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同时满足某父皇、郑芝龙、德川二货大将军、关外的檬古部落、普特曼斯,加上北方八隅,这六部分的订单是很困难的。
好在大明,特别是畿辅一带劳动力充足,不论是游手好闲的懒汉,还是无所事事的妇女,数量都不少。
不算军火工厂,某太子光是在珉用领域,便已经拥有三十五家公司下辖上百家工厂,多半集中在大内以及外城、中城的开发区内。
光是从某太子这里领钱糊口养家的工人便高达五万多,出于实际考虑,发放薪水也采取了灵活措施。
一般不似官吏与军队的月薪制,而是半月薪、周薪,在可以计件的工厂,能每天领取计件工资,到了下月初,工人再领上月的全勤奖金和基本工资。
只要每周工作六天,且不出现大的疏漏或错误,即使是一名女工,月收入也不会低于一两五钱银子。
在某太子的工厂做工,收入有保障,而且免费提供午饭,外地来的工人可以住宿舍。
要是加上兵工厂的部分,工人规模稳稳超过十万,算上军队与厂卫便达到二十万之巨。
一人养活三个家人的话,总数不八十万,超过京城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
在某太子反复清理蛀虫之后,以农业为生活来源的人数已经大为降低。
头脑灵活的人都把自家的土地转包出去,要么在城里务工,要么投资经商。
到了崇祯十五年,在京城注册的各类公司总数超过两千家。
尽管每个行业都是商会,以盐、茶、粮、瓷、丝、铁、酒、糖这八大类为主,垄断市场的情况较为明显。
外人很难进入赚钱,最多做做他们的下游分销商和代理商,京城的人工肥行业更是被大名鼎鼎的四大粪阀彻底垄断。
但新兴行业的准入门槛很低,譬如石灰产业,只要手里有矿,那就能赚钱。
这个行业里,因为发现一处新矿,而一夜爆富的人并不少。
只要某太子坚持强化京城的卫生情况,城外各矿里的石灰就永远不愁销路。
以前盖房子勉强算是个行当,但能成为与大盐商、茶商、粮商并驾齐驱的公司,很多人连做梦都是不敢想的。
首先是某太子为了安置东宫卫队将士们的家眷,让工部尚书张国维在中城盖了一大批安居房。
尽管是平房,格局也很简单,但架不住规模大,哪怕一套就赚十两银子,一千套盖起来,也能净赚上万两之多。
后来由于东虏从地洞入城,内城的漕河西岸被大火化为一片废墟。
某太子决定重建这一带,但因为之前当场死过很多人,老住户根本不愿意回迁。
有鉴于此,某太子便决定用市价买下这一带,当然只是买地皮,房子都被大火烧没了,就不用付款了。
老住户都乐不得地拿钱走人,再也不愿意回到晚上容易鬼哭狼嚎的破地方了。
之前有很多官兵都白蹭了某太子出钱举行的集体婚礼,婚后要么租房,要么典房。
某太子便打算将这片废墟利用上,建成官兵宿舍,只要服役时间达标,或立下战功,或为国捐躯,就能直接得到房契。
当兵的不会介意住在这里,这可是不花钱的房子,而且是太子爷出资,能白蹭就不要自掏腰包。
将领们根本不缺钱,故而这一带就是军官和士兵的住处。
由于全钢筋水泥房子的质量还有待长期检验,这一带的房子都是钢筋混凝固的承重结构,但地板是木制的,减少出现垮塌砸死人的情况发生。
本着最大限度地利用单位面积的原则,盖得住宅都是三层楼,没有四层楼,因为顶楼的数字不吉利。
这种房子在外观上,与旧式楼房区别不是很大,但都安装了较为贵重的玻璃窗,算是相当亮眼的装修了。
具体分为两款,军官款式为单元式,每栋五个单元,每单元两户,每栋楼可住三十户,使用面积从五十平米至两百平米不等。
即使是最小套也有客厅、卧室、厨房、厕所,提供自来水,厕所里更是安装了高大上的坐便器。
虽然没有通电灯、电话,这个成本实在太高,某太子也承受不起,但每个院子门口的收发室都有一部电话,可以随时用嘴呼喊……
士兵所居住的楼房,格局是一层十户,两边有楼梯,每户门外便是半开式走廊,跟不少学校的教学楼的设计差不多。
没设计为每层二三十户的原因就是考虑到发生地震或火灾,所要疏散的人员会很多,容易发生拥挤和踩踏事故。
每套内部的格局与军官的大同小异,不过坐便是蹲式的,要是有人愿意自掏腰包,为老婆买个坐便器,物业也可以派人前来随时更换。
平房与楼房各有千秋,居住起来也是因人而异,但绝大部分官兵都喜欢太子爷遣人盖的新式楼房。
毕竟一拧水龙头就会出水,还有抽水马桶,在出恭这方面,比起平房用的粪桶,可是方便太多了。
小区的安全也是有保障的,物业都是打辫子时受伤而落下残疾的官兵,部分女员工也是官兵的家眷。
腿脚不利索的人可以优先选择一楼,这出入起来就跟平房别无二致了。
尽管树木还没变绿,属于冻人不冻地的时候,可某太子下令在此时搬家,没人不乐意。
能乔迁新居,那便是天大的好事,至于新居下面之前死过很多人……
住进来的都是官兵,有深得仙法的太子爷撑腰,还怕甚子妖魔鬼怪?
真厉害的话,都别藏着掖着,咱们就真刀真枪地干一下子!
咋样?不敢吧???
本来某太子还计划,阜成门大街以北作为火电站与角斗场的地皮,以南才是居珉区。
但由于新式楼房投入使用之后,好评声不断,而且受到了官兵及其他羡慕者的追捧。
某太子便决定将漕河西岸,甚至东岸沿线地带全部变成住宅区。
这一带的居珉均以军属为主,一旦有事,也方便驰援大内。
一期计划兴建一千栋住宅楼,安置三万户,现在已经全部交付使用。
二期的初步计划兴建的住宅楼与一期数量一致,后考虑到需求因素,数量被迫翻倍。
留京当差的秦军退伍老兵不愿再返回陕西老家,生怕再次出现欠饷的事情。
某太子便将他们的家人接来在京城定居,这次便使其得到优先安置的待遇。
只要忠于大明,为自己卖力打仗,某太子从来都是善待麾下的狗腿子们。
凡是有幸第一批住进楼房的人,都在感慨——这辈子算是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