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绿铜花,以物易物的尴尬
作者:浮生WX   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最新章节     
    曹爽看着今日朝臣上书的奏章又开口:“可惜吾国境内到如今都还没能发现一座媲美吴国绿铜山、蜀国南中、汉中的铜矿,
    若是此次探矿能发现一些铜矿或是一些金银矿想必便能化解以往大魏缺钱、在铜钱之事上受制于吴蜀两国,只能被迫以物易物的尴尬局面了。”
    桓范笑着道:“丞相深谋远虑啊,仆亦以为我大魏若是长此以往继续将以物易物进行下去,
    于我大魏、大魏百姓都不是什么好事,弊大于利,若是能找到矿,则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大好事啊!仆这便找些人去办好此事。”
    曹爽点头道:“卿这便去安排吧,务必要让他们在洛阳附近找出几座矿来。”
    桓范抱拳道:“仆必让人竭尽全力,为丞相找到这几种矿。”
    曹爽忽然又想到了什么继续道:“我还听说过一种寻铜矿的法子,那便是找到生长有大片铜草花的地方,地底下多半是有铜矿的。”
    在古人不断的摸索中,人们总结经验,终于发现了铜矿出现的地方和地形、山水分布状态的关系并不大。
    不用去一门心思观察这些,而是从地上长得植物下手或是用《管子地数篇》总结出来的经验,
    人们发现了一种叫做铜草花的植物,这种植物常常大面积长在铜矿周围,人们只需要找到这种花瓣是蓝色或者紫红色的铜草花,就能找到铜矿。
    但是要注意的事,古人们在经验的引导下往往会夸大铜草花的作用,认为只开花的地方才会有铜矿,没铜草花的地方就不会有铜矿。
    然而这样的理解让人们错过很多铜矿,但至少仅仅靠这种方法,已经给当时的挖矿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在找到铜矿大概的位置后,人们还会采用一些方法来判断铜矿的具体位置。
    现在并没有像后世一般的机械辅助,只有人工挖掘,所以为了提高挖矿效率,先把矿工分为几组,
    在铜草花生长的周围开始挖井,挖掘到的五米左右,如果没有发现铜,就换个位置继续挖。
    靠这种方法一旦确定了铜矿的位置,再把所有人集合起来,盯着一个矿洞开始扩大矿坑,一起挖掘。
    从古至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更加重要的是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东汉末期,因为天灾不断,战乱四起,社会受到严重破坏,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一度衰退,大量农田停耕荒废。
    因此,三国时期的魏、蜀、吴都非常重视经济发展,致力于整顿吏治,恢复社会秩序,加快发展经济,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推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各种生产技术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总体看,在三国当中,曹魏的实力最强,经济状况最好,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曹魏的人口最多,垦荒的面积最广,重视农业、手工业、造船业、陶瓷业、丝织业、制盐业等各方面的发展,城市商业也比较发达。
    曹魏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耕种官田,保证农业生产。
    这对恢复社会秩序,增强曹魏实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不断大兴水利,在工程规模和工程数量上,都是三国中首屈一指,做的最好的。
    青龙元年,曹魏在关中一带辟建渠道,兴修水库,一下子改造了3000多顷的盐碱地,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曹魏的国库收入。
    特别是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最为明显的回报,其成果使粮食产量得到了成倍的增长。
    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曹魏还极其重视手工业发展,在各地大量建设大型官营的手工业作坊,注重发展手工业生产。
    邺、洛阳等贸易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和海外有贸易往来。此外,在造船业、陶瓷业、丝织业、制盐业等行业方面,也都十分发达。
    但值得注意的是,曹魏一直无法摆脱实物交易的经济模式,几次尝试货币改革,最后都以失败结束,这或许与国内缺乏大规模的铜矿矿山作为基础不无关系,而反观吴蜀两国,
    则是都有大规模的铜矿作为发行本国新货币的支撑,
    蜀汉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因地理位置原因,东汉末年遭受的战乱,相对于中原来说要轻很多。
    蜀国丞相诸葛亮严格采用法治,使蜀国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得到增强。
    特别是诸葛亮招抚西南夷,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加强了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
    诸葛亮还派人整修和护理都江堰,保障农业灌溉。
    蜀汉的手工业以盐、铁和织锦业等最为发达。左思在《蜀都赋》中提到“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所以蜀锦能远销吴、魏二国,诸葛亮亦认为蜀锦为支持国家的重要物资。
    而南中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贡品,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即便是前些年北伐耗费颇多,但休养生息了这么多年,早已是恢复过来了。
    而吴国则是自建安十六年孙权迁都建业后,东南地区很快得到开发,共得43郡313县,比东汉时大大增强。
    孙吴所处的江南,社会经济起步较晚,在三国时还是人口稀薄之地。但由于这里战乱较少,使得北方人民大量迁居至此,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这样就为吴国土地开辟,农业生产,
    后又设置农官,效仿曹魏实行屯田制,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纺织业和冶铸业发达,在纺织业方面,江南以产麻布闻名四方,豫章郡(今江西南昌)的鸡鸣布名传千里,家喻户晓,虽不如蜀国锦官城所织造的蜀锦,但也还是比魏国的纺织业强一些的,
    三吴出产“八蚕之绵”,诸暨、永安一带所产丝的质量很高。冶铸业以武昌(今湖北鄂州)为最发达,孙权曾在此开采铜矿,打造兵器,
    由于地处江南及海边,吴国在造船和盐业方面都相当发达,
    在海盐(今浙江嘉兴海盐)、沙中(今江苏苏州常熟)设派官员,负责管理这两地的盐业生产。
    孙吴还在在建安郡(今福建福州)设典船校尉,海船南抵南海、北达辽东。
    海上贸易亦有所兴起,建业(今江苏南京)、吴郡(今江苏苏州)、番禺(今广东广州附近)四地为孙吴的重要商业都市,其中番禺主要发展国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