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熙三年的春天,雒阳丞相府的忙碌更甚往昔。一来是由于废坞令执行接近尾声,府内在为河北重新度田一事准备;二来是部分新军已经练成,京中在准备调动的相关手续,都由丞相府负责协调;三来则是因为丞相自己的家事,陈冲的二女终于要出嫁了。</p>
说起来,陈冲的二女儿阿韫其实早到了婚龄,出落得也算亭亭玉立,窈窕动人,只是由于其性格刁蛮,眼界太高,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家。董白专门就因为此事,数落了陈冲和阿韫不知多少回,好在是今年终于定下来了。而出嫁的人家不是别家,正是姜维。姜维虽然身为武人,但却生就一副汉家美少年的容貌,长头高颧,齿白如玉,身材伟岸高挺,如玉树卓然而立。延熙元年后,他为陈冲重用,常常来丞相府汇报宫中事务。正巧阿韫从廊间经过,见到人群之中,有一个身形魁伟,仪表迥秀的汉家男子,真恰似孤松绝立于玉山之上,光耀夺目。不禁暗道:“想不到天地之间,竟有此等奇男子!”于是就像陈冲提及此事。</p>
对于这样的好人选,陈冲自然赞成,就连董白也挑不出什么不是,于是就和姜维谈及此事。姜维早年亡父,由寡母安抚成人,故而不敢独自决定婚事,就说要回乡一趟询问寡母的意见。陈冲对此笑道:“伯约既已在京畿为官,又怎能让家人独居郊野呢?”于是陈冲就派赵丘前往天水,令其专门负责为姜母迁居一事。等姜母来到雒阳后,陈冲又专门拜访,向姜母问安,而姜母不卑不亢,推辞了陈冲赠送的庭院,只说:“乡野之人不堪富贵,但能令伯约如丞相爱民,我便知足了。”婚事就这样定了下来。</p>
两家原定是在延熙二年的九月完婚,但很不凑巧,阿韫在婚前生了一场肺病,婚事也因此阻隔,一直拖到了今年二月,和各件大事赶在一起了。在姜母的要求下,这场婚礼办得较为简约,但该有的礼节还是少不了的,一直忙了十来天,这件事才算告一段落。按理来说,官员成婚,朝廷都会允其休沐一段时日,但姜维刚才成婚三日,丞相府就给他传来调令,让他准备随新军下南阳,转入南府。</p>
临行前自然是要再面见一次陈冲,姜维不敢怠慢,收到调令的晌午,他就换服去丞相府等候召见。由于先帝刘燮的授权,整个丞相府事实上已成为朝廷真正的政治中心,丞相陈冲除去上朝庭议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府内处理军国要务,每日要处理的事情不可胜数。姜维来的时候,前面大约有百来个人等着面见陈冲,排了半天队,一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听到有人唤他的名字。</p>
进到书房内,姜维一眼就看见岳父的身影,他正躬身桌案间写作。姜维正要行礼,就听陈冲说:“都等了半天,就不要行虚礼了,坐下说话。”</p>
姜维听了一愣,随即盘腿坐下,低着头等陈冲继续言语。</p>
陈冲把手中的笔墨放下,捶了捶自己的腰后,而后对姜维笑道:“才刚刚完婚,我就调你去南阳,不会在心中怪我吧?”姜维连称不敢,而后陈冲又道:“南阳的形势其实不坏,吴人要来打,不会比去年好多少,但我们为国为民,不可安于现状。现在新军已练成数万,关元帅找我要人,我就把伯约你派过去了。伯约,敢立功否?”</p>
姜维敏锐地从中听出言外之意,兴奋问道:“大人,是打算南下伐吴吗?维愿为大军前驱!”</p>
陈冲摆摆手,叹着气笑说:“还早,还早。”他顿了顿,看姜维脸上露出失望之色,笑道:“你不必太过着急,去年河北实行废坞,今年度田耗时一年,明年录籍耗时一年,再养民一年,三年之后,就是再行南征的良机。伯约去了南阳,可以先精心练兵,熟悉江南的地理人文,等开战后,我相信你一定能大放异彩。”</p>
姜维得知陈冲的具体安排,心里也安稳了不少,抱拳点头道:“谨遵大人吩咐。”正当他以为谈话已毕,准备起身告辞的时候,陈冲突然问道:“伯约,你近来可听闻过才性之论?”</p>
姜维虽为武将,但性好经学,这两年闲暇时常往太学听学,自然是听闻过才性论。他点头道:“近年来,太学中常有人讨论才性之分,或言才性无关,或言才性相合,往往争论竟日,颇有当年今文、古文相争之风。大人提及此事,以为有何不妥吗?”</p>
陈冲见姜维也知晓此事,心中也不禁低沉几分,他没有回答姜维的疑问,而是反问道:“伯约如何看待才性论?”</p>
