的人,手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渠道,虽然不一定都能借此成为大世家,但仅仅以手头的这些资源跟一些关中大世家进行交换,也足够他们完成家族规模的跃迁了。

    不过这里面得有个前提,那就是大汉能直接占据关中.很显然,眉县世家们,非常希望看到这一幕的出现。

    这就是这帮眉县世家们画风格外清奇,居然主动帮着魏延守城的真实原因。

    当然啦,这也跟如今的形势有关系。

    天下大乱四十年了,看不清形势的世家,基本都已经消失的差不多了再怎么小的世家,论眼里,都比普通寒门要强的多。

    上次刘备北伐的时候,曹丕亲自坐镇长安,指挥十五万大军阻挡,依然让刘备完成了断陇,攻下了雍州大半和整个凉州,还占据了褒斜道。

    如今汉军已经进入了关中,长安的曹真兵力捉襟见肘,总共加起来都不到十万人,还被人攻破了粮草囤积地.怎么想,都看不到大魏能反败为胜的可能。

    这种情况下,眉县的世家们怎么选,就很容易理解了。

    眉县对汉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眉县守将似乎看着也不是多么精明的人,眉县世家这会儿跳出来表示支持,无非就是想欺负魏延不懂这里面的勾当,想从魏延手里弄点承诺和好处而已。

    而魏延确实不懂经济方面的事儿,对于这些眉县世家突然清奇的画风,多少有些不适应但搞清楚这些眉县世家到底想要什么之后,魏延压根没管。

    他直接一挥手,表示只要你们帮我守住眉县,你们说啥我都答应。

    魏延压根没考虑过事后该怎么兑现的问题,这是诸葛亮,张溪,刘巴等人要去思考的问题,作为武将,魏延的思考方式很简单,只要守住眉县就行。

    再说了,以魏延的武将思维来想的话,只要守住了眉县,夺下了关中,整个关中不还是陛下说了算,你们现在如果趁火打劫的话,难道就不怕将来陛下找你们算账么?!

    咱们大汉的皇帝,跟那个曹丕小儿可不一样,你们敢扎刺,自然有的是人能来收拾你们。

    比如说那个法孝直

    因此,魏延根本不在乎自己到底答应了什么,现在最重要的事儿,就是守住眉县,因此眉县世家的那一千私兵,魏延毫不犹豫的就给收编了。

    处理完眉县世家的事儿,回过头来,魏延顺便处理一下王双的事儿。

    作为俘虏,王双的劝降工作,魏延是交给诸葛虔去负责的。

    经过前面几次作战,魏延大概也了解了一些诸葛虔的能力,同时也对诸葛虔有了初步的信任虽然魏延依然不喜欢诸葛虔这个人。

    但让诸葛虔去劝降同为魏将的王双,魏延倒是觉得说不定能有一些作用。

    而王双嘛其实王双也不想死。

    王双从军的原因就是为了光大自己的家族,他这个人也并不是那种非常有节操的人,因此对于投降,王双其实并不抗拒。

    但这里面有几个小问题。

    第一,诸葛虔去劝降王双,让王双觉得自己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立刻就答应投降的话,也显得自己很没有气节。

    第二,王双暂时还不确定眉县是不是会被大魏给夺回去,自己如果现在选择了投降,回头大魏夺回眉县,杀败了蜀军的北伐,那自己不是投降的很冤枉?!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蜀军也没说,自己投降后,给自己什么样的官职,什么样的待遇啊?!

    如果还是只当一个小小的校尉的话,那自己不是白投降了么?!

    因此,王双到现在为止,一直咬着牙不松口,不说愿意投降,但也不说要为大魏尽忠。

    诸葛虔对王双的了解真的不多,毕竟两个人真的没有见过面,一些性格方面的情报,诸葛虔还是听说的传闻,而传闻到底靠不靠谱,诸葛虔也不知道。

    再加上这几天魏延领兵出城去接应吴班了,诸葛虔还得带着剩余的一千人驻守眉县,生怕城内世家异动.反正王双的劝降工作,到现在没有任何进展。

    等到魏延想起这事儿了,找来诸葛虔一问,诸葛虔也是一阵尴尬.

    但诸葛虔是个“聪明”人啊,“聪明”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会给自己找理由。

    “王双此人,受曹真大恩,简拔于行伍之中,想来是不愿降的!”诸葛虔想了一下,对魏延禀报道,“属下与此人见面三次,此人皆一言不发,想来求死之心甚坚,将军不若斩之,以全其名。”

    诸葛虔也不算是造谣,他见了王双三次,劝降了三次,王双却是都是一言不发的.你非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那也算是人之常情。

    反正死的也不是他诸葛虔,魏将军看着也不是特别看重这个王双,何必追究这些细节呢?!

    可诸葛虔这么一说,反倒是让魏延有些触动了。

    王双这个人吧,其实魏延并不是很看重,毕竟从这个人的作战风格来说,是那种有勇无谋的人,这种人,只能当一个冲锋陷阵的猛将,连当先锋的资格都没有。

    但诸葛虔这么一说,魏延再联合自己的实际一想.魏延突然有点想见见这个王双了。

    毕竟,宁死不降这种事儿,在这个时代,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

    那个于禁,深受曹魏大恩,身为五子良将之一樊城兵败后,不也投降了关君侯,现在还在成都城内挂了一个闲职,活的好好的呢。

    于禁这样的人都做不到宁死不降,这个王双居然能做到魏延觉得,这样的人,是值得尊重的。

    是的,魏延很尊重这些有气节的人,因为魏延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真实历史上魏延,是没有长反骨的,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虽然把魏延和杨仪等人共列一传,多少有些讽刺,也认为魏延不是什么好人,但即使是陈寿,也不认为魏延在诸葛亮死后是要造反,他只是要跟杨仪争权而已。

    而这个时空的魏延嘛,更是如此。

    魏延是真的觉得自己可以为了主公,也就是如今的大汉皇帝陛下出生入死的。

    因此,一听诸葛虔这么说,魏延也秉持着一颗尊重的心,亲自派人去请来了王双,打算最后问一句,走个过场,然后斩了王双,成全他的名声。

    “将军可愿降?!”

    “既然被擒,如何不降?!”

    “.”

    魏延觉得吧,这个眉县里的人,从世家到守将全特么不正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