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叽叽喳喳
作者:科创板   大明:我摆烂了,老爹是胡惟庸最新章节     
    张友闻奇怪的看了一眼胡汉山,作为官僚缙绅里最大获利者,怎么替市井百姓说话了。

    按理说,官僚缙绅最瞧不上市井百姓了,甚至很多官员都不把百姓当人看。

    只有给官员们生产粮食和课税,为官僚缙绅妻妾成群的富贵日子卖力的牲口罢了。

    张友闻没有多嘴,只是继续说道:“内涝只是一方面,更严重的是虚檐和披檐连接在一起,没有砖墙隔开。

    板薄篷干,只要一户人家起了火势,就很容易发生波及一条街的走水。”

    张友闻说到这里,基本上说清楚了这里面的利害关系。

    不过,这些利害只关系到京城官员们。

    另外还有不利于市井百姓的一面,估摸着左丞相长子胡汉山不会关心,就没去诉说。

    胡汉山想了想感觉不对劲,只是对官员有利,洪武皇帝显然是不会同意修缮管沟:“还有其他不利的地方吗?”

    张友闻听到胡汉山主动询问了,就全说了:“市井百姓居住的屋舍和官员们亮堂的大院不一样,全都是又低又矮,造成屋舍里很阴暗。

    屋外又有加盖重擔,屋舍里几乎没有光亮了。

    阴气闭郁,阳道不畅,很容易得病。”

    胡汉山心里有数了,修缮管沟是一件利官利民的好事,又切身关系到市井百姓,洪武皇帝才会同意修缮。

    只不过拆除了一大半屋舍,甚至是全拆了屋舍的市井百姓去哪居住,怎么没有拨下来相应的大明宝钞。

    胡汉山直接询问道:“张掌案,市井百姓没了家,官府难道就不管了吗?”

    张友闻忍不住腹诽了一句,这是你们这些官僚缙绅该管的事情,怎么反过来询问他一个小小胥吏。

    张友闻不愧是左丞相胡惟庸选中的能吏,对于官场形势比起很多官员看的还清楚。

    张友闻叹了一口气:“陛下要是清楚这里面的形势,一定会拨下来大明宝钞用来安置老百姓。

    但是涉及到这些县衙吏事,尤其是关系到老百姓的吏事,哪一位京官会去关心。

    京官自己都不清楚,怎么会上报给当今陛下。

    只怕是官员们在奏章里只写了避免走水,有利于百姓官员。”

    胡汉山都有些惊艳张友闻的吏道了,又有些厌恶官场的蝇营狗苟。

    就算这件事查出来了,写奏章的京官不仅没有欺下瞒上的大罪,依旧还是有功绩。

    毕竟,京官说的很清楚,他上奏修缮管沟是为了避免走水,也确实避免了走水。

    至于市井百姓变成了流民,那是应天府衙门该管辖的事情。

    京官不能逾越职权。

    胡汉山在心里骂了一句那名上奏的京官,暂时没有妥善解决的办法。

    只能先跟着张友闻继续巡查大中桥一带的官沟。

    就在胡汉山朝着大中桥西面走去,胡惟庸坐着绸缎蝠纹官轿来到了皇宫,步行走进了便殿文华殿。

    左丞相胡惟庸来了,今天需要商议的国事可以开始了。

    太子朱标头戴冕冠,穿着纁色衮龙服,看向几位中枢重臣们说道:“经过那么多年的战事,作为京城的金陵依旧是有很多鳏寡孤独。”

    “不知各位重臣有何良策。”

    堂堂国策国事,却商议关于老百姓的小事。

    胡惟庸等重臣明白这是洪武皇帝的意思,历朝历代也只有洪武皇帝会把这等小事当做国事来商议。

    只要是洪武皇帝要办的事情,不论大小,胡惟庸总会尽心尽力的去办。

    胡惟庸踌躇了片刻,提出了建议:“不如送回到各自的宗族,让宗族负责赡养。”

    鳏寡孤独全是一些老弱妇幼,送去边军屯田肯定是不行,送回宗族却是个不错的办法。

    右丞相汪广洋对这件事的看法一致,送回各自的宗族应该是最妥善的办法。

    但是官场上从来不会看对错,只看涉及到各自的利弊。

    汪广洋心知肚明这是对老弱妇幼最有利的妥善办法,还是严词拒绝道:“不可,哪个宗族会养一些只能吃不能干的亲属。”

    “一天两天还行,时间一久,谁还会把自己还不够吃的粮食送给外人。”

    胡惟庸明白右丞相为什么要反对他的良策,对方身后是浙东文官。

    无论对错,一定要反对胡惟庸等淮西勋贵,这才是浙东文官的为官之道。

    不就是反对。

    早就习惯了。

    胡惟庸早有腹案,继续说道:“宗族都是有族田的,这些田地是宗族共有的族产,只要陛下下旨给那些重孝道的宗族赐牌坊。”

    “宗族必然愿意赡养鳏寡孤独。”

    汪广洋也已经习惯了,每一次在文华殿的廷议,不争执的你死我活绝不罢休。

    胡惟庸已经给出了更好的良策,汪广洋用其他事实来反驳:“族田?你可知道那是用来给宗族里的读书人考取功名用的。”

    “宗族里只要出了一个举人,就能光宗耀祖,还能让整个宗族从普通百姓变成乡绅。”

    “或许有一些富足的宗族愿意用忠孝换来一座牌坊,但天底下大多数宗族还是穷困潦倒,怎么会愿意用读书人的族田来赡养没用的鳏寡孤独。”

    胡惟庸身后的淮西勋贵,汪广洋身后的浙东文官。

    各执一词,又像往常一样开始了廷议争执。

    太子朱标心善,夹在中间,时不时的说一些好话,居中调停。

    洪武皇帝坐在龙椅上,脸色平静的看着淮西勋贵和浙东文官在文华殿里争吵。

    心里只有鳏寡孤独这一件事。

    对于其他朝代的皇帝来说,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对于洪武皇帝来说,却是头等大事。

    不能因为孤寡老人征不了劳役,缴纳不了赋税,就不管不顾的眼睁睁看着孤寡老人饿死冻死。

    洪武皇帝杀了那么多官吏,却希望老百姓在他的治下一个都不用饿死冻死。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后,洪武皇帝这辈子最大的念想,就剩下一个了。

    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

    作为京城的金陵城内,鳏寡孤独都饿死冻死,整个天下更不用说了。

    鳏寡孤独这件事始终是洪武皇帝一块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