姜维沉思片刻,简短答道:“以维所见,若是以当今最流行的改易风俗之说而论,理论上并无错漏。若能使士子才性相同,朝中百官人人修德,自然是上上之选。只是此事说易行难,汉室立国四百载,虽有太平景象,也不曾见此淳朴之风,似乎只有上溯到上古先王,才有如此德政。”</p>
陈冲见他能迅速抓住重点,顿感欣慰,点头说道:“伯约说得不错,我自上任以来,也持用人当德才兼备的观点。若有人品性有亏,历来都依法不饶。可现在有人讥讽朝政,说国家每年都处置不少腐败官员,是因为用人不重德性,只重官才,这难道不荒谬吗?”</p>
说到这,他从桌案的文牒中抽出《才性四本论》,一边翻看序文,一边对姜维说道:“可眼下有人说,要更改风俗,其实并非难事,只需要让朝廷放弃干预,推崇德政,转而让中正去听取民间清议,自然就能静风俗而取良才。真是笑话!若清议就能推出贤臣良臣,当年由清议推出的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有几个合堪大用!眼下这些言论,简直是误国误民!”</p>
他将《才性四本论》放下后,又取出一篇文牍,递到姜维手里,而后说道:“这是我专门就驳斥才性论而写的文章,你也熟读经学,不妨看一看,和我说说感想。”</p>
听完刚才的言论,姜维已知陈冲极其重视此文,立刻打开翻阅。虽说已知陈冲对才性论极为反感,但看到文章,才知道陈冲厌恶到何等地步。陈冲此文用语平实,论述详细,辞藻虽不甚华丽,但引经据典,说服力极强。</p>
陈冲的论述主要放在两点,一是才可知而性不可知,二在清议攀结、有名无实。</p>
对于第一点,陈冲论述说,世人都知道要品学兼修,不可偏废,可是这只能是人的自我要求,不可能成为取才的标准。毕竟人心幽深难测,常常善变,今日看似良善之人,一旦遭遇挫折,往往便改弦易张,行利己之道。而昨日犯下过错者,也未尝不能幡然悔悟,痛改前非,这本就是世间常有之事。怎么可能以一朝之善恶,便定人终生之善恶呢?而且还有一些人,他们表面上打着道德的幌子,以此来迷惑世人,暗地里却男盗女娼,等到手握大权以后,就开始无所顾忌,肆意妄为。这种人为害,往往颠覆神器、祸及朝野,那些明目张胆在乡间为害的人,和这种人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p>
而在第二点上,陈冲的批评更是尖锐。他严重批评了第二次党锢之乱时的党人清议,党人反对灵帝的乱政固然无错。但党人的清议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门阀倾向,为此他甚至批评自己的长辈,说即使是当年的颍川四长,也过于注重门第交往,除了他们一心为世交子弟扬名,许多寒门子弟,明明才能品性远胜于高门公子,却因为清议由郡望把持,继而入仕无门。后来董卓入京,那些由清议推选出来的名门高士,又有几个能在董卓面前守节呢?能够明哲保身的都寥寥无几,更别说扞卫汉室,为国作为了。</p>
故而陈冲总结说,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都尚且教出公伯寮这样的叛徒,王莽在摄政前名满天下,却犯下太阿倒持这样的罪行,可见专任清议、以德取人是绝不可行的。当下朝廷以才选人,再以功德赏罚之,才是用人的正道。如果世人听信了所谓才性论之流的谎言,而废除国家现如今的正道,必然会闯下弥天大祸。而读过这篇文章后,那些还在坚持宣扬才性论的人,非愚即诬,可谓社稷之大害!</p>
姜维读完后,心中可谓是纠结万分。一方面,他深感这篇文章引人入胜,条理清晰,几乎无法反驳;可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接受,毕竟这篇文章本质上是否认了儒学数百年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且一旦发表,陈冲几乎是得罪了所有主持地方清议的郡望高门,定会在朝野引起轩然大波,事情接下来会如何发展,是姜维难以想象的。故而他纠结片刻后,把文章递还岳父,委婉地劝说陈冲慎重。</p>
但陈冲决心已定,在姜维离开雒阳后的三月,他极为罕见地再度来到太学讲学,将这篇文章公之于众。继而太学哗然,竟引出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一直到陈冲去世,论战都没有落下帷幕。当然,这都是后话了